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二、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
1
学前教育
农村父母对孩子能实行的学前教育很有限,但从个案总结来看,农村父母对孩子的学前教育方式包括背乘法表、识字、看小人书、画地图等。个案访谈中,a、d同学都是天资聪颖但不刻苦的类型,但却稳居第一。他们提到的一点惊人地类似:父母对他们进行了“农村式”的学前教育。a同学的妈妈从3岁起就教她认字、背乘法表,给她读各种小人书。她在上学前班以前已经掌握了小学三年级的内容。d同学的爸爸从他三四岁起,每天饭后就专门买纸给他练字,逐字逐句地抄写《三国演义》,学画族谱、画中国地图、背乘法表等。d同学乡里有一位老秀才还教过他读《增广贤文》。d同学回忆起来,表示现在自己都读不懂,不知当时自己是怎么读的。
笔者曾读到过培育幼儿的理论,认为6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过了6岁以后再培育已经太晚。而这个关键的时期,孩子都是和父母待在一起的,学校教育并不发挥作用。此时父母对他们进行的教育,对他们智力的影响非常大。农村虽然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诸如认字、背乘法表、读书一类的早期教育还是方便实施的。学前教育起的效果,可能是学校教育的几倍,这就弥补了农村学生在早期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
2
父母对孩子学业上的教育
在我访谈的个案中,农村的学生都没法清楚地陈述父母是怎么教育他们的,普遍觉得父母在学习方面对他们管得很少。他们都没有参加过辅导班。一方面,父母都期待他们好好学习;但另一方面,又不会在学习方面提供具体的帮助或指导,而是由他们自己安排。
a同学的妈妈在小学时会帮她查字典,还会告诉她哪些题目不用做了。初中时她学习的内容就超过了她妈妈了解的范围,她妈妈就不再帮她了,但外出时会时常给她带一些书回来。
b同学说,小时候爸爸妈妈会教导他要好好学习,后来就再也不说了。但他高中每次回家的时候还是能感觉到那种氛围,知道要好好学习。
c同学说爸爸妈妈根本不管他的学习。高考前他爸妈都忙着收麦子,没人管他高考的事情。他觉得不管才是对的,要让孩子自由发展,在大的选择上提供帮助就可以了。什么都管的家长只会引起孩子的反叛。但是,我和他父亲交谈发现,他父亲对他好好学习是非常看重的,对他现在大学里的学习状况也非常关注,会在恰当的时候提醒他。可能是因为表达得比较含蓄,并没有引起孩子的反感,甚至给孩子造成一种不管的印象。
d同学觉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很开明。他指出,在自己乡里,很多家长要么不管孩子,要么武断地决定孩子的一切。但他的爸爸妈妈就很懂道理。一方面开明,但另一方面父亲对他学习还是很关注的。d同学说,爸爸在外面做生意,每半个月打一次电话,会说到学习,对自己要求很严。
e同学的妈妈从小就告诉她要好好学习,打击她说她不够聪明,肯定考学校会考不上,只有依靠努力来弥补。然而事实上,e同学一路几乎都是班里学习最好的。
总的来看,这些父母对孩子学业方面的教育,体现在大的原则上而不在小的细节上,体现在学习态度上而不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以“不管”来实现“管”。
3
品格教育
这里所说的品格教育,包括志向、意志力、心态、为人处世能力等。这些能力有先天的成分,但后天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可低估。中国古语有言:“三岁看大,五岁看老。”5岁以前,孩子还没有进入学校,几乎都是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有模仿的天性,父母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他们的品性行为,父母言传身教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志向、意志力、心态、为人处世能力等虽然不与学习直接挂钩,但事实上对学习状态会有深刻的影响。志向高远的人学习动力更强,尤其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构成了农村孩子自发的学习动力。意志力强的人,可以坚持认真完成复习和备考,不受到其他的诱惑。中国的高考尤其需要长时间的细密和踏实的复习,意志力不强的人难以胜任。心态好的人,能平静地面对高考,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为人处世能力强的人,可以更舒适地处在学习环境中,得到父母、亲戚、老师、朋友的支持,在温馨而非敌意的氛围中学习。
在访谈中,我问过他们父母是怎么教导他们的,他们受到父母什么影响,他们都没有给出很详备的回答。也许,农村家长说得少,做得多。受制于文化水平,他们可能很少给孩子做教育性的长篇大论,而是用自己的品行来影响孩子。
a同学的品格特点是待人特别好,和周围同学关系都很好。她心态很平和,也很有社会责任感。在谈到她的母亲时,a同学尤其提到了她母亲待人处事的妥帖。母亲把家里关系处理得特别好,亲戚都很喜欢她。在面对困难时,母亲非常坚强,而且很有韧劲。a同学很难回答母亲是怎么教导她的,她认为母亲不善言辞,但都用行动来表示。a同学说父亲对她成长的影响很小。但她也提到,父亲坚持看新闻联播,对于农村的问题很有见解,a同学回家经常和他探讨农村现状的问题。a同学的父亲希望a同学能够担任一些官职,为改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而努力。
b同学的品格特点是踏实守信,沉稳负责。他自己觉得父母对自己教育得很少。但他提到的一个细节显示出了他母亲的品格。在他初次高考失利的时候,他查完答案就把门关上,蒙在被子里面哭。他听到母亲在外面叮叮当当做饭的声音,然后听到关门的声音,知道母亲出去了。他哭完,出去洗了把脸,菜都做好摆在桌上了。他情绪恢复后出去种地,母亲什么也没有说。b同学非常动情地讲到这一段往事,可以推测,母亲的善解人意、体贴关怀对他的品格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和c同学的父亲有过深入的交流,在我看来,c同学的父母在品格教育方面做得非常好。c同学的父亲有一本笔记本,是他读书看报时的札记。其中有很多人生哲理、做人的标准和判断人的尺度等。他经常和子女说的话中有很多是鼓励立志高远、待人宽容的。比如,“意志要苦,意趣要乐”,“和古人比,是志气;和今人比,是小气。”他认为c同学的母亲对c同学影响最大,因为她“律己以严,待人以宽”。诸如此类,c同学父亲的很多话是在城市环境中很难听到的,颇有古代家训的遗风。c同学自己并没有听到这段对话,当我采访他时,他表示自己也不知道父母是怎样教育自己的。他认为父母和自己并不说很多话,主要是潜移默化、行胜于言的。c同学的爸爸希望儿子以后能走在科研领域的前沿,用最新的技术为国家的军事国防做出贡献。
d同学的父母在乡里很受欢迎,和周围人的关系都很好。他觉得爸妈很懂道理,也很开明。他提到了一个细节,他爸爸做生意时因为意外事故要赔30多万,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从没听过的天文数字,但他爸爸镇定地把县里的房子卖了,再回到原来农村家里,等待机会再外出做生意。d同学考上北大以后,他爸爸虽然不了解北大这个地方,但不赞成儿子回镇里工作,认为既然已经到了北大就应该在北京闯荡。d同学觉得自己的父母和周围人最大的区别是眼光不同。
在这几个个案中,我们可以看到父母在志向方面对孩子的督促,以及在意志力方面对孩子的培养。他们的平和心态和良好的为人处世能力,也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考虽然需要机械的学习,但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学习的过程。需要有这些个人特质的支持,才能够胜出。品格的教育不是依靠金钱能买来的培训,也不是学校能提供的标准化教育,而需要日复一日的熏陶。这些农村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品格方面的优势,可以转换为学习上的优势,使得这些孩子有可能到达一个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