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二、研究对象

二、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了曾就读于江苏省、重庆市和山西省几所高中的学生作为访谈对象,由于所涉及的高中都是省重点,其应对不同高考方案的做法和对策具有一定的地区内典型性和地区间可比性。考虑到对一项制度的体会和评价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结合更多的生活经历,笔者并没有选择刚刚参加完小高考(会考)或者将要参加小高考(会考)的学生,而是选取了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
1
参加小高考的研究对象
笔者选择了江苏省x高中5名调查对象。在样本的选取上,笔者考虑到不同的小高考成绩和加分者可能对小高考制度的评价有所不同。而加分矛盾最尖锐则是在10分加分政策时期(即2008年和2009年)。所以选择了2009年参加考试但加分不同的3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另外两名调查对象是在加分政策调整后参加的小高考。这样的选取也是尽可能保证各方的观点都能被纳入研究中来。下面分别介绍这5位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a是理科生,当年在x高中理科实验班就读。2009年参加小高考,考试科目为: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她拿到了“3a1b”的成绩,其中政治是b。2009年江苏省实行的是“6a加10分”的加分政策,所以高二小高考结束后,她就知道“自己与加分无缘”,压力特别大,觉得自己一下比别人少了10分。最后按她自己的话说,“小高考的悲剧带到了高考上”,高考发挥失常,被四川某大学录取,就读新闻与传播专业。
b是文科生,当年在x高中文科实验班就读。2009年参加小高考,考试科目为: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也是拿到了“3a1b”的成绩,其中物理为b。b生觉得自己对物理一点兴趣也没有,所以即使被逼着学,效果也不会好。小高考结束后,自称有一段“沉沦期”,后来又重新收拾心情,进入高三的备考状态,最后被南京某审计学院录取,专业为会计学。在访谈中,b生屡次对小高考制度提出不满,并向笔者揭露了很多小高考影响学生发展的“黑幕”事件。
c是文科生,为b的同班同学。c在参加小高考时拿到了4a,在高考时选修的两门科目上也拿到了双a,因而,c是“6a加10分”政策的得益者。最终被某政法大学录取,就读法学专业。
d是理科生,2010年参加小高考,考试科目为:生物、历史、政治、地理,成绩为“3a1b”,据d介绍,他们那一届由于经历了加分政策改革,大家压力普遍小了很多。所以当得知自己并没有拿到4a时,d生并没有觉得有多沮丧,“只是差两分而已,一道数学填空题(5分)就回来了”。他称他们那一届因为加分对象范围变广,所以试题难度也加大了,很少同学能够拿到4a,所以就更加不觉得有什么。d生的好心态也在高考上显示出了优势,最终他被北大录取,就读于某理科院系。
e生是文科生,与d同届,现在在上海某师范类学校,主修政治学。在小高考中拿到了“4a”的成绩,顺利地加了5分。据e说,虽然最后这5分并没有带给他实际收获,加不加5分对自己所选大学和专业没有影响。不过他还是肯定了当时5分对他的激励。e对小高考制度还是持肯定的态度,理由在此不加详述,下面的具体介绍中会给出。
2
参加会考的研究对象
笔者通过事先的预调查,发现参加会考的学生对于非高考科目的看法大致相似,并且各个学校对待会考的态度和应对策略也雷同。因而,笔者只挑选其中两个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个案加以详述。
f是来自重庆某重点中学的文科生,在会考的9门统考科目中8门取得了90分以上的成绩,只有一门因为“同学给错答案”而没有得到90分。信息技术也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过关。对于会考,f认为不过是教育局想方设法地赚钱之道,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
g是来自山西某重点中学的理科生,在会考中9门统考科目都达到了a级,信息技术因为是在自己班里“随便”考考,没当回事,所以拿到了b。g觉得会考制度完全就是有名无实,正式程度连学校月考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