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行为博弈策略选择
学校的精英班平时有独特的教学模式,每个班级的老师都会重点培养北大苗,放养“差生”,并且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以达到不用过多管教学生、学生自行竞争的效果。无论是平时学习,还是高考报考,老师关注的重点都是北大苗,对其他的学生则不管不问。对于没有希望报考北大的学生,随便考上一所高等院校,能被录取就行。因为学校和老师也不指望从这些学生的升学中获取什么利益或名誉,这些学生考出去了,学校也不用管他们了,省了很多事。老师还单独对有希望考北大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其他学生上夜自习读书时,将北大苗召集在一起,做特殊发放的复习资料,单独一对一答疑解惑。一旦发现北大苗没有潜力时,便果断放弃培养。老师还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理想大学,然后将结果贴在班级后黑板上,让学生铭记自己的目标。老师还让学生写下自己在班中想超越的目标同学,同样公示出结果,以达到让学生们互相竞争的效果。学生还可以按照成绩排名逐次挑选自己喜欢的座位,北大苗享受学校所能提供的一切特权。在2003级学生高考前夕,一次模拟考试后学校组织一次北大苗宣誓大会,要求名列前茅的学生统一穿着西装,系红色领带,在学校里声势浩荡地宣誓将来要考取北大。从高二文理科分班起,学校与老师组织类似的活动,向北大苗灌输要考取北大的思想,这些学生在这种熏陶下,容易产生自信心的膨胀以及天之骄子的意识,在报考时会经不住老师的劝说与吹捧。
e同学:复读时平时成绩是很好的,还考过市第一。老师还对学习好的同学特别好,对其他同学不太关心。平时老师会重点培养几个好学生上北大,其他同学基本就是自生自灭的。除非犯错误,老师基本不怎么管的。这也是高中教育的败笔,会导致其他同学心理不平衡。
f同学:老师不太关注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考得不好,能走就走吧。如果是好学生复读,老师会鼓励报北大、清华,老师想着复读一年成绩变好,老师的期望也高。老师对学生施加影响主要是针对好学生,因为可以拿奖金,老师比较注意、了解好学生,对于普通学生,老师也不了解,也不提意见。
笔者所在的高三班级是学校中的一个应届生文科精英班,学校还有一个往届生文科精英班。笔者高三班级有69人,第一次高考后只有17人被录取。第一次高考后有52人留下来复读,这52人在第二次高考后有46人被录取,又有6人留下来复读。本文归纳了在第一次报考和第二次报考中,几种师生博弈的具体情况,分析了老师所使用的策略与学生的应对策略。
1
第一次报考:老师“全面撒网,重点捞鱼”,学生在理性与冲动之间徘徊
第一次高考后,老师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全省、市的报考信息鼓励学生报考北大,对一些把握不大的学生,老师同样采取力劝的措施,考上北大的话则会获得较高的奖金与声誉。高考失败的话老师只需承担很短几天的心理压力,并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被老师重点培养的学生也有自信心及虚荣心,在老师及亲友的劝导下大部分都会报北大。第一次高考后,老师劝学生报考北大的策略如下:
表1
老师劝学生报考北大的策略
直接策略
1、直接劝说,向学生灌输其有能力考上北大的思想,如果考不上北大,可以复读一次考得更好。
2、提供虚假报考信息,老师掌握全省、市的报考信息,但会有意误导学生,使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考上北大。
3、学校领导请吃饭,平时学生与校领导接触较少,利用学生对校领导的敬畏心理,培养学生的自信。
4、学校以及校外公司提供丰厚的奖金,学生考上北大会有数万元的奖金。
间接策略
1、让其他学生或者北大苗的父母亲友劝其报考北大,多人长久劝说打消学生疑虑。
a同学:第一次高考后老师鼓励报北大,家里人让谨慎一点,自己也想报北大,最后报了北大,第一次高考成绩622分,比北大分数线低了3分,因为当时有一个文综选择题是4分,我做对了但是在答题卡上填错了答案,只能复读。
c同学:第一次估分640,感觉在北大分数线的边缘,学校年级领导劝我报北大,说有希望就报。听了老师的意见,自己也想报北大。6月24日在上海查成绩,知道自己没有考上,要复读。
e同学:我记得那时候好像我估分在班里比较高,然后老师就让报。老师说根据以往的比例啥的,然后实验班肯定有考上北大的,现在你估计的分数较高,而且你人又比较稳,估分比较保守,报北大应该没有问题。自己也想报北大的,那时都是咱的梦想嘛。第一次时我也考虑过人大,就是在北大和人大之间徘徊不定的。当时是可以考上人大的,不过老师没有让考虑人大。第一次报北大肯定犹豫的啊,当时有几个亲戚让报人大的,可是后来想了想,算了,还是报北大吧,不行再来一年呗,然后就又来一年了。当时自己心气儿有点儿高,终至酿成悲剧!那段日子确实很痛苦呢,感觉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想想,貌似行尸走肉了,脑袋转不动,想着能上啥学校就上啥学校吧,无所谓了,先脱离这个苦海再说。那个时候的人完全就是凭着一股气儿在那儿死撑着,机械地重复着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学校,应届文科生较少有人第一年就能考上北大的。在笔者所在高三班级中,有7个北大苗,第一次高考后老师都一一劝说报北大,最后报北大的有4人。一人报考人大落榜,有两人坚持自己的决定,考取普通重点大学。
2
第二次报考:老师采取同样劝导策略,学生应对策略多样
学生坦白成绩,但不听从老师意见,坚持己见。不少学生第一次都听从老师建议报考北大,失败之后,第二次高考时大部分都不再相信老师。坦白成绩的学生不听从老师建议,拒绝老师的吹捧与所提供的物质、声誉诱惑。
d同学:第二次高考后,老师、校长、副校长劝我报北大劝得很厉害,我在学校从早上八点半一直待到晚上八点半。校长和副校长帮忙研究驻马店、南阳等市报北大的志愿表,说我估分可以报北大,他们请吃了两顿饭。我回复说有点悬,不想冒险。那时考上北大的奖金涨到五千。第二次报北大劝得厉害,第二次分数够北大,但是自己报了提前批。当时有两套报考方案,第一套是老师劝第一志愿报北大,老师会帮忙制定详细的报考第二志愿第三志愿的方案。第二套是自己报了提前批,第二志愿报了武汉大学。我是最后一个交志愿的,本来报考了北大,在提交志愿的最后一分钟修改志愿,报了中青。自己第二次分数够了提前批分数线,所以就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录取了。
b同学:
我两次估分基本和实际分数差不多,第一次多估了10分,第二次在5分以内。第二次我报政法大学,老师只是让我改专业报法学,但是我自己对政治学比较感兴趣,最后没有改专业。
学生隐瞒成绩,避免老师强迫自己报考北大。第二次高考如果考得很好,对老师坦白成绩,会被劝报北大。如果考得不好,老师会不管不问。对老师隐瞒成绩,则不太可能被老师力劝,从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报考。为了避免老师强迫自己报考北大,有同学在第二次高考后故意低估分数,不透露自己的真实成绩,以便考取自己喜欢的学校与专业。
a同学:我第一次高考估分估多了,第二次估分估少了,一方面是估得比较保守,另一方面怕老师逼我报北大。因为当时语文的客观题错了很多,10道选择题,错了6道,每题3分。我说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希望我就报北大,可是连百分之五十都没有。老师知道了对我态度比较冷淡,劝我报北大我肯定不报,自己想谨慎一些。后来老师让我劝那个估分比我高的k同学报北大。因为老师和学生是从不同的立场出发的,我就向k同学转告了老师的意思,实话实说啊,但是也让k同学谨慎考虑,按自己的实际情况报考。k同学后来成绩确实比我高,他第一,我第二。
b同学:当时k把分数估得低,他考了650多,只估了630多。老师劝他报北大,他死都不报。他文综选择题全对,但他告诉老师他错了十几分。他妈跑到学校里去告诉老师他文综选择题全对,老师就拼命劝他报北大。但他对北大不感兴趣,不想去北京上学,想去上海,后来就报了复旦大学。
3
隐瞒平时成绩,高考黑马的诞生
很多老师会根据平时成绩来决定对学生的态度与培养方案。成绩好的学生会成为老师的重点培养对象,成绩下降的学生会受到老师的轻视。有学生会隐瞒平时成绩,具体做法是平时考试时故意做错一些题,让老师对自己不管不问,实际上蓄势待发。等到高考时一鸣惊人,考上重点大学甚至北大,成为高考黑马。2006年有同学估完分以后,老师曾打听是否故意估低分数,想等成绩出来后一鸣惊人。
d同学:w同学平时成绩是10名左右,有时差一些是15名。他在第一报考时问平时学习好的学生是否报北大,如果那些好学生不报北大的话他就报。当时班上有希望考北大的7名同学只有4人报北大,w同学知道了也报了北大,但是第一次没考上,重新复读的。他平时没有表现出来自己想报北大的念头。e同学:第二次报考时老师力主w同学报北大,然后报了也考上了。w平时大概是7名左右吧,老师敢让w报啊,这个可是要担风险的,而且是很大的风险。不过第二年如果因为他强迫w报北大而他没考上,那这个事情就不好说了。w得怨他一辈子的,其他风险倒没有,主要还是自己心理上的。因为他估分比较高嘛,文综选择题做得很好,我们当时都错了好多的。c同学:以前w和我同桌,我经常给他讲题,他也进步不少,像“强盗”一样,吸收了我的思想。
4
学生第一次落榜后转校复读,老师威胁、利诱
笔者原高三班级中,有两个北大苗第一次高考落榜后,不顾老师的劝阻,转去北大附中复读。学校为了留住c同学,多次派老师往返奔走上千里路,威逼利诱迫使学生回学校复读。
c同学:后来去北大附中的消息瞒不住,学校老师不让我去,我非要去。学校校长请我喝酒,在县里旅游,带我见教授,给我一间单独宿舍等等条件也很好。不过我不在乎,也不想得罪老师,那时挺痛苦的。学校老师开车去郑州接我,求我回去。校长命令副校长和年级组长,要把我带回去。校长对班主任说,要是不把我带回来,班主任也不用回来了。
年级组长威胁我爸妈,让我爸妈交培养费,说要是我去了北大附中,让我一辈子抬不起头来。学校给我很大的压力,说我上吊自杀都可以,但是不要走。他们派老师说威胁的话,爸妈也做不了什么,那段时间是我一个人和他们周旋。当时北附有学校老师,我自己挺想去的。当时我心里挺难过的,两周吃不进饭,挺痛苦的。不过自己没有动摇过。
北附开始没有发现我的价值,没有替我说话,不过在前两周的两次大考中我比第二名高了几十分。平时每周都会有一次大考,我每次考试都比第二名高很多,自己心理上也成熟很多。那时班主任对我特别好,只培养我上北大,对其他人不行。后来我考上,北附给了我4万元钱,还有一些其他奖励。
我在北附上课时,学校领导派人骚扰我,说以后常年在我跟前晃,不过也就在我面前晃了一次。第二次高考前,也就是春节期间,他们去我家里骚扰我,不过那时候我就置身事外,跟学校谈。三位老师去郑州找了我五六次,学校派车的,校长说绑也要把我绑回来。后来我回来了一次,交不了差,不敢见校长,就给校长写了一封长信,说自己不得已的苦衷,但是我估计校长也没有看。开始我挺愧疚的,不过也有感激,不过那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决定。如果他们不限制我的话,我和他们感情挺深的。现在已经不联系了。
学校辛苦培养学生3年,到高考报考时最关键的时刻,老师不合理地干涉学生报考,犹如辛苦种植一片森林,到使用木材时,只关注最强壮的几棵树,并且试图将所有可能做顶梁柱的树进行加工,第一次加工以后发现尺寸不合适,再让树继续生长,第二次又粗暴地想加工成顶梁柱。与其这样干涉学生报考志愿,倒不如提供合理意见,进行一次性的培养,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大学,或者尊重想复读的同学的选择,这样不至于浪费教育资源。
5
师生博弈模型
在笔者所在的高三班级中,老师最初重点培养7名北大苗。最终只有1名北大苗第一次高考落榜后转向其他学校复读,考上北大;另外有一个平时成绩一般,不是平时重点培养对象的学生复读一年考上北大。老师力劝学生报考北大,学生对此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从师生博弈的属性来看,影响师生博弈的主要因素包括师生信息不对称问题、信任问题。
师生信息博弈模型。诸多奖项以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指标,导致老师工作重心偏向北大苗。在学校北大苗报考时,老师会对估分较高的学生所报考的学校与专业提供意见。第一次高考后,老师会劝优秀学生留下来复读,希望复读后能考取北大。在老师向学生提供建议的过程中,老师掌握的信息较多,向学生施加舆论压力。如果听从老师建议报考北大,成功的话自己有一个好前途,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满足了虚荣心。失败的话老师不承担任何实际责任,但是河南省考生众多,竞争压力非常大,考生第一志愿落榜的话难以调剂到平行志愿的学校,往往会被调剂到二本学校去。如果落榜考生要复读,则需要承受复读的压力以及第二次高考成绩下降的风险。如果学生不听从老师建议,可以坚持自己所喜欢的学校与专业,但是也可能得不到老师的合理建议,可能导致“大材小用”。
师生博弈关系表现为老师力劝北大苗报考北大,学生有不同的回应方式。老师力劝学生报考北大有两种策略选择:一是提供真实合理的意见,二是提供虚假信息。面对老师的建议,学生报考也有两种策略:一是听取老师意见,二是不听取老师意见。假设学生考上北大,师生收益分别为3,3;考上其他重点大学老师和学生收益分别为1,2;学生落榜师生收益都为0。双方可以构成六种博弈结果:老师提供真实合理的意见,学生听取老师意见,学生能获得最大收益,老师收益也较大;如果老师提供虚假信息骗学生报考北大,学生听取老师意见后落榜,双方都没有任何收益。在学校高中报考中师生博弈大多是负和博弈,结果通常是两败俱伤。较少出现的情况是正和博弈,学生考上北大,师生利益都有所增加。
表2
师生信息博弈模型
师生信息博弈
教师
提供真实信息
提供虚假信息
学生
听取老师意见,考上北大
(3,3)
(3,3)
听取老师意见,落榜
(0,0)
(0,0)
不听取老师意见,考上其他大学
(2,1)
(2,1)
如表所示,老师获得的收益取决于学生的录取结果,学生考上北大,老师可以获得最大收益3;学生考上其他大学,老师获得中等收益1;学生落榜,老师收益为0。因为3远远大于1,老师为了获取最大收益,老师往往冒着没有收益的风险,选择获得最大收益。只有学生考上北大,老师才能获得最大收益。为了让学生考上北大,老师只有鼓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报考北大,才能提高获得最大收益的概率。老师提供全省或全市全县真实的报考北大的人数及预计的分数线,会导致学生谨慎选择;如果提供虚假信息,有意告诉学生报考北大人数较少、预计分数线较低,则会有较多学生愿意报考。如果学生估分切合实际,或者学生发挥较好、当年分数线较低的话,学生就有很大可能考上北大。如果学生落榜的话,平时被灌输天之骄子意识的学生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愿意调剂去较差的大学,仍会选择在本校复读,老师的奖金仍不会丢失。老师只有提供虚假信息,同时想尽一切办法劝说学生报考北大,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学生听从老师意见,考上北大的话师生名利双收,失败的话学生独自承担责任。综合权衡之下,老师会选择提供虚假意见,“全面撒网,重点捞鱼”,而学生是否听从老师意见取决于对自身实力的评估以及对老师的信任程度。
b同学:
在高考后,老师会尽量劝估分高的学生报考北大。老师利用所掌握的全市甚至全省的报考信息以及学生对自己的信任,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的意愿报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大学,而是一味地追求政绩,追求奖金。当学生利益和老师利益发生冲突时,老师会有意识地误导学生,鼓动学生报北大。老师有种信息优势,学生有种信息壁垒。学生不知道如何搜集报考信息,但是老师提供参考的真实目的,也许是鼓动十个学生去报考北大,能考上一个,老师就很乐意。在这种博弈中,学生是吃亏的,学生处于弱势地位。而且老师不单单是鼓动学生一个人,会鼓动学生的社会网络像父母、同学都来劝他报北大。很多人觉得真能考上,时间久了自己也认为能够考上。时间是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师有经验和信息优势。有那么多大学,平时宣传时老师刻意宣传北大,没有几个人能考上北大,找到合适的就好。老师追求政绩,在这种博弈中,师生容易发生矛盾。
e同学:报志愿时师生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老师有报考的经验而学生几乎是零,这就导致有些学生依赖老师,如果老师想左右学生的志愿的话,那是相当容易的。老师如果想跟学生博弈,那学生几乎没有胜算。当时虽然查了报考信息,也是糊里糊涂的。什么都不懂,主要是听从老师的。现在想来,当时肯定也还有虚荣心在作怪吧,想着自己平时成绩蛮好。如果不报个好学校,多没面子啊。老师在那边旁敲侧击,再加上自己也想报,然后就失去理性了。我记得当时成绩下来完全崩溃了,那真是叫欲哭无泪啊。
师生信任博弈模型。在第一次报考时,老师建议北大苗报考北大,不少学生平时挺信任老师,在报考时会依赖老师的意见。但也有学生不相信老师提供的选择。笔者第一次成绩621,比重点分数线高出30分,当时估分609,老师想让我报北大,以便留下来复读考取北大,并帮我分析我复读一年各科能够提高的分数。当时我不想复读,没有听取老师的意见,是班级第一批被录取的学生们中成绩最好的一个。
表3
师生信任博弈模型
师生信任博弈
教师
提供真实信息
提供虚假信息
学生
第一次信任老师,报考北大,录取
(3,3)
(3,3)
第一次信任老师,报考北大,落榜
(0,0)在第二次报考中,学生有可能继续信任老师
(0,0)在第二次报考中,学生不再信任老师
第一次不信任老师,考上其他大学
(2,1)
(2,1)
在学校,很少有文科生能一次考上北大。如上所述,老师会在学生报考时选择提供虚假信息,所面临的风险是第二次报考后真正有实力报考北大的学生不敢报考,其余有实力的北大苗会不再相信老师的建议,转报其他重点大学以求稳妥。如果学生第一次报考时不信任老师提供的意见,坚持报考其他重点大学,那么老师收益是1,以至于老师在劝导无效的情况下会放弃该生。不管学生第二次报考是否会继续信任老师,老师在第一次报考时都倾向于提供虚假信息,因为第二次报考时老师仍然可以想尽一切办法劝其报北大。听从老师建议报考北大后落榜的北大苗,在第二次报考时听从老师建议的屈指可数,会产生直接拒绝老师或隐瞒成绩这样的应对策略。甚至应届生听闻学校这种传统,也会不让老师干预自己的报考。
e同学:现在有些学生报考时对班主任已经不信任了。报考的时候不让班主任插手,自己搞定,或者找有经验的亲戚帮忙。我表弟报考的时候就说过这话,他第一次报考时让我回去报的。第一年的时候班主任总想让考得高的学生去复读,我表弟那时也是的,他班主任老让他复读,可他就是不干,复读太辛苦了,主要是到最后心力交瘁没有激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