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二、宏观走向及特点

二、宏观走向及特点
基于对毕业生档案资料分门别类的处理,调查希望获知: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和就业的比重是怎样的?出国/境留学的情况如何?近年来流向了哪些类型的单位?在哪些行业从事工作?这些内容在本硕博之间存在怎样的差异?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于这些问题的揭示如下:
1总体概况
表11
2001~2010年历年本硕博毕业生人数
(人)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总计
本科
42
40
50
42
37
41
37
41
50
51
431
硕士
13
21
37
38
44
42
65
73
64
84
481
博士
6
11
5
13
4
3
10
6
19
13
90
总计
61
72
92
93
85
86
112
120
133
148
1002
注:1
不包括中途退档学生、留学生、元培学院学生、定向生和委培生;2
延期毕业生计入实际毕业年份的应届毕业生中;3
硕博连读学生计入该级博士生中。
从性别比例来看,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女生人数占主导,在博士毕业生中男生人数明显超过女生。具体情况见表12。
表12
按性别划分的本硕博毕业生人数
[人数/所占比例()]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186(432)
212(441)
55(611)
453(452)

245(568)
269(559)
35(389)
549(548)
总计
431(1000)
481(1000)
90(1000)
1002(1000)
2
毕业选择:深造或就业
继续深造还是就业是毕业生面临的首要抉择,学术和就业的不同选择将影响到毕业生未来的职业定位及发展分化。整体上看,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选择就业的人数多于选择继续深造的人数,分别为567人和378人,各约占总体毕业生人数的566和377。
这一选择在不同学历水平的毕业生中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本科毕业生中三分之二的人选择了继续深造,即攻读硕士学位;其余不足三分之一的人选择了就业。硕士毕业生只有20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即攻读博士学位;四分之三的人都选择了就业,在所有参加就业的毕业生中占主体。对于博士生而言,由于学历限制,全部参加就业。
除继续深造和就业两种主流选择之外,平均每年有1到2人在继续学业之前参加一定期限的学生工作或支教。另有少数毕业生当年选择“申请不就业”,继续考研、考博、申请出国/境留学、参加实习等,在本调查中归入“其他”类。具体情况见表13。
表13
毕业后第一去向选择分布
[人数/所占比例()]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继续学业
282(654)
96(200)
0(00)
378(377)
就业
122(283)
360(748)
85(944)
567(566)
学工支教
8(19)
0(00)
0(00)
8(08)
其他
19(44)
25(52)
5(56)
49(49)
总计
431(1000)
481(1000)
90(1000)
1
002(1000)
注:1
博士后归入“就业”。
2
“其他”包括去向不明及毕业当年申请不就业的情况,如准备考研、准备考博、准备申请出国/境留学、移民、实习等。
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比例是值得关注的。根据美国社会学会(arican
ciological
asciation)2009年的调查报告,美国硕士研究生(aster)中计划不继续深造读博的比例是52。该报告认为这一数字表明美国社会学硕士研究生心态日趋职业取向(career–oriented),是社会学硕士生教育衰落(decle)的表现,并提出应更深入地了解其成因,采取措施加强社会学硕士的培养。比较来看,作为中国社会学领域最主要的教学和科研基地之一,北大社会学系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比例高达748,说明该系硕士生读研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功利性。换句话说,可能有相当比重的毕业生读研并不是因为有志于学术追求,而是为了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中的价值。
3
继续深造的地点
继续深造的地点反映了社会学系人才的流动情况。在2001年至2009年毕业的318名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中,有约60的毕业生在国内继续学业,分别有约19和13的毕业生去向了北美和香港留学,另有66去了欧洲留学。具体情况如表14所示。
表14
继续深造学业的地点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硕士
总计
国内
177(738)
15(192)
192(604)
北美
31(129)
29(372)
60(189)
香港
17(71)
23(295)
40(126)
欧洲
13(54)
8(103)
21(66)
不详
2(08)
3(38)
5(16)
总计
240(1000)
78(1000)
318(1000)
可以看出,出国/境留学的比例在本科和硕士生中有显著差别。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人当中738都在国内继续学业,出国/境留学率为254;硕士生中选择继续读博的人当中只有192的人选择在国内读,出国/境留学率达769,是本科毕业生的3倍。
4
就业去向
就业是反应社会分层和人力资本回报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从毕业生个人角度来讲,就业是保障基本生活、实现个人价值、回报社会的基本前提和途径;从制度的角度看,整体的就业状况体现了教育培养定位与劳动力市场的衔接状况,从而对于评估和改进专业培养的工作具有参考价值。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报告撰写时2010届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尚未完全确定,该部分的分析主要基于2001年至2009年的478名毕业后就业的毕业生情况。
单位类型反映了劳动者所处的单位在国家劳动力市场中的位置。在我国,不同性质的单位对于员工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毕业生就业所在单位类型的分析可以提供其在就业市场上分层状况的相关信息。
总体来看,毕业生就业量由高到低的单位类型依次是事业单位、公务员、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体经营。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主流去向,占整体的60。其次,有30的毕业生进入了各类企业单位,其中进入私/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和外/三资企业的人数依次占到总体的18、10和2。其余各有2的毕业生进入了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或选择自主择业。
不同学历水平的毕业生流向的单位类型在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本科毕业生最多流向的单位依次是私/民营企业(30),事业单位(19),国有企业和外/三资企(均为16)。硕士毕业生最多流入的三类单位依次是事业单位(364),党政机关(25)和私/民营企业(176)。对于博士毕业生,进入事业单位是极普遍的选择,占其总体的773,其次有182的人进入了党政机关。具体情况如表15所示。
表15
就业单位类型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公务员
11(110)
68(250)
12(182)
91(208)
事业单位
19(190)
99(364)
51(773)
169(386)
国有企业
16(160)
30(110)
0(00)
46(105)
私/民营企业
30(300)
48(176)
2(30)
80(183)
外/三资企业
16(160)
19(70)
0(00)
35(80)
个体经营
5(50)
2(07)
0(00)
7(16)
社会团体
3(30)
6(22)
1(15)
10(23)
总计
100(1000)
272(1000)
66(1000)
438(1000)
可以发现,学历水平的高低对于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职业选择的范围和方向具有明显影响。第一,从就业范围来看,学历越高,就业面越来越窄而集中。本科生就业面最广,最集中流入的单位类型——私/民营企业只占总体的30,其余人较为均匀地分布在其他六种类型的单位中;硕士生去向事业单位和公务员系统的人数总和超过总人数的60,在其他五类单位中分布的人数比例均低于本科生;博士生的去向基本收缩到事业单位(80)和公务员(20)两种选择。
第二,从就业方向来看,学历越高,进入体制内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越大,体制外的比例越小。“体制内单位”具体包括“公务员”、“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三类,“体制外单位”包括了其余的“社会团体”、“外/三资企业”、“私/民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四类。计算结果表明,对于本科生,未过半数的人在初次就业时进入体制内单位,其余多半在体制外谋职;硕士生相比于本科生进入体制内外的人数比例分别升高和降低了约30;对于博士生,在体制外谋职的人剩下不到5,其余95的人都进入了体制内单位就职。表16体现了这一分化。
表16
本硕博毕业生在体制内/外单位的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体制内单位
46(460)
197(724)
63(935)
306(699)
体制外单位
54(540)
75(276)
3(45)
132(301)
总计
100(1000)
272(1000)
66(1000)
438(1000)
公务员。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目前,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决定了公务员阶层在趋于等级分化的社会经济阶层结构中居于较高的地位等级。党政机关因其待遇好、社会地位高、稳定性高等其他编制的单位所难以企及的优越性,成为毕业生最向往的就业去向之一。
对于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公务员系统是仅次于事业单位的第二大毕业生流向部门。对于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党政机关是其第二大雇主;而对于本科生,其吸纳的就业量排在私/民营企业、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三资企业之后,位列第五。从2001至2009年,共有91人在初次就业中成为公务员,占全体参加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的20。硕士毕业生是进入公务员系统比重最大、数量最多的群体,有68人进入到公务员系统就职,占就业的硕士毕业生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公务员的人数和比例在本科生和博士生中分别约为11人、10和12人、18。
从行政等级的角度,公务员可进一步分为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和基层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指中央、国家机关以及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派驻机构、垂直管理系统所属机构录用的机关工作人员。地方公务员指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社团等录用的机关工作人员。以上两类公务员在所有进入公务员系统的毕业生中分别占到385和549。基层公务员主要包括乡镇、街道的政务工作者,处于公务员金字塔的底端,相对于前两个层级的公务员属于冷门。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以及相关优惠政策的推出,选调生、社区工作者等基层公务员成为毕业生就业的新兴途径。自2007年以来每年各有2名毕业生成为基层公务员。
表17
在不同级别公务员系统中的分布(人/)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国家公务员
0(00)
27(397)
8(667)
35(385)
地方公务员
9(818)
37(544)
4(333)
50(549)
基层公务员
2(182)
4(59)
0(00)
6(66)
总计
11(1000)
68(1000)
12(1000)
91(1000)
从学历水平与公务员级别的关系来看,学历越高,进入更高级别党政机关的机会越大。在进入公务员系统的11名本科生中,没有国家公务员,地方公务员有9名,基层公务员2名;进入公务员系统的硕士毕业生当中有约40进入国家党政机关,半数以上进入地方党政机关,另有4名基层公务员。对于进入公务员系统的博士毕业生,三分之二的人在国家级党政机关中工作,其余三分之一进入地方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公务员。具体如表17所示。
从毕业生在党政机关不同职能部门中的分布特点可以看出,社会学专业背景影响了社会学系毕业生进入党政机关的具体路径。做公务员的本科和硕士毕业生集中去向了与社会学专业对口程度较高的民政、福利和统计部门,如民政部(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局)、国家和地方统计局、残联、妇联、工会等。博士生进入公务员系统的主要渠道是党校、干部学校和中央政策研究部门。
事业单位。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事业单位绝大部分由国家出资建立,其上级多为政府行政主管部门或政府职能部门。其人员工资来源多为财政拨款。对于毕业生来说,事业单位的主要吸引力与公务员类似,待遇较优越,工作稳定性强。
对于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而言,事业单位是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第一大雇主,是本科毕业生的第二大雇主,总体而言是吸纳毕业生就业人数最多的单位类型。共有169名毕业生进入了事业单位就职,占总体的386。博士毕业生中就职于事业单位的人数比重最大,有773;硕士毕业生的人数最多,有99人;本科生最少,有19人。具体情况如表18所示。
具体而言,毕业生主要在学术研究机构、科研服务机构、高校、媒体和社会福利这五类事业单位中就职。学术研究机构主要包括社科院和中科院。科研服务机构主要指政府机构下属的政策研究单位。媒体主要包括各类报社、出版社,实行事业单位编制、企业化管理,在这里仍归为事业单位。社会福利单位包括为各类弱势群体服务的联合会、基金会等。总的来说,在这五类事业单位中,前三类机构对学历和专业背景要求相对更高,其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和社会经济地位也相对后两类较为优越。
表18
本硕博毕业生在不同类型事业单位中的分布
[人/所占比例()]
本科
硕士
博士
总计
高校
3(167)
36(367)
40(784)
79(473)
媒体
14(778)
27(276)
2(39)
43(257)
科研服务机构
0(00)
20(204)
3(59)
23(138)
学术研究单位
0(00)
9(92)
6(118)
15(90)
社会福利事业
0(00)
4(41)
0(00)
4(24)
其他
1(56)
2(20)
0(00)
3(18)
总计
18(1000)
98(1000)
51(1000)
167(1000)
不同学历水平的毕业生在上述这五类事业单位中的分布存在差异。作为较高学历的持有者,博士生基本流向了前三类机构,即学术研究机构、政策研究机构和高校,从事研究和教育工作。本科生主要进入的则是媒体、高校和社会福利事业单位,主要在其中担任行政管理者和办事人员。硕士研究生的情况介于二者中间,在各类事业单位中都有相对平均的分布。可以看出在学历的制约下,本硕博毕业生在事业单位中有不同的具体定位。
国有企业。一般指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在我国的制度环境下具有一定的行政性。其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于,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工作稳定、竞争压力小;而相对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又比较优越。
对于北大社会学系毕业生而言,国有企业吸收就业的能力排在事业单位、公务员、私/民营企业之后而位列第四。9年内进入国企的毕业生有46人,占总体的10。进入国企的毕业生以本科生人数比重为最大,占到16;硕士毕业生人数最多,有30人;博士毕业生为0。
社会学系毕业生进入国企的人数和比例较低,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国企对于专业的限制相对明确,社会学与这些行业的适配性较低,在企业中所能担负的岗位基本限制在行政、文职等岗位。对于进入到国企中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其所从事的行业分散在科技开发与推广、行业管理和服务、化工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房地产和建筑业、邮政运输、烟草制药、旅游、电信等各类国民经济领域。其中最集中的去向是金融、证券和保险类,其次是电信行业。具体分布如表19所示。
表19
在国企中不同行业的分布(单位:人)
金融、证券、保险
18
能源生产供应
4
电信
6
邮政、运输
3
科技开发、推广、咨询
6
烟草、制药
2
房地产、建筑业
4
其他
3
总计
46
私/民营企业。近年来,私/民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其对于岗位的需求增长幅度显著。从就业条件的角度来看,私/民营企业具有发展空间较大、流动性大等特点,同时相对于体制内的企事业单位,在工资、社会保险和福利等方面缺乏保障。
私/民营企业是社会学系本科毕业生的第一大雇主类型。有30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进入到私/民营企业。对于硕士毕业生,私/民营企业是位列第三的雇主类型,占1765。博士毕业生进入该类单位的只有2人。
具体而言,信息技术、商业服务(包括商业咨询、市场调研等)和广告/新闻出版行业是在私/民营企业内部三个最主要的行业去向,分别约占总体的26、25和21。具体情况如表110所示。
表110
在私/民营企业中不同行业的分布
[人/所占比例()]
信息技术
21(263)
房地产
4(50)
商业服务
20(250)
电信
3(38)
广告/新闻出版
17(213)
其他
7(88)
金融证券
8(100)
总计
80(1000)
外/三资企业。即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营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是本科毕业生的第三大雇主类型。对于硕士毕业生而言,尽管进入外/三资企业的人数在三者中最多,为19人,但占总体硕士毕业生的比例较低,在不同雇主类型的占用率排序中位列第五。博士毕业生进入外/三资企业就职的人数为0。
随着近年来国内众多外资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本地化,吸纳本土毕业生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人力资源组成状况的一个趋势。尽管进入外企的社会学系毕业生总体来看相对较少,但其数目在历年的变化中呈现出上升的态势。2001至2003年,共有3人进入外企,2004年2人,2005年6人,2006年2人,2007年4人,2008年10人,2009年6人,进入外企。
毕业生在外/三资企业中从事的主要行业有商业服务、服装、信息技术、金融、传媒、快速消费品行业等。
社会团体。尽管社会普遍认为,非政府组织等民间社会团体是社会学专业比较对口的就业去向,然而历年的就业数据表明,在实际的就业选择中,此类单位对于社会学系毕业生的吸引力很弱。9年间,社会学系的毕业生中只有10人进入基金会、环保组织等社会团体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