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在北大
郭尔嘉
(北京大学2008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在如今大学的课堂里,必修的“政治课”是一个特别而又有些尴尬的存在,它是全国大学生们共同的必修课,却又普遍没有受到重视,是学生眼中公认的食之无味、弃之不得的“鸡肋”课。这样一门课程在北大的学习生活中是以一种怎样的面目出现?我通过查阅文献、对学校的政治课课堂进行非参与式观察和对同学进行访谈等方式,试图比较全面地对北大本科生的政治课进行了解和记录。高校的政治必修课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希望我能记录下这所校园哪怕一丝的时代印迹。
一、政治课概述
1
课程设置
现在大学本科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设置,是经过2006年调整改革的结果。自1998年改革之前,政治课的课程设置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其中“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仅针对文科生开设。这意味着理科生需要修6门政治课,文科则要修7门。2006年,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印发的《
实施方案》,政治课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将原有课程压缩为3学分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3学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下简称“马原”)、6学分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课在2008年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毛概”)3门,并加开了2学分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史纲”),共计4门14学分。此外,教材也由此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
北大的政治课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与教育部的规定一致,但是在学分的分配上有所调整,思修和史纲都是2学分,马原拆分为上(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两门,各2学分,分别在秋季和春季学期开设,毛概为4学分,共计12学分,比教育部的规定略少。按照毕业需要140学分计,政治课的学分约占总学分的85。学生在大一时无法选修马原和毛概,除此之外,学校对何时选修这些课程没有硬性规定,只要在毕业前将这12学分修满即可。对于那些专业必修课内容和政治课重叠或者相近的院系,可以免修某些政治课,用专业必修课替代:历史系的“中国近代史”和国际关系学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可以替代史纲,哲学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可以替代马原上,经济学院的“政治经济学”和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可以替代马原下,国际关系学院的“毛泽东思想概论”和“邓小平理论概论”可以替代毛概。
2教学与考核安排
北大的政治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每班人数在180人至300人之间,上课时间分散在各个时间段。各门课程都由教学组进行教学,授课教师们被分成若干个组(一般是2到3个组,每组大约5到7人),每名教师分别负责讲授一学期课程中的若干讲,每个教学组负责为若干个班授课。在这样的安排之下,尽管每个班有不同的主管教师掌管小测验、期中论文、点名签到等事宜,但事实上各班学生所听到的课程内容并不大。对于授课的老师来说,这样的安排意味着需要备课的节数较少,但是讲课的重复性更强,特别是各班教学进度要保持基本一致,因此老师们常常需要在一周之内把同一节课重复讲好几遍。在一节排在下午的思修课上,一名老师就在课前非常坦诚地说:“这节课我今天已经讲到第三遍了,已经讲‘疲’了,肯定不会太有激情,同学们注意集中精神。”
除了主管教师之外,每个教学班还会配备两名左右的助教,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研究生担任,他们大概是政治课中与学生们接触最多的人。由于教学组教学的安排,主管教师并不一定每节课都出现在课堂上,而助教们则是每节必到,负责组织点名签到、收论文、记录课堂发言讨论、批阅作业和期中考试、解答学生们的各种疑问等,在课程结束后,还要参与期末考试的阅卷、登分等工作。
就政治课而言,分数大概是学生们最关心的内容。尽管教学内容不同,但是各门政治课的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大同小异。成绩的构成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期末成绩自然是期末考试的得分,其中思修、史纲、毛概都是开卷考试,而马原上、下则是闭卷,这部分通常占到总成绩的60~70;余下部分的平时成绩则主要包括期中论文、期中考试、小测验、考勤、课堂讨论与发言等项目,对这部分的要求各门课程有所不同,甚至同一门课不同主管老师负责的班之间也会略有差异。期中论文是每门课程都有的项目,对内容的要求往往是指定文献(马列毛邓经典)的阅读报告或者“与课程讲授内容相关即可”。期中考试和小测验则通常是开卷且题目非常简单,几乎只要到场答题就可以得到高分,因此更多的是起到类似于考勤的作用。课堂讨论是毛概课上的重头戏,在马原、思修等课的课堂上也偶尔可见,但并不像毛概那样每个班都有要求。课堂讨论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学生们可以自愿在讨论课上进行讲演和展示,但是不论是否真正上台发言,都要上交自己准备的讨论提纲并计入期末总成绩中。课堂发言则是指在课堂举手回答老师的提问(通常是“你对xx有什么看法”一类的问题,在思修课上最为常见),这一项在总成绩中并不占固定比例,不发言不会被扣分,但是主动发言会得到一定的加分,属于锦上添花的项目。可以看出,相对于许多以一篇论文或一场考试决定期末分数的课程,政治课的总成绩构成是比较复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