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生眼中的政治课
从访谈和观察中可以看出,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政治课的意义仅仅在于毕业所必需的12学分以及相对应的gpa(平均成绩点数),对于课程内容本身,学生们似乎并不在意。2007年,学校bbs上曾经有人发帖呼吁取消政治课,由此引发了热烈讨论,其中比较主流的意见认为,政治课取消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一门没什么意义还要强制修读的课,给分应该宽松一些,最好能像体育课那样,只分通过和不通过两等。有一位受访者直言:“如果政治课所有人都给九十几,肯定谁也不会抱怨。”另一位受访者则说:“我从初中政治就差,可能就是没有扯的天赋吧。最烦人的是明明知道这门课我肯定学不好还非选不可,眼看着gpa往下拉。”许多学生对政治课的反感可能出于对分数的不满,而且对这种令人不满的分数没有选择和规避的余地,不像选修课,可以避开自己不擅长、没有兴趣的课程,学生再不擅长政治课也只能硬着头皮上,成绩不理想自然就怪到了课程本身头上。
另外,似乎很少有人严肃对待政治课所讲授的内容,大部分学生并不把它看作一门科学,也不认为它有什么实际意义。有一位受访者表示:“政治课没什么可听的,都是车轱辘话来回说,喊口号,没什么内容,考试的时候照着那些套话使劲儿扯就行了。”也有人说:“马原教材没什么逻辑,大部分老师也没什么逻辑,听也听不出来什么有用的。”他讲述了课堂上有时发生学生发言意见和老师相左的情况,个别老师的反驳也并不十分有说服力,“不是我有偏见,我也很期待他怎么说服我,但是他没有。”另一位社科专业的受访者则认为政治课的内容,特别是马原,与现实脱节严重:“我真不知道为什么非得学这些东西,我们专业课讲马克思的理论和政治课讲的都不是一路,要复杂多了,回过头来还得学这些口号式的东西,可是你说要给我洗脑吧,我还得学专业课。”政治课所受的待遇,最高也是逢场作戏。
在学生中间,“政治课”这个概念上似乎附着着某种污名,许多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判断从开始上政治课之前就已经形成了。一位受访者在提到她所上过的毛概课时,语带嘲讽和轻蔑地讲到了一个在讨论课上发言的女生:“她特别积极,第一个发言的就是她,上来就说什么最后一堂政治课特别不舍,上政治课很有收获,希望还有机会上政治课什么的,特别热情,全班都傻了——怎么还有这种人?”教室里第一排总是没有人坐的,在一节思修课上,第一排中间的位置坐了一个女生,记笔记极其认真,还不时与老师应和,老师随口说一句“是不是”,她就接一句“是”。当她答“是”的时候,坐在我后方的两个男生发出了明显的嗤笑声。政治课被认为是传播主流思想的工具,然而认真对待政治课的人在学生中反而成了“怪胎”,成了舆论中的弱势。尽管在考试中得到高分仍然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但是学生们更愿意显示出自己对政治课的轻慢,“一节课也没听,考试之前看了3天,最后得了高分”是值得羡慕的,但是为了政治课而勤奋努力,即便得到更高的分数,也不入流。一名受访者谈到他对政治课的抗拒感时说:“其实可能也不全是政治课的问题,我从小就有这个印象,政治课是一个特别无聊特别没意思的事儿,所以我第一次坐在那个课堂里的时候心理就挺抵触的,从一开始就不愿意上。”
可以说大多数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是比较负面的,当我问访谈对象“假如政治课改成选修课,你会选吗”时,没有得到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是学生的态度也并不完全是简单的一面倒,有受访者警醒地意识到政治课被妖魔化、污名化的现象:“我觉得政治课这个东西吧,很多人没有学就骂它,挺不好的。大家把这个东西简单化了,好像就是因为别人都说它不好,我也必须说它不好,现在形成了一种氛围,我如果不骂就是被洗脑了,就是没有独立思考。其实我觉得这才是人云亦云,被洗脑了。既然这个课你非上不可,我觉得学一学政治课,虽然确实很无聊,虽然我学完了还是不喜欢它,但是至少我知道我不喜欢的是什么东西,我在不喜欢的时候也有点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