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师对改革的态度
根据访谈,笔者发现在改革推进的同时,教师的态度有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
在改革初期,大部分老师都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说是在工作中渐渐摸索。在具体开展中,一方面有技术上的不适应,另一方面有情绪上的抵触。技术上的不适应主要是每节课考勤的记录(因为实行走班制),还有教学负担的加重。这是因为,与以往单纯重视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不同,学校加强了对平时成绩的记录。就英语而言,每次听写、课堂测验、作业和默写都要记录在案,最终占总成绩的一大部分。另外,由于取消了每周下午的考试,老师只能随堂进行测验,而且学校增添了不少选修课,所以同样的学习内容,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讲完,这对老师的讲课进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情绪上的抵触就更加复杂一点。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改革并没有征求教师们的意见,而是由校长一手推行的,并且力度较大、速度相对较快,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和摩擦势必会产生。老师需要根据新的节奏来调整课程,甚至需要引入更多的课外知识,这对一些授课多年已经形成教学体系的老师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变化,也由此可能引发抵触情绪。
但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开始不太合理的地方被逐渐调整过来,而为了让老师能够做好导师工作,学校还专门聘请了专家来做导师培训,并定期开展导师会议。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在经过两年的改革后,教师们普遍对改革的理念是赞同的。采访中,教师们普遍表示改革有以下优点:(1)给予学生的选择更多了,高考和成绩不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比较自由地选择出国,也能够在各种活动中发挥自己学习和考试以外的长处。(2)学生更加轻松了,早上不用起得那么早,脸上的笑容也多了,心理状态更放松了。(3)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了锻炼,主要靠学生的自觉而不是老师的敦促。(4)知识面和眼界拓宽了。(5)老师对学生的关注更多了:以前在班里对中不溜的学生基本很少关注,只关注学习很好和很差的,现在由于导师组学生少,更方便了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深入了解。
但凡事都是双刃剑。据了解,改革一方面给予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使得部分自觉性不够强的学生渐渐掉队。换言之,有两极分化的倾向。针对这一种现象,有老师表示,该校就是要实行一种精英式教学,而不是培养很多平均水平的学生。但与此相对,也有老师表示由于a、b层的划分和平时成绩的强调,两极分化并没有那么严重。另外,改革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要求。一位老师在采访中直言不讳地说现在教师的水准还有待提高。可能是由于中学老师固有的工作模式,很多人在工作了很多年后就慢慢地只知道他自己每天所教的内容了,容易变得保守和封闭,眼界也慢慢变小。但新的教育方式要求老师能够抛开课本,更多地引进课外的知识,和学生一起探索学习,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死的知识。并且,作为导师的角色,如何才能够和学生培养亦师亦友的关系,并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是有必要的,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并没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最后,对于改革本身,有的教师认为改革不是不可以,但需要更多的配套的支持系统,譬如师资的匹配,并且,改革都需要尝试才能知道成功与否,不能过早地判断。而另一位受采访的老师认为在当今的社会里,改革是必须的。中国需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培养真正的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人。但谈及改革是否有推广的空间时,不同的老师持不同的态度。从改革的措施中,我们可以看到,学校需要具备一定的师资水平和硬件条件才能够推行很多措施,并且,对生源的要求高,若生源本身就不好,学生普遍自觉性差,那改革必然失败,因此,有老师认为该改革不具备推广的基础。另一位老师则表示改革的重点是理念,即使一些学校不具备那些硬件条件,也可以在平时和学生的互动中逐渐改变传统的知识灌输的方式,更多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