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二、w校长的改革

二、w校长的改革
根据调查笔者了解到,该校改革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其契机是校长的变更。新来的校长w是该校1982年毕业的学生,在1986年大学毕业后回到该校当老师。在当了几年的班主任后,w在1994年被选为该校的副校长。在担任副校长期间,他就曾经试图进行某种改革,打破年级组,用联络员来组建新的教学单位,但当时一来老教师比较多,二来大家都不太支持,所以改革就失败了。2002年,他被调往深圳,在一所私立学校担任校长,并较为顺利地推行了他的改革方案。2009年,在b校前任校长退休后,w又被调回b校做校长。由此,他凭借在深圳的经验,重新开展起当年没有实现的改革。
w于2009年4月到b校任职,经过一年的实地观察后他开始了迫不及待的改革。但从采访中,笔者发现改革并未经过和老师、学生以及家长的沟通和协商,也没有征求他们的同意,而是由校长本人一手强制推行的,用采访中一位老师的话:“我觉得就是独裁”。据了解,当时这位老师作为党委会成员曾向校长提出异议但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改革始于2010年9月份开学的时候,针对的是高一和高二两个年级,所以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他们等于是在高中三年里面突然穿插了一年的改革体制。至于为什么要连带当时已经是高二的学生参与改革笔者并没有机会向校长求证,但在访谈中有教师认为可能是他当时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不能再等待了。但不论如何,当时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甚至是学校的老师对改革均有质疑。然而,这种质疑没有构成实质性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和家长的反对并没有凝成一股统一力量。就学生而言,可能仅仅是在私下里说一说,而家长虽然有到学校来提出质疑的,但都是以个人的名义,并没有结成群体。二是老师们的最终默许。虽然不少人反对,但最终绝大多数老师还是顺着改革的方针走了,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调整了观念。中国的学校基本实行校长责任制,因此作为普通教师实际上没有很大的发言权。
改革的内容较为细碎,但笔者认为所有的措施可以由以下3个维度引出,那就是导师制、单元制和课程变换。
首先是用导师制取代班主任制。每位学生在高中的头两年都有一个专门的导师,而每位担任导师的老师组下会有10到20个学生不等。由于课程的变换,导师不一定每学期都是组内学生的任课老师,他们的职责也和班主任有截然的区别。原先班主任需要管理整个班上几十个学生,每天早上到班里看早读,记迟到,负责所有班上学生的方方面面的活动。但现在,导师作为一个指导者而存在,旨在给学生指明大方向,提供思想上的帮助,并辅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从具体操作上,导师每2~3周召开一次导师组见面会,和学生讨论学习状况,平时也会随时找学生谈话。并且,学生每学期都会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学期目标和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分段目标,导师则会在每段结束时和学生一起评估目标完成状况并进行反思总结。导师和学生除了面对面的沟通外,也会进行诸如飞信等平台上的交流,但师生间的交流密度与导师本人的指导方式有关。譬如有的老师非常的积极,喜欢与学生多交流,不仅会在校内与学生互动,还会组织出去踏青、写生,并与学生家长交流频繁。而另一部分导师倾向于给予学生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度,除了定期的导师见面外,一般情况下不会找学生谈话。
这种导师制的附带结果就是班级的打散,由此,改革后该校实行了走班制,并取消了需要班主任监督的早读,学生每天早上8点到教室上课即可。而每个老师都有专门的教室,按照学科分类,比如高一的语文课都在二楼的第一间和第二间教室,教室平时没有课的时候是进不去的,只有课前老师去刷卡才能开门,而老师上课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在教学平台上给每个学生考勤。这样一来,每个教室都有自己的功能,因此,老师和学生也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来装饰教室,比如历史课的教室里面就有很多学生画的历史人物的画像,而地理教室内则放了很多地图和地球仪。
其次,是单元制的设立。与以往单纯的班级和年级划分不同,每个学生进入学校的时候即可选择一个特定的单元。高一高二总共7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特色,前3个单元均为理科单元,但有学段制和学期制之分,第四单元为文科单元,第五单元为竞赛单元,六单元为出国单元,七单元是国际部。这实际上也就是说,改革后,学生在高一即实行文理分科。但这种分科并非绝对,在接下来的一年中,学生可以申请换单元,只要条件满足即可调换。值得注意的是出国单元,除了高中的基础课程,该单元的学生也会在外教的课堂上学习例如美国历史等课程,为其出国做准备。每个单元内部分为两层,a层进度较快,难度更大,而b层更为基础。学生就读于哪个层取决于学生的主课成绩,并且随着学生学习状况的变化,也可以申请换层。单元的概念取代了之前班级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学生们新的集体荣誉感的来源。与导师组的活动相对,单元也会定期开展单元活动,组织出游等。此外,与传统的由年级长管理年级的方式不同,学校加强学生管理的民主性,每个单元由学生自己选举产生单元长(老师)和管理会(学生组成)。这种老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管理团体也肩负了学生会的责任。
最后,就是相应的课程的调整变换。首先,以前学生的课表基本固定,并且课程类别较为死板,只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体育等。但现在高二的学生每周最多可以选择4门选修课。课程类别有文学写作、心理学、美国历史文化、戏剧表演等。部分课程由该校的老师开设,另一部分则由外聘的老师教授,学校负责相应的资金负担。其次,学校增设了研究性学习项目,即学生自己组队确定研究课题,联系某位老师做导师,然后查阅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有了脱离课本和课堂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引导和监督者。一方面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他们指明方向、提供建议,另一方面督促学生依据自己设定的计划按时完成工作。其三,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多的投入到各种学校活动中,培养多重能力,每天4点以后的那一节课为社团活动时间,老师不得占用。就以往而言,最后一节课大多数情况下会被用于周练(测验)或者主课老师的增课,但现在,这一时段被固定为学生活动。其间,学生可以去社团活动室,如果没有专门的活动的话,也可以去自习。社团时间的固定、下午考试的取消和选修课的增加使得原先用于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等)的课时大大减少,为此,不少老师表示讲课的压力变大了,这一点会在后面一部分进一步阐释。最后,与原先单一的学期制相比,学生还可以选择学段制。一个学段为10个星期左右,也就是半个学期,每个学期有两个学段。一个学段学7门课,7门课选完之后,主课(语文、数学、英语)不变,剩下的4门课第二学段再换。一般而言,诸如物理和化学、历史和地理这样的课就会被分配在两个不同的学段学习。每学段结束后都会有一个检验测试,和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一样。这样的好处是能够让学生集中精力专心把某一课学好,而弊端就是在没有这门课的学段中很容易就把之前学的东西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