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及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1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访谈法,笔者2006年参加高考,访谈对象主要为2006年参加高考的应届生,以及原高三同班中复读的同学,这些同学又讲述了自己复读班中同学的情况。笔者访谈了六位同学,这六位同学包括一位与老师关系好、两位与老师关系由好变坏、两位与老师关系不好的五名北大苗,以及一位平时成绩一般的同学。从多角度了解在高考报考中老师的角色,鼓励学生报考北大所使用的策略,以及学生对此做出的回应。
同时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了解博弈信息。以往关于高考报考的研究多集中于学生之间的报考博弈以及报考志愿的非理性现象,几乎还没有涉及高考报考中的师生博弈情况,本文以学校为例,试图揭示高考报考中这一不合理的现象。
2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a同学:2005年第一次高考成绩622分,报考北大,北大分数线[25]为625分,落榜复读。2006年第二次高考成绩643分,北大分数线648,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598。第二次老师虽然劝报北大,但是自己想谨慎一些,第一志愿报了中国人民大学,被录取。先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学专业(本科)、金融专业(研究生)。
b同学:2005年第一次分数是579,超过重点线14分,第一次目标是北大,但是分数不够,最后报了复旦大学,复旦分数线613,落榜复读。第二次是621分,超过重点线30分,第二次报考比较保守,当时想报北大、人大、政法,最后报了中国政法大学,被录取。先后就读于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本科)、复旦大学政治学专业(研究生)。
c同学:
2006年第一次高考619分,报考北大,北大分数线648,落榜转入北大附中复读。2007年第二次高考657分,北大分数线631,第一志愿报考北大,成功录取,是x市文科状元。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本科)、财政学专业(研究生)。
d同学:2006年第一次高考分数611,北大分数线648,第一次想报北大,但是第一次考得不好,最终报考人大,落榜复读。2007年第二次高考分数629,分数足够上北大。自己仍然想报北大,老师也劝报北大,最后一个交志愿,在最后一分钟修改志愿,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提前批,第二志愿是武汉大学,最终被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录取。
e同学:2006年第一次高考成绩是637,报考北大,落榜复读。2007年第二次高考成绩是598,当年第一志愿是中国人民大学,被调剂到平行第一志愿江苏科技大学。本科、研究生均就读于江苏科技大学。
f同学:2006年第一次考了570多,比一本重点线低二三十分,目标是中国政法大学,高考前就想复读。第一次开始没有报志愿,老师非让报,最后报了郑州大学,结果落榜复读。2007年第二次高考比第一次考得还低,只有560多分,比重点线低了30分。第一志愿报了郑州大学,落榜想复读,觉得不甘心。2008年第三次高考比重点线高了30分,580多分,分数线是557,报了中国政法大学,成功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