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重点班:进入与逃离

重点班:进入与逃离
蒋越
(北京大学2011级社会学系研究生)
一、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班教学,就是指一所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以年级为单位,把学业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编成一个或几个班级,冠之以“重点班”、“实验班”、“教改班”等名称,集中教育经费、精英师资进行授课,力图培养少数尖子生的教学组织形式。现今,分班教学广泛存在于中国社会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之中,俨然成为一种常态。然而,有关分班教学是否可取的争论却长时间来不绝于耳。
对分班教学持批评态度的人士,主要是从教育公正的角度出发,认为分班教学不公正,因而不可取。所谓教育公正,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公正”是指社会教育关系中的公正,其基本内容包括教育制度公正、教育立法与司法公正、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合理、每个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平等与机会均等。狭义的“教育公正”,则是指教育活动中的公正,也就是说教师(泛指教职人员)应当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每个学生。具体到学校教育层面,即所谓的“有教无类”,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教育对所有人开放,不因“类”的不同而只接收某一“类”的学生;二是学校教育在教化过程中不对学生进行分“类”。在分班教学的制度下,学校仅凭某一次或某几次的考试成绩就对学生定性,功利地、人为地将学生划分为“高能”与“低能”,过分地夸大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显然是违背学生具有巨大可塑性这一成长规律的;另一方面,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过分向重点班倾斜,非重点班级所能获得的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频频下降,这将不可避免地对非重点班学生的学业成绩、自我概念和社会前景产生负面影响,导致“贫者越贫,富者越富”,从而加剧教育不平等的问题。
对分班教学持肯定态度的人士,则倾向于强调“因材施教”的必要性。他们指出,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能力、知识基础、个性特征、学习动机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差异,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差异特点和发展要求,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如果不采取分班教学的模式,而是把各方面相差甚远的学生随机编排、组成班级,那么教师就很可能陷入“照顾了这头,照顾不了那头”的两难困境。为了顾及中下层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反复进行教育与指导,而这对于那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在浪费时间;反之,如果加快教学进度,又将使得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陷入知识障碍和自卑心理:无论如何,这都将是对于部分学生的不公正。要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办法就是开设重点班,实现“因材施教”:将学业困难的学生编入非重点班,放低和要求,注重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成绩优秀的学生编入重点班,实行有针对性的提高教学,给他们提供发展和竞争的平台。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不同认知能力的学生都有所发展,分班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有直接的效果,它能照顾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恰恰体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完全符合教育平等的实质精神。
2006年出台的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分班教学已经变成一种违法行为。而在非义务教育的高中阶段,饱受争议的分班教学不但没有任何收敛的趋势,反而日益成为学校的常规办学模式。分班教学为何在高中教育体制中大行其道?分班教学在现实中怎样展开?分班后,教师教得怎么样,学生学得怎么样?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对高中分班制度进行了近距离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