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调查发现与讨论
本调查的基本发现总结如下:
第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的基本去向和职业进入过程。相比于以往的社会学就业信息,本调查不仅采取了更细致严格的分类,而且基于事实档案统计,提供了社会学系毕业生在每一类去向中的分布情况。北大社会学系全体毕业生中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三分之一多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就业。在继续攻读学位的毕业生当中,60在国内深造,其余去了北美和香港为主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就业的毕业生当中,60去向了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30的学生去了各类企业,其余少部分学生进入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或选择自主择业。最集中的去向行业有高校、媒体、政府、科技、商业服务和金融机构。根据2010年的问卷调查,当下毕业生最期望就职的单位类型依次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外/三资企业,最希望进入的行业是政府、高校和金融机构。截止到4月底,在已落实工作的人当中有65实现了其就业意向中的第一或第二志愿。在求职过程中,毕业生平均花费的求职时间约5个月,为求职而积累的实习经历约5个月,平均投递简历的单位有35家,参加笔试7场、面试8场。
第二,学历水平与去向选择。调查发现,学历水平对于毕业生的深造地点、择业意愿和就业去向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这一点在以往的社会学毕业生去向信息介绍中没有给出过明确区分。本科生中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硕士毕业生中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就业。从继续深造的情况来看,硕士毕业生出国/境留学的概率更大,是本科生的3倍。从就业的基本范围和去向来看,学历越高,就业面越窄,有越高的比例进入体制内单位,即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学历越低,就业面越宽,更多地进入到体制外单位即外/三资企业、私/民营企业和非政府组织。学历的分化作用也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单位内部。例如,在公务员系统中,学历较高的毕业生倾向于进入行政级别较高的国家级单位,本科生进入基层、地方的情形相对较多。又如,在事业单位中,博士生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本硕毕业生则更多地进入到媒体、社会福利事业单位或高校中的行政岗位。从择业的意向和期望来看,本科毕业生更注重现实性的因素,硕士生较看重发展性因素,而博士生最看重精神性的因素。
第三,社会学专业与就业。社会学专业对其毕业生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行业分布上。按照工作内容与社会学专业的相关程度排序,密切相关的仅限于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有一些关系的是政策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商业服务机构(如咨询、市场调查)媒体和非政府组织,基本不相关的有如金融、科技、房地产等行业。从实际分布来看,大多数的毕业生进入到了与社会学专业相关性不大的行业中就职。事实上,该系相当比重的毕业生进入到了金融、科技等普遍被认为与社会学专业跨度较大的行业中;而通常被认为与社会学专业较“对口”的非政府组织,实际上对于该系毕业生就业的吸引力非常弱。在本硕博毕业生之间,基本上只有博士生进入到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和岗位工作,其择业意向中对于专业对口的期望也较大。进而,社会学背景还影响到毕业生所处的具体职能部门。例如,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毕业生集中去了民政、福利和统计部门。
本调查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存在一些不足,其改进方案如下:
第一,毕业生在工作领域中担负的具体岗位值得进一步考察。在工作单位中的岗位可以进一步反映从业者的职业地位,但由于档案资料提供的信息所限,本调查没能获取毕业生岗位的相关信息。在不同的行业中,尤其是金融、科技等与社会学专业跨度较大的行业中,社会学毕业生具体处于哪些职位,是我们进一步可能关心的问题。
第二,毕业生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情况值得进行追踪。由于能力所限,本调查只关注了毕业生的初始去向。然而教育背景对于职业发展的影响是长远的,可以通过追踪职业流动路径,对其产生作用的程度和方式进行更为全面的考察。
[76]《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就业情况(2001年~2006年)》(内部资料),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2006年10月。
[77]电子版档案信息,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工作办公室提供。
[78]主要为学习或工作单位与转档案单位(人事或职业介绍部门)不符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