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几点发现和思考
1
评价各异
通过上述访谈资料的分析,不难发现不同体制下,学校、老师和学生对于非高考科目的重视程度和应对策略是不相同的。即便是经历了相同考核模式的学生也会受各种因素影响,对它产生不同的评价。
专业所需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小高考的评价。就参加小高考的学生而言,笔者发现对其持赞成态度的学生一般能够找到高中知识和大学知识的契合点。例如,学新闻的a觉得作为一名理科生,在高中学习了文科知识有助于其专业课的学习。而法学专业的c和理科院系的d也都很好地找到了小高考知识的用武之地。而b是这5名受访对象中对小高考和非高考科目的学习持最激烈的反对态度的。原因之一也在于b觉得高中学的那些理科知识到大学没有任何用处,完全衔接不上。
会考制下学生对非高考科目很排斥,而经历过会考的同学,大都觉得会考制度没有必要存在,且非高考科目的学习有名无实。f还提出要么把那些非高考科目的知识生活化,与日常生活挂钩;要么将高二的非高考科目的课时安排全部替换为体育课的想法。g也称只要高一的时候学习一下,高二就没必要再安排课时给非高考科目了。当笔者询问对于非高考科目的学习是否有所收获时,f称自己高一的时候认真学过理科知识,高一理科在年级总排名还是第七,但高二去了文科班之后就再也没有学过,现在也把公式定理忘得一干二净,谈不上收获了。g直接回答不知道,说自己平时也没怎么学过,算是没有收获或者收获很少。
2
加分政策和作弊中的合谋
不管是小高考还是会考,现今形成的对非高考科目的态度和对策都是老师和学生合谋的结果。笔者通过与x高中校长办公室老师联系,获得了一些内部数据并将其整理出来,下页表中是x高中2009届各班小高考情况。每个班级班主任、各科目任课教师以及各科各等级的具体数据都在校办有详细备案[10]。不过,校办老师并没有向笔者透露小高考成绩同老师的奖励和提升是否挂钩,x高中的几名受访对象对此也表示并不知详情。
c也向笔者提到,在高二学习期间,自己并没有想过为什么要学习这四门科目,当时的动力就是高考加分,至于“会不会扩充知识面,会不会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些问题都是高考完后回忆起高中生活才开始思考的。c称当时老师也都是强调分数的重要性,谁也不会提学习这些科目的意义何在。学校想通过小高考提升声誉,老师想获得奖励和提升,学生致力于加分,三股合力作用的结果就是加强了对小高考的重视,产生了上述真枪实战的备考场景。
而当学生们面对的是会考时,这样的合谋就不体现在备考过程中了,而是转向了考试过程。老师对学生作弊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主动借故离开考场;学生也给老师“留足面子”,在底下偷偷交流,或者等老师离开后再心领神会地交换试卷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都能在会考中及格,也不耽误高考科目的学习,一举两得。
3
困境——出路在何方?
正如f提到的,非高考科目的学习和减压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如果非高考科目不与高考成绩直接挂钩,学生就不愿意分配时间在非高考科目的学习上,即使对其中的某些知识存在兴趣,也只能忍痛割爱。而一旦非高考科目与高考直接挂钩了,像小高考一样,又会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学习过程也很有可能走向程式化。并且可能意味着在享受学习感兴趣知识的同时,要被迫学习很多不感兴趣的内容。
在这样一个两难处境中,到底是坚持会考制度,像g所说,比起小高考,宁愿选会考呢,还是站在小高考赞成派a、c和e这边,继续发展小高考制度?抑或像f所说,对非高考科目教授内容来次彻底的换血?非高考科目该不该学,该怎么学?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思考。
[8]信息技术其实有名无实,其考核采用的是抽查方式,很少有学生会被抽查到。即使被抽查到,也必定能过。所以笔者在这里讨论的非高考科目是除去信息技术以外的4门。
[9]d的表弟也在x高中,比d小一级。
[10]笔者对各位老师的姓名做了处理。其中1~9班是理科“物化”班,10~12班是理科“物生”班,13~19班是文科班,除15班是“史地”班外,其余都是“史政”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