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语种保送之得失
殷环宇
(北京大学2010级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一、绪论:小语种保送——升学捷径
小语种近年来成为高考志愿中的大热门。但多年以前情况并非如此。20世纪80年代,小语种专业曾因出路窄,报考者少,直接导致了外语人才的稀缺。为了保证外语人才的培养,教育部制定了小语种保送上大学的制度,并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内逐步完善。
现今,小语种招生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保送、提前录取和6月份统一高考。2001年,除了小语种保送生数量必须控制在5
000人以内之外,教育部对高校保送生条件也作了严格规定——必须为天津外国语学校等13所外语学校(中学)优秀毕业生。这13所学校是:天津外国语学校、长春外国语学校、济南外国语学校、南京外国语学校、杭州外国语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重庆外国语学校、郑州外国语学校、太原外国语学校、成都外国语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附中。上述学校推荐保送生的比例,不能超过本校应届高中毕业生总数的20。且上述学校具有保送资格的学生,只可报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外语院校和有接收保送生资格的综合性大学的外语类院系
专业。
十年来,小语种保送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并且竞争越发激烈。教育部本欲通过这项优惠政策,保证国家的外语人才,但众所周知的事实是,这已成为进入名牌大学的捷径。据了解,具有“接收保送生资格的综合性大学”中,不乏北大、清华、人大及复旦等知名院校。
招生专业
计划人数
招生专业
计划人数
阿拉伯语
6
梵巴语
3
朝鲜语
10
菲律宾语
12
德语
2
乌尔都语
8
俄语
6
印尼语
6
法语
2
摘自《北京大学2010年外语类专业保送生招生简章》
从上表可以看出,尽管北京大学小语种保送名额总数并不多,但因只面向13所外国语中学招生,比起北大在一个普通省份的区区几十个名额来说,竞争已经大为弱化。冲着名牌大学保送资格而把孩子送入13所外国语中学的家长也大有人在。据一原武汉外国语学校的同学回忆说,班里有钱的孩子都出国了,成绩好的都想着保送,参加高考的几乎寥寥无几。就算成绩不冒尖上不了北大,去一些普通重点学校基本是百发百中的。
正是因为高考独木桥的拥挤,以及小语种保送这样优惠的条件,才让众多家长不顾孩子真正的兴趣,将孩子送入外国语学校。而一旦进入这类学校,想回头走高考的路就不那么容易了。原天津外国语学校的学生说:“学校虽然也开设了数学及政史地等课程,但外语还是占了大部分时间,并且成为各类成绩排名的主要指标。一天当中外语课起码要排上三四节吧。我是坚定了要走保送这条路的,保送只考语文和外语,所以其他课我基本不听,只要会考能过就行。在我们学校,只有外语是名副其实的主科,其他科目老师就算认真在教,很多学生也不是很认真学,在综合课程上与其他参加高考的学生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不走保送这条路的话,考个重点大学并不容易。”
教育部有小语种保送优惠政策,学校也为小语种保送生提供种种以保送为目的的“服务”,为保送大开方便之门,使得这些学生日后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小语种之路。
但是,教育部猜到了开头,却没能预料到结局。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小语种并不是他真正感兴趣的学科,甚至很多学生根本不去在意所学专业是什么,只是想通过这条捷径,走入名牌大学这座象牙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