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四、变革:政策的转向

四、变革:政策的转向
近几年来,关于取消小语种保送的消息不绝于耳。由于小语种不再是社会稀缺的资源,教育部也慢慢采取紧缩政策。2010年12月初,教育部正式表态,2011年起小语种招生将取消单招形式,改为在全国统考生源内进行本科提前批次录取。这意味着各种通往大学的“捷径”被取消或变窄,而外国语学校丰厚的保送份额就更“招人惦记”了。同时,随着综合类学校对外语教育的普及和近年来高校外语类专业就业亮黄灯,没有人能说得清,未来几年内,外语类学校保送推荐资质是否还将一成不变。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外国语学校的小语种保送制度很有可能面临取消的局面。“要谨防在政策缩紧的过程中,出现最后的疯狂。”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如是说。
从80年代初到2011年,小语种保送制度已经实施近30年了。一方面,是众多家长看到了小语种保送制度的诱惑,将孩子送入各类外国语学校;另一方面则是从大学毕业的小语种人才不断流失。
无从评价这项制度的成与败,毕竟这是特定历史时期下的产物。很多老师也承认,小语种招生制度的确有它的合理之处。
北大日语系孙老师,提起他的得意门生陈放,直接用“语言天才”这四个字来形容他的语言天赋。“他不仅英语好,日语专业没话说,就连泰语、西班牙语等语言,也能很快上手。”同时,陈放的很多语言选修课老师也对他的发音及语言学习能力赞叹不已。而陈放本人,正是通过小语种保送进入北大的一个突出人才。
而通过对一些外语院校学生的采访,他们也表示,高考上来的学生和保送上来的学生就是不一样。“他们中学时期,就经过科学的外语训练,跟我们这些哑巴外语教出来的孩子完全不一样。学语言其实都是融会贯通的,英语学得好的人,其他语言也有能力学好。我们苦学当然也能学得不错,但是发音和语感这种东西还真得靠天赋。保送生这点就是比我们强,再怎么追也追不上。”一位北大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学生如是告诉笔者。
“其实,小语种保送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方法。”青岛某中学副校长周强表示,“小语种专业毕业的很多学生都要从事翻译的工作,这一工作对学生的形象、气质、谈吐等都有一定的要求,高校在小语种保送中,不仅通过考试保证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还有面试环节可以保证选拔到合适的学生。”
如此看来,小语种保送制度的确可以招到优秀的外语人才。但现状是,这些人才尽管如学校所愿被招至麾下,但并没有完整地流向社会,反而因为人才饱和或其他各种原因流向他处。其中有主观原因——他们出于避开激烈的高考竞争的目的,才保送就读于小语种,小语种只是他们的一个跳板,最终目标是很难直接考进去的热门专业;也有客观原因——个别小语种的就业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