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三、职业进入的具体过程

三、职业进入的具体过程
1
样本概况
2010年北大社会学系就业的毕业生共计84人,其中本科生9人,硕士生62人,博士生13人。2010年4月13日至25日,调查问卷发放其中可联系到的78人,其中本科生8人,硕士生58人,博士生12人。考虑到问卷发放时一些毕业生的工作还没有落实,希望能够追踪后续信息,问卷发放和回收均采取了电子邮件的方式。截止到2010年5月3日,共回收问卷75份,其中本科生7人,硕士生57人,博士生11人。回收率为962。从性别构成来看,男生37人,女生38人。从家庭背景构成来看,被调查者的原居住地为农村的有25人,占总体被调查者的三分之一;来自小城镇或县城的有22人,占294;来自中等城市或省会城市的共24人,占到32;另有4人来自直辖市,占全体被调查者的53。从专业教育背景构成来看,28人有除社会学大类(包括社会学、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工作、社会保障)外的其他学科主修专业背景,占全体被调查者的36;15人有其他学科的双学位背景,占总体的20,其中本科就业的毕业生中修双学位的比重最大,7人中4人有经济学双学位的背景。
2
求职意向
问卷询问了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优先考虑的三个因素,以及按意愿点排序的前三种单位类型和行业属性。希望借此了解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择业的主观意向,并将其同客观结果进行对比,衡量意愿与现实间的差距。
总体看来,在选项所列出的12个因素中,“发展前景”、“薪酬待遇”和“满足个人兴趣”是毕业生考虑的3个首要因素,选择这几项的被调查者比重分别占到611、587和413。其次是“自我价值实现”、“地域因素”和“工作稳定性”,分别占32、293和213;再次是“能否解决户口”、“社会声望”和“可自由支配时间”三个因素,被看重的程度分别是173、147和12;最次要的因素是“专业对口”(67)和“服务社会”(53)。具体情况详见表21。
一个比较后的综合印象是,在择业意向上本科毕业生较为现实,硕士生较看重发展,博士生较为理想化。可以体现在本科生对“薪酬”、“工作稳定性”和“能否解决户口”等工作给予的客观条件的看重程度在三者中最高;硕士生对“发展前景”、“地域因素”等相对长远的、发展性层面的考虑在三者中最多;博士生对于精神性的回报,包括“满足个人兴趣”、“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声望”、“专业对口”和“服务社会”这几个方面的重视程度均高于前两者。
表21
毕业生择业优先考虑的因素分布
[人/所占比例()]
发展前景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发展前景
4(571)
37(649)
5(455)
46(613)
薪酬待遇
6(857)
34(596)
4(364)
44(587)
满足个人兴趣
3(429)
22(386)
6(545)
31(413)
自我价值实现
1(143)
18(316)
5(455)
24(320)
地域
1(143)
19(333)
2(182)
22(293)
工作稳定性
2(286)
13(228)
1(91)
16(213)
户口
2(286)
10(175)
1(91)
13(173)
社会声望
0(00)
8(140)
3(273)
11(147)
可自由支配时间
2(286)
4(70)
3(273)
9(120)
专业对口
0(00)
3(53)
2(182)
5(67)
服务社会
0(00)
3(53)
1(91)
4(53)
问卷要求被调查者选出求职意愿最高的前三类行业,并进行排序。结果表明,毕业生对做公务员表示出最强烈的意愿。选择公务员作为第一意向的有38人,占到总人数的514;有超过半数的硕士毕业生将做公务员当作就业的最优选择。其次是外/三资企业,占135,全部为本硕毕业生。接下来依次是国有企业、社会团体和私/民营企业,分别占到108、41和14。具体情况见表22。
表22
择业前的第一意向单位类型分布
(人/)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公务员
3(429)
32(571)
3(273)
38(514)
事业单位
0(00)
7(125)
7(636)
14(189)
外/三资企业
1(143)
9(161)
0(00)
10(135)
国有企业
3(429)
5(89)
0(00)
8(108)
社会团体
0(00)
2(36)
1(91)
3(41)
私/民营企业
0(00)
1(18)
0(00)
1(14)
个体经营
0(00)
0(0)
0(00)
0(00)
总计
7(1000)
56(1000)
11(1000)
74(1000)
问卷要求被调查者选出求职前意愿最高的前三种单位类型,并进行排序。就第一意向行业而言,政府机构是近半数人的首选(427),其次是高校(187)和金融业(107),具体情况详见表23。
表23
择业前的第一意向行业分布
(人/)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政府机构
2(429)
22(456)
3(273)
27(427)
高校
0(00)
7(123)
7(636)
14(187)
金融
3(429)
5(88)
0(00)
8(107)
学术研究机构
0(00)
4(70)
1(91)
5(67)
商业服务
0(00)
4(70)
0(00)
4(53)
媒体
0(00)
5(88)
0(00)
4(53)
科研服务
0(00)
2(35)
0(00)
2(27)
科技
0(00)
2(35)
0(00)
2(27)
房地产
0(00)
2(35)
0(00)
2(27)
自由职业
1(143)
0(00)
0(00)
1(13)
总计
7(1000)
57(1000)
11(1000)
75(1000)
3
求职历时与次数
问卷询问了2010届毕业生开始求职和落实工作的时间,由此考察其求职所需花费的时间成本。
从开始求职的时间来看,最早的求职行动发生在2009年5月。由图21可见,从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主要有两次求职高峰:第一批从2009年9月到2010年1月,共有53名、占总体71的毕业生在此阶段开始找工作,以10月和11月为最多。第二次高峰在2010年3月,有14人开始找工作,较有可能的状况是之前打算考研、考博和申请出国的因原计划失败转而选择就业。从工作的落实情况来看,截止到4月底,共有46人落实了工作,签约率约为613。其中最早的发生在2009年11月,以2001年3、4月份最为集中,其余29人截至问卷回收时尚未确定工作单位,预计基本会在2010年5月落实。从已落实工作的情况来看,求职的时间跨度从1个月到9个月不等,平均求职时间为53个月。图1直观地反映了上述情况。
问卷结果显示,在全体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有77表示曾有过从1次到6次不等的实习经历。在已落实工作的46人中,有74的人有过1次到6次不等的实习经历,平均参加实习的次数为18次;有过与已落实工作相关的实习经历的人约占一半,平均次数为05。
在全体就业毕业生中,总实习时间最长的为3年,最短的为1周,平均约为5个半月。对于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总的实习时间最长为20个月,最短为1周,平均约为5个月;与最后落实工作相关的实习经历最长的为11个月,最短的为3周,平均约为1个半月。
求职过程中投递简历的单位平均在35家左右。求职过程中参加笔试最多的次数为40场,最少的0场,平均参加了73场笔试。参加面试的最多为30场,最少为0场,平均为82场。
图1
2010届毕业生开始求职和落实工作的时间和人数
4
求职结果
截止到2010年4月底,在75名被调查者中有46人已落实工作。对于他们去向的工作单位类型、行业及其意愿实现的情况报告如下:
在已落实工作的46人当中,约30去了国有企业,其中大部分为硕士毕业生;其次是事业单位(11人,239),主要为博士毕业生;7人做了公务员,其中主要是基层选调生。由于截止问卷回收时公务员的结果尚未确定下来,实际数字应高于此。
有各占三分之一的人实现了自己前两个意向。上述具体情况见表24和25。
表24
已落实工作的单位类型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国有企业
2(667)
12(343)
0(00)
14(304)
事业单位
0(00)
4(114)
7(875)
11(239)
公务员
0(00)
6(171)
1(125)
7(152)
私/民营企业
1(333)
9(257)
0(00)
10(86)
外/三资企业
0(00)
3(86)
0(00)
3(65)
社会团体
0(00)
1(29)
0(00)
1(22)
总计
3(1000)
35(1000)
8(1000)
46(1000)
注:截止到2010年4月底的情况。
表25
意向单位类型的实现情况
[人/所占比例()]
满足第一志愿
15(326)
满足第二志愿
15(326)
满足第三志愿
6(13)
未满足前三志愿
10(217)
总计
46(1000)
注:截止到2010年4月底的情况。
在已落实工作的46人当中,最集中流向的行业是金融业。其中3名已确定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全部进入了金融行业;已确定工作的硕士毕业生中近一半的人进入到金融业。其次是高校,是博士生集中去向的地方。具体情况如表26所示。
表26
已落实工作的行业分布(人/)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金融
3(1000)
14(400)
0(00)
17(370)
高校
0(00)
3(86)
5(625)
8(174)
政府机构
0(00)
6(171)
1(125)
7(152)
商业服务
0(00)
6(171)
0(00)
6(130)
科技
0(00)
3(86)
0(00)
3(65)
学术研究
0(00)
0(00)
2(250)
2(43)
科研服务
0(00)
1(29)
0(00)
1(22)
房地产
0(00)
1(29)
0(00)
1(22)
其他
0(00)
1(29)
0(00)
1(22)
总计
3(1000)
35(1000)
8(1000)
46(1000)
注:截止到2010年4月底的情况。
从实际情况与意向选择的契合程度来看,有19的人进入到自己第一志愿的行业工作。其他志愿的实现情况详见表27。
表27
意向行业的实现情况
(人/)
满足第一志愿
19(413)
满足第二志愿
11(239)
满足第三志愿
5(109)
未满足前三志愿
11(239)
总计
46(1000)
注:截止到2010年4月底的情况。
根据已落实工作的被调查者的情况来看,“学以致用”的情形并不多。在46名已落实工作的毕业生当中,只有20的人认为其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且其中基本上是进入高校、社科院从事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博士毕业生。有348的人表示工作内容与社会学(大类)“有一定关系”,基本来自公务员、政策研究部门和商业服务机构(如商业咨询、市场调研等),主要从事咨询师、行业分析、调研员的工作。大部分被调查者(435)认为其工作内容与社会学(大类)不相关,基本来自于金融业。具体情况见表28。
表28
工作与社会学(大类)的相关程度
(人/)
行业
密切相关
有些关系
基本不相关
高校、学术研究机构
7
0
3
公务员、政策研究
2
5
1
商业服务
1
5
0
科技
0
2
1
房地产
0
1
0
金融
0
3
14
文化产业
0
0
1
总计
10(217)
16(348)
20(435)
注:截止到2010年4月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