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实:小语种人才流失
应该承认,即便是其他专业学生,或通过高考就读于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在日后就业选择上也都有自由选择哪怕是改行的权利。北京大学也给试图转专业的学生留有一定的余地。比如大一或大二时只要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但是,为防止以小语种保送为途径的优秀生源入学后流失,大部分学校在小语种保送生简章中都明确提出一条——禁止小语种保送生入学后转专业。可能在教育部看来,对比高考这条艰辛的路,小语种保送生过于幸福;而既然选择了通过这条捷径走入名校,就必须得付出一点代价吧。
但是,这种规定并不能阻挡学生们拓展其他出路的热情。他们依然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迂回曲折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1
双学位
尽管大学期间无法转专业,但是双学位制度给北大学子提供了另一个选择。
王微微是2007级北大日语系的小语种保送生,中学就读于南京外国语学校,现已成功保送光华管理学院读研。问及为什么会走这条路时,她坦言,中学6年学的都是日语,保送进北大日语系是很容易的,而如果选择其他专业的话,想进北大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保送日语系是她唯一的选择。“但我以后并不想凭日语找工作,日语生就业范围太狭窄了。学了日语,除了外交部这种单位每年还会有一两个指标外,其他地方已经基本饱和了。我真正感兴趣的还是经济吧。北大日语教学针对的是零的学生,对我来说有点太简单了,所以我的主要精力主要放在修“经双”上。好在“经双”成绩不错,光华管理学院又有保送名额,我就顺理成章地去了。”问及以后的就业方向是否会跟日语有关,她告诉笔者,“央行、欧美顶尖投行和国家部委都是未来的可选项,干的工作可能跟日语有关也可能无关,这个要看机遇了,并不作为以后选择工作的重要参考。”
据悉,北大小语种专业学生中,很多人都修了经济双学位或国关双学位。由于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青睐,再加上“北大”这座招牌,双学位成为他们去往其他职业的跳板,有时,双学位的优势甚至高于本专业。2002级北大日语系的前辈沈燕,曾经就职于招商银行。她在一次报告会上说到,之所以能通过招商银行的简历筛选完全在于她的经济学双学位。她的宿舍中两名泰语生,一名西班牙语生都通过经济学双学位找到了金融类的工作。
2
出国
出国留学往往是北大学子的第一选择。对于小语种保送生来说也不例外。但他们留学地往往并不是他们所学专业国,而是欧美等发达国家;专业也并不是所学专业。
北大阿拉伯语系2006级本科生岳冰,中学就读于重庆外国语学校。在大学期间,专业课程除了最低限度的必修之外,其余时间都花在哲学、国际政治和历史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上,还拿到了国关双学位。由于特殊的外语天赋,她的阿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她并不打算凭阿语找工作。尽管近几年阿语就业率一直不错,但她向笔者表示,她真正的兴趣在于哲学,她正在苦学英语,准备申请美国硕士。后来,她成功地申上了美国某知名大学哲学系硕士,完全脱离了和阿语的关系。
国外大学并不像国内大学那么看重专业背景,对于不满意自己专业的学生来说,出国读书是最好的转换专业的机会,外语优势和“北大”这座招牌是他们在申请国外大学时无与伦比的优势。
3
凭借其他优势就业
小语种保送生由于中学期间所学专业大多为英语(少部分学习日法西德俄等语言,这类学生往往以中学所学语种保送),英语基础即使是跟英语专业的学生相比,也毫不逊色。在面临就业选择时,“主打”英语反而比凭借本专业更容易就业。这种选择,有时并非出于本人的主观意愿。
北大日语系2005级保送生陈放,中学就读于天津外国语学校。在中学期间就表现出过人的语言天赋,多次获得英语竞赛一等奖。2005年,怀着对日语的热爱通过保送进入北京大学日语系,2009年保研留在本校日语系。笔者问起今年找工作的状况,他告诉笔者,理想和现实完全不一样。“以前真的很热爱日语,除了日语系哪里都不想进。自问学得也不算差。但现在却发现,日语系出来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家里人更愿意我去稳定的国企、事业单位或公务员,而不是日企。我乱七八糟投了很多地方,目前联通、电信和中国银行都已经给我offer了。当然和日语没关系,他们看上的是北大的牌子。新华社还在等面试结果,但不是日语岗位,而是英语的,和英语系的同学一起竞争。以后真入了职,做的工作和日语完全没关系了。几年前外交部还要很多日语岗位的,但最近几年都饱和了。工作越来越不好找。”
从陈放的经历中可以看出,小语种人才流失未必是主动流失,而是迫于现实无奈才转向其他职位。近年来,西语、葡语、越南语等小语种就业形势较好,但缅甸语、波斯语、菲律宾语等语种就业形势并不稳定。运气好的年份,外交部及各大部委都会招人,而运气不好的年份,则可能完全没有社会需求。小语种专业因为性质偏“专”,并不像经济类及法律类专业那样具有普适性。所以最后很有可能无法以本专业就业。
4
女性的性别弱势
社会普遍承认男性比女性好就业,这一倾向在小语种专业就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笔者认为,我们并不能将之过分归咎于社会的性别歧视。小语种专业就业生大部分从事于外事活动——涉外谈判、交流等,男性的确比女性具有优势。而且小语种就业往往涉及外派,这是众多女性不愿意选择的道路。还有一点,在世界上依然有很多地区是男权统治社会,比如阿拉伯世界。如若女性从事与阿拉伯人的涉外交往,则有诸多不便。
2005级北大阿语系保送生赵爽就面临着这样的困境。她中学就读于成都外国语学校,保送至北大阿语系后,2009年保送本校本系读研,现在正在找工作的途中。但是,找工作的路走得并不顺利。“我很想留在北京,倒不是多喜欢北京的生活,只是能用阿语就业的地方大概只有北京和上海了。因为不想被外派,所以外交部之类的公务员都没去报。但投了新华社、商务部和中央电视台之类的地方,连简历都没过。后来打听才知道,根本不要女生,只是没明说而已。难怪被鄙视得这么彻底。今年上半年工作估计是定不下来了。要是找不到工作,就读博吧。我现在正在申英国的博士。我很不想放弃阿语,毕竟学了整整7年。但没想到就因为我是女生,到头来没有一个好单位肯要我。现在也只能认命了。”
赵爽的经历在小语种女生中可谓是稀松平常。不管是因为性别弱势,还是因为语种太偏、需求太少,不能以本专业就业对于苦学多年外语的人来说,都算不得一个好消息。至少,这告诉他们,他们所学的专业没有被需要。
正是因为如此,小语种人才以主动或被动的方式无奈地流失了。
为客观了解具体流失人数,笔者以前几年已经毕业的小语种毕业生为对象,做了相关调查。
2005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小语种保送生就业情况调查[11]
毕业去向
人数
普华永道
1
建设银行
1
招商银行
1
华润地产
1
泰国正大
1
上海自来水厂
1
西安外国语大学
2
本校保研
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除了1人保研,本专业就业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5。
2002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泰语系小语种保送生就业情况调查
毕业去向
人数
商务部
1
中国银行总行
1
中国银行北京分行
1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1
美的集团
1
上海银联商务有限公司
1
中央电视台
1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本专业就业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8。连续两届的本专业就业人数都没有超过30,流失情况是相当严重的。
2008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地语系小语种保送生就业情况调查
毕业去向
人数
ahrp
[12]
1
某国企
1
本校保研
1
本专业就业人数为0。
2005级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印地语系小语种保送生就业情况调查[13]
毕业去向
人数
中央电视台
3
政府公务员
1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1
北大校团委
1
本校保研
2
除了本校保研2人,本专业就业人数为50。
这些数据告诉我们,小语种保送生以本专业就业的实在寥寥无几。而在其他专业,情况同样也不容乐观。即将毕业的某位北大日语系2008级本科生告诉笔者,今年就业人数虽然不多,但就业去向和日语基本没有关系。大部分同学选择留学日本,也有部分同学选择保送外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