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选课动机研究
王伟
(北京大学2009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一、模型和方法
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对不同的课程拥有不同程度的选择权:一部分课程完全由学校安排,学生没有任何选择权,这类课程主要是专业课;另一些课程学生必须修习,但可以自由选择在哪个学期修习并可以在不同的上课时间和任课教师中进行选择,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政治课、体育必修课和大学英语;在第三种课程下,学生必须从数门课程中选择一门或几门,由于可供选择的课程往往大大多于必须选择的门数,在是否修习一门特定课程上学生往往拥有很高的自主权,这类课程主要包括专业任选课、体育选修课、英语专题课、大类平台课、通选课和任选课。[79]
北京大学的课程结构中第三类课程占了很大的比例,以社会学系社会学专业学分结构为例,一名社会学系专业的本科生,在大学四年里必须修满144学分,其中至少需要修习的第三类课程学分为56~62分[80],占总学分的比例在389到431之间。除此之外,北京大学学科齐全、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大等优势,拥有较高自主权的学生选到自己比较满意的课程应当不是一件难事;并且,北京大学的退课制度也比较完善,学生可以选择在学期前两周无偿退课或在学期中的时候有偿退课(100元/学分)。但笔者发现,即使是在这一类课程中,北大相当多的学生也曾上过或正在上一些自己并不十分满意的课。这样的课程要有两种:一种是什么也学不到的课,这种课程要么是学生完全不感兴趣的,要么是内容枯燥无味,要么是任课教师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将有用的知识传达给学生;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虐课”,或者由于课程太艰涩学生无法理解接受,或者是尽管课程可能相当有趣,学生可以从中学到许多自己想得到的知识,但过多的学习任务却给学生带来几乎无法承受的负担。在无数次抱怨“这个课太无聊了”或者“这个课太虐了”中,问题逐渐显现:为什么我们会继续修习自己并不满意的课程?此次研究即是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笔者认为,管理课程结构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既包括选课行为,也包括退课行为。大学生选课和退课的动机有很多,这些动机不仅能反映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质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更能体现大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课程结构的管理是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乃至整个人生进行管理的一部分,选课或退课时哪些因素被考虑,能反映出大学生对大学生活之于自己的意义的解读以及大学生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设定。
1
本次研究理论模型
笔者采用了五个概念来构建课程结构管理的理论模型:信息、成本、收益、偏好、意愿。信息指学生能够得到的课程的相关情况,如课程学分、上课时间、具体授课内容、授课教师的相关情况、课程负担、考核方式、以往学生的得分情况等。成本指学生修习一门课程需要消耗的资源和需要承担的风险,资源消耗包括学分、意愿点、时间、金钱等,风险则是可能得到较低的分数。收益指学生修习一门课程的收获,包括学分、知识、心理满足,和可能得到较高的分数。偏好指学生更看重成本和收益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如有的学生更看重分数,有的则更看重能否学到知识;个人偏好能反映出学生对大学生活意义的解读和对人生目标的设定。选择则指学生最后做出选择或保留这门课程的决定。这五个概念之间的结构关系如下图:
这一模型中每一圆圈或矩形代表五个概念中的一个,而箭头的方向则指明了作用的方向。这一模型认为,信息和偏好通过成本和收益对选择意愿发生作用,信息获得程度决定了哪些因素被纳入成本和收益分析,而偏好则决定了纳入分析的因素中哪些因素比其他因素更重要。提出这一模型并不意味着笔者认为所有人都是高度理性的。在“偏好”作用于成本收益分析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是高度理性的——即将得到的所有信息都纳入成本收益分析中;同样,一个人也可以是高度不理性的——即使得到大量信息,但只选择极少一部分进行考量并由此作出决策,或者高度偏爱某一种或几种因素而据此作出决策。由此此模型既可以用来分析更为理想化的选课行为,也可以用来分析部分存在“路径依赖”情况的退课行为。
2
研究方法及抽样方案
本次研究是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的结合,将采取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较浅层次的和较简单的问题,通过访谈深入了解较深层次和较复杂的问题解释学生的课程结构管理行为,以此探究某些课程为什么被选择或被保留。问卷调查对象和访谈对象都来自北京大学的本科生。
由于北京大学的学科完备程度、师资力量以及学分制等各种制度都走在中国大多数高校的前面,本研究并不试图以北京大学学生的课程结构管理行为作为代表推论到全国,北京大学的本科生即是此次调查研究的全部对象。问卷调查采取定额抽样的方法,选择院系、学科组成比较复杂的通选课或公选课发放问卷。个案访谈的对象选择则将采取主观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即寻找那些存在对课程不满意但并没有选择退课的情况的调查对象,以此更深入地了解课程结构管理中的心理因素。本次调查预计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发放问卷64份,收回57份,其中有效问卷51份,访谈人数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