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校教育
1
县市高中吸纳农村尖子生
农村村里一般没有高中,高中都聚集在县或者市里。农村学生可以凭借有意的中考成绩进入县市的高中,也可以通过部分高中的特殊考试进入高中。县市的优秀的高中也乐于吸纳农村尖子生。访谈的几位农村学生都凭中考成绩考上了县里或市里较好的高中。
一些县市高中为了吸引优秀农村学生,给出了一系列优惠政策。a同学凭成绩可以考上全省第二的高中,但她选择了一所排名稍后的高中,因为这所高中的前100名学生免除学费。b同学本来要上离家近的县的高中,但另一个市的高中到当地做了宣传,并给出很多优惠政策。他被优惠政策吸引,到了另一个市里的高中就读。对于经济拮据的农民家庭来说,供养几个孩子上学是非常困难的事,因此,经济上的优惠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对于高中和学生来讲是双赢的事:实力雄厚的高中获得了优质生源,贫寒的学生不再为学费而惴惴不安。b同学说,县市的高中汇集了农村最拔尖的人才。
从这些考上北大的农村学生来看,县市的高中给他们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一旦进入县市高中这个平台,他们经济资本、家庭背景方面的劣势就被抹平了,他们可以和城市学生享有同样的学校教育。而且,因为学校要依赖优秀的考试成绩来赢取学校的声望,学校会重点培养这些费尽心思吸引过来的农村尖子生,配以很好的师资。
在单一化的高考面前,文化积淀、兴趣特长、社会关系等个人特质都无法展露光彩,所有学生都做着统一的训练,唯有依靠学习方面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才能够胜出。于是,农村学生在文化积淀、兴趣特长、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弱势被掩盖起来,天资和意志方面的优势发挥出来。
然而,县市高中对于农村学生并不总如阳光一般提供温暖,而有时可能以风刀霜剑待之。a同学有几个同样优秀的同学去了最好的重点高中,却不得善终。重点中学有些老师上课时不认真上,或者只上半节课,然后要求学生找自己补课,每节课60元。对农村学生来说,补课费是难以承担的经济负担,于是课程就被落下了。原本,进了一所高中以后,同在一个课堂内,农村和城市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是相同的。但老师为了个人补课的私利,减少课堂提供的教育资源,把它转移到补课中去,并且必须要用经济资源来换取。一旦经济力量在教育中起作用,教育的不平等就进一步凸显了。
除了经济利益的运作以外,文化上的排斥和冲击使得农村学生在县市高中里举步维艰。a同学提到农村同学在重点中学受到排斥,有一位同学甚至因此患了抑郁症。b同学提到,农村尖子生初到高中成绩名列前茅,全校前20名中很多是来自农村的,但一个学期以后,前20名中就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农村学生到了县市以后,接触到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很多事物是他们闻所未闻的,比如他们不知道乒乓球是在桌子上打的。网络和电脑游戏更是对他们产生了无穷的吸引力,导致一些农村孩子沉迷其中。b同学回首往事,庆幸自己没有走错一步,不然现在已完全不知身处何方。
从封闭的农村来到繁华的城市,环境陡然变化,农村学生很多出现了适应的困难,在和城市学生竞争中自然会处于下风。在适应期以后慢慢赶上的就算是幸运,抑郁受挫或者自甘堕落的也不在少数。在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冲击下,是否能承受心理压力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走,父母和老师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早期的家庭教育培养的品格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而父母、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也是帮助农村学生抵制风刀霜剑的一抹暖阳。
2
老师的个人关心
在访谈中,几个同学都提到了老师对他们很好。a同学说,他们这届生源比较好,老师教的很有信心。他们班大多数人是考进学校的前100名,以农村学生为主,老师对他们特别好。b同学说,自己高中遇到了一位很好的老师,一直带了他三年。d同学几次说到他和老师关系很好,有老师喜欢带着他跑步。有老师会私下给他和几个优秀学生一些好的练习册,给他们一些书和报纸。他们那里学习氛围很淡,其他人即使给了也不会在乎。他第一次接触到的好的东西,几乎都是在老师办公室或者老师家里,比如第一次吃到从没吃过的食物。d同学的老师和自己一起,对学习和高考制定了明确的规划,这个规划对他考上北大很有帮助。d同学认为他们那里的老师偏爱好学生,这样就加大了两极分化。好学生受到更多的鼓励和帮助,成绩越来越好;不认真学习的学生被放任自流,成绩越来越差。e同学的班主任很喜欢她,暗自努力为她争取了一个加分名额。加分名额在学校里竞争非常激烈,权势阶层企图用手段获取名额,e同学自己完全没有参与争夺,也没有这种争夺的能力。在公布获得加分人选的时候e同学非常惊讶,也深深感谢她的老师。
在这些个案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不仅是一般的上课教与学的关系,而进一步深化到了个人化的关系和情感。比如d同学说老师“很疼我”。对于远离父母、孤单迷茫的农村孩子来说,老师有时候就像父母一样,对他们非常关怀。农村学生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勤奋,博得了老师的喜爱,而这会进一步转化为学习上的助益。
3
同学间的交流
在访谈中,笔者意外地发现,同学间的讨论和交流是促进这些农村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这几个农村学生都没有上过辅导班,他们家庭经济条件也无法支持他们上辅导班。但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他们以一种更巧妙的方式上了“辅导班”。
a同学说,高中班里氛围特别好,都很团结。同学们很喜欢问她问题,就激发了她的思考。以前自己的地理不好,后来为了给一个同学补课,她就努力地思考地理方面的问题,最后地理经常考满分。她还经常和一些男生讨论数学题,慢慢地思路就打开了。e同学与她非常相似,因为要给别人讲题目,所以就激励自己思考。b同学说,自己高考考得好的一个原因是,班里的尖子生不像其他班里那样勾心斗角,关系都特别好,交流很多。
相较而言,城市人注重个人利益,有理性化、快节奏、精密计量的特点,农村人则注重小群体的关系,更重情感而非理性,时间节奏更慢,这些特质都是有助于促进同学间的交流的。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学生更重视温馨亲密的人际关系也更愿意为他人考虑,乐意帮助同学答疑解惑。一件令我印象深刻的事是,e同学心甘情愿地在自己考试的前一晚给别人通宵地补习功课,北大期末考试压力本来就重,可谓自顾不暇,她居然还愿意牺牲自己的复习时间帮助别人,这在城市的学生看来是难以理解的。但如果从效果上看,她在帮助别人补习的过程中,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敦促自己吸收理解知识,直至可以传授于人的水平。城市的学生显然更多聚焦于自己的学业,经常是一个人在家里做练习题,然后上无穷的辅导班。在残酷的竞争中,部分学生日益封闭,不敢有丝毫的松懈,不敢少上一些补习班,不敢让别人赶超了自己,甚至为了排名暗暗较劲。少数农村学生从乡土带来的人情,反而促进了同学间的交流,从而促进了彼此成绩的提高,可谓是另一种“辅导班”,是自己辅导自己,大家相互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