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学校间的厮杀
此前的两幅景观还不能完全概括择校困境的全貌,择校困境的产生在制度层面的因素,需要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进行探讨。通过对林宛雪所在初中的招生办主任的访谈,我们得以对学生、老师、校方所置身的宏观制度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1
弱肉强食。每个学校招生办的主要职责,就是挖掘其他学校的优质生源。而对于优质生源的争夺集中爆发在中考前后,这一现象并不是偶然的。招生办主任说,“小学升初中的时候,很多学生的潜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通过初中三年的学习,这个孩子是不是读书的料,就基本上可以确定了。对于学校来讲,优秀的生源是保证高考上线率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而高考成绩又是当地教委、学生和学生家长最为看重的,所以中考前后的生源大战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生源的争夺是一个弱肉强食的过程,没有一所学校可以逃过这样的丛林法则,“我们也知道老师在动员学生留下来的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过激的举动,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各个学校为了抢生源都是无所不用其极,那些学校(指当地的市级重点中学)的招生办老师经常直接带着现金去跟家长谈判,甚至从初二开始就让那些优秀的学生转学,这些都是我们防不胜防的……在我们采取防范手段的情况下,每年都还是会流失掉很多优秀生源,而如果我们连一点手段都不用的话,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真的是白费了……”
2
赢家通吃。现在的教育体制完全以高考成绩作为指挥棒,造成了各大名校“赢家通吃”的局面。这些名校原本就得到了当地教委、政府在教育资源上更多的投入,因而有足够的财力吸引更多更好的老师入职,而老师的教学质量会在高考成绩上得到显现,因此又会吸引很多优秀的学生,学校本身也有实力去挖掘其他地方的优秀生源,所以这些名校可以一直保持非常好的高考升学率,而这种高升学率又会换来当地教委持续的财政倾斜。而对于那些次重点中学,甚至没什么名气的学校来讲,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我们原本在财力上就拼不过他们,他们又拿着钱把我们的优秀学生和优秀老师都挖走,所以我们的高考率就一直上不去,而高考率上不去就更无法吸引好的老师和好的学生了……”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正是现存的教育体制、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导致了学校间的惨烈竞争,而这种围绕高考成绩的竞争势必是以争夺优质生源为核心的。对于次重点中学的校方来讲,“保住”自己初中部的优秀学生与学校未来的发展前景关系密切,因此,优等生择校困境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