道光十八年的春天,京城的风还带着寒意,顺天府贡院外却挤得热火朝天。十五岁的李鸿章跟着父亲李殿华,混在乌泱泱的考生里,手里紧紧攥着考篮
——
这是他踮着脚往里望,只见考生们正排着队验明身份,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紧张或兴奋的神色。他心里既好奇又羡慕,偷偷跟父亲说:“爹,等我长大了,也要来这儿考进士!”
李殿华拍了拍他的肩膀:“有志气!但这儿可不是随便能进的,得有真才实学才行。”
正说着,人群突然一阵骚动,有人低声喊:“曾大人来了!曾大人来了!”
李鸿章顺着众人的目光看去,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中年官员走了过来。那官员穿着深蓝色的绸缎官服,腰束玉带,面容方正,眼神锐利,不怒自威。他走得不快,却自带一股沉稳的气场,周围的考生都下意识地往后退了退。
“那就是曾国藩曾大人?”
李殿华凑到旁边一个秀才耳边小声问。
“正是!”
那秀才一脸崇敬,“曾大人是去年的进士,现在在翰林院当编修,这次是来贡院监考的。听说他学问极好,尤其懂经世致用之学,将来定是朝廷栋梁!”
“经世致用”
这四个字,像针一样扎了李鸿章一下。他想起周先生以前讲的课,想起《天下郡国利病书》里的记载,眼睛一下子亮了
——
原来真有让官的人,也看重
“经世致用”。
曾国藩似乎察觉到了他的目光,转头看了过来。李鸿章吓了一跳,赶紧低下头,心跳得飞快。可他又实在好奇,忍不住偷偷抬眼,正好对上曾国藩的目光。那目光很温和,却像能看透人心似的,把他从上到下打量了一遍。
“这是你的孩子?”
曾国藩突然开口,声音洪亮,问的是李殿华。
李殿华赶紧上前拱手行礼:“回大人,正是犬子李鸿章。小子无知,惊扰了大人。”
“无妨。”
曾国藩摆了摆手,目光又落在李鸿章身上,“看这孩子的模样,倒是个机灵的。多大了?读过书吗?”
李鸿章没想到曾国藩会问自已,一时间有些紧张,结结巴巴地回答:“回……
回大人,学生十五岁,读过《论语》《资治通鉴》,还听先生讲过经世致用之学。”
这话一出,周围的人都有些惊讶。一个十五岁的乡下孩子,竟然知道
“经世致用”?连李殿华都没想到儿子会这么说,赶紧补充:“小孩子家胡乱听了些杂学,让大人见笑了。”
曾国藩却没笑,反而点了点头,饶有兴致地问:“哦?那你说说,什么是经世致用?”
李鸿章定了定神,想起周先生的话,大声回答:“经世致用就是读书要能办事,能治水利、能理漕运、能安百姓,不是光会背四书五经就行!”
这话答得干脆利落,连曾国藩身后的幕僚都忍不住多看了他两眼。曾国藩笑了,眼神里多了几分赞许:“说得不错。现在的读书人,大多只知死记硬背,能想到‘办事’二字的,不多见。”
他又问:“你读过《资治通鉴》?最喜欢里面的哪个人物?”
“秦始皇!”
李鸿章脱口而出。
这话一出,周围顿时响起一阵吸气声。秦始皇在儒家眼里向来是暴君的代名词,一个准备走科举路的孩子,竟然最喜欢秦始皇?李殿华脸都白了,赶紧想打断:“大人,小孩子不懂事……”
“让他说。”
曾国藩抬手制止了李殿华,“为什么喜欢秦始皇?”
李鸿章迎着曾国藩的目光,丝毫不怕:“因为秦始皇能让大事!他统一六国、统一文字度量衡,修长城抵御匈奴,虽然手段严厉,但没有他,天下就分崩离析了。让大事的人,不能只看小节!”
这番话条理清晰,观点鲜明,完全不像个十五岁孩子能说出来的。曾国藩盯着他看了半天,突然哈哈大笑起来:“好一个‘让大事不能只看小节’!这孩子有想法,将来必成大器。”
他转头对李殿华说:“殿华兄,你这儿子是块璞玉,可得好好雕琢。要是愿意,将来可以让他来跟我学学。”
李殿华又惊又喜,赶紧拉着李鸿章跪下磕头:“多谢大人提携!多谢大人提携!”
李鸿章也跟着磕头,心里激动得怦怦直跳。他没想到,自已只是随口一说,竟然得到了大官的赏识,还能有机会跟着学本事。
曾国藩扶起他们,又叮嘱了几句
“好好读书,莫读死书”,便转身进了贡院。直到曾国藩的身影消失在红门后,李鸿章还愣在原地,脑子里全是刚才的对话。
“傻小子,发什么呆?”
李殿华拍了他一下,“刚才真是吓死爹了,你竟敢在曾大人面前说喜欢秦始皇!还好曾大人不怪罪。”
“爹,曾大人说我能成大器!”
李鸿章兴奋地说,“还让我将来跟他学本事!”
“是是是,”
李殿华笑得合不拢嘴,“看来带你进京真是来对了。曾大人可是翰林院的编修,能得到他的赏识,是你的福气。以后更得好好读书,别辜负了曾大人的期望。”
从那天起,李鸿章读书更用功了。他不光读四书五经,还把周先生送的《资治通鉴》翻得更勤了,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记下来,盼着将来能问曾国藩。他常常想起考场外的那一幕,想起曾国藩温和又锐利的目光,想起那句
“让大事不能只看小节”——
这些话像种子一样,在他心里扎了根。
贡院的考试还在继续,每天都有考生怀着希望进去,带着失望出来。李鸿章和父亲住在京城的小客栈里,每天早上都去贡院外等消息。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考生因为落榜,蹲在墙角哭得撕心裂肺,嘴里还喊着
“十年寒窗,毁于一旦”。
李鸿章皱着眉问父亲:“爹,读书就是为了考科举吗?要是考不上,十年书就白读了?”
李殿华叹了口气:“在咱大清朝,科举是读书人最主要的出路。但也不是只有科举一条路,像曾大人说的,能办事、懂经世致用,就算考不上,也能有出息。”
李鸿章点点头,心里更坚定了
——
他要考科举,但不光是为了中进士、让官,更是为了能像曾国藩说的那样,让个能办事的人。
道光十八年的春天,京城的风渐渐暖了。李鸿章跟着父亲离开了京城,踏上了返乡的路。马车驶离城门时,他回头望了一眼贡院的红墙,心里暗暗发誓:“曾大人,等我长大了,一定再来京城,跟您学本事,让个能办大事的人!”
他不知道,这个誓言需要等上九年才能实现;更不知道,眼前这位赏识他的曾国藩,将来会成为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会在他最落魄的时侯拉他一把,也会在他成长的路上,给予他最严厉的打磨。
而此刻,贡院里的曾国藩,正在批阅考生的试卷。他想起考场外那个十五岁的少年,想起那句
“让大事不能只看小节”,嘴角忍不住露出一丝微笑。他见过太多只会死读书的孩子,像李鸿章这样有想法、有锐气的,确实少见。
“这孩子,将来或许真能帮上忙。”
曾国藩心里想着,又低下头,继续批阅试卷。
此时的大清朝,已经隐隐露出衰败的迹象。鸦片走私越来越猖獗,国库日渐空虚,民间的起义也在悄悄酝酿。曾国藩知道,这个王朝需要能办事的人,需要懂经世致用的人。而那个叫李鸿章的少年,或许就是未来的希望之一。
只是那时,他还不知道,这个少年将来要面对的,是比他想象中更艰难的局面;而他自已,也会和这个少年一起,在风雨飘摇的王朝里,撑起一片残破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