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真枪实战——小高考备战面面观
1
老师的重视程度
被访的5名x高中学生都提到在小高考前一个多月的时间,x高中会停掉所有其他课程,如体育课、选修课,语数外也只保证每天一节,其他时间被用来专攻小高考科目。b戏称为从“我的眼里没有你”到“我的眼里只有你”。在x高中一天的学习生活是这样的,早上有早早读和早读,在停课期间,被专用来背诵和复习小高考各科目知识点。之后,正常授课时间开始,语数外三节课后,是四门小高考科目的时间,剩下的5节课全部被小高考科目占据。在吃晚饭前还有半节课的时间本来是学生自由安排的,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各小高考科目的老师都“亲临指导”。之后的晚自习时间也都被做了相应的安排,学生只要在规定的课上完成规定科目的作业和复习任务就行(其中有一节是学生自主安排)。正是这样一种课程安排使得老师们都不愿意自己的课时被其他科目所占用,也都希望能够在那些未安排科目的时间内多划拨一些为己所用。
a说:“我记得那时候我们有同学在历史早读课上背了一会儿地理,历史老师来转悠的时候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给没收了,把他叫出去谈了好久,才放他进来,下了早读课才把地理书还给他。”
c说:“老师之间抢课超夸张,我们每天吃晚饭前有半节课给我们自由安排,这在有些老师眼里是块肥肉,因为平时的早读时间、上课时间和自习时间都被瓜分完了,只有这块时间没有归属啊。通常的情况是,或者做个历史人物的专栏,他的准备工作就比同班的理科同学要少,因为自己毕竟有点高中知识的积累,而不是一无所知。另外,他认为加分政策改进后的小高考制度可以称得上是一项比较完美的制度。学生不仅没有那么大的压力和风险,而且又可以广泛学习各科知识,这样的制度要比会考好很多。
b则持完全相反的态度。b觉得小高考影响了很多人的发展。她向笔者透露他们那一级有两位同学本来各方面条件都达到了北大、清华保送和自主招生考试的资格,就因为小高考没有拿到4a,x高中没有给他们名额。并不是北大清华对小高考科目有等级要求,而是x高中担心即使这两位同学参加了自主招生考和保送考,没有10分的加分优势,依旧上不了北大、清华,怕浪费了名额,所以把名额让给了条件稍差但有希望拿10分加分的同学。b觉得这里面有x高中的过错,但更多的是小高考制度惹的祸。b称江苏省推行小高考的初衷是减负,可这个负担是越减越重。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将精力分散到这么多门科目上,要求学生在每门科目上都能有优异的表现,并采取加分政策进行鼓励,是对学生学业的扭曲和苛责。b认为高中小高考学到的知识,至今能掌握的已经所剩无几,而且这些知识对平时的生活和大学的学习根本没有用处。所以,b说小高考制度祸害了一批学生,还将继续祸害下一批学生,除非重新回到会考制度。
c是小高考政策的得益者,所以他很坦率地对笔者讲,他支持小高考,有部分原因在于10分加分的影响。不过c还是给出了其他理由。c觉得自己作为文科生学点理科知识也挺好,至少当律师判断案情时能派上点用场。他举了个例子,如果有个案件是一名男子告其妻子出轨,如果夫妇双方都是单眼皮,但孩子是双眼皮,这孩子就是证据了。因为高中生物讲过,单眼皮是隐形基因,如果夫妇双方都是单眼皮的话生出孩子应该只会是单眼皮,双眼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不用做什么dna检测,用点儿生物学知识也能初步判断一下。虽这是c假想出的案例,不过看得出他对自己的运用感到非常满意。
d对小高考政策的评价是“不能算好,但至少不坏”。d称自己对政治课一点儿兴趣也没有,被逼着学没有兴趣的课程是件很痛苦的事情。不过他认为有些知识还是必须掌握的,既然自己不会主动去学习这些知识,有外在力量强迫一下也不错。而且新修改的加分政策也不要求学生小高考科目每一门都学得很精。有一两门没兴趣,没学好对高考影响也不大。d觉得自己在高中学到的文科知识,比如历史和政治,可以用来应付大学的史纲、思修这类政治考试,可以吃吃“老本”。
e也是小高考赞成派。e觉得高二时要在6门(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进行学习,放弃其他几门课是个艰难的决定。因为在高考选修科目的选择上,大家都会比较功利地选择能拿高分或者比较正统的组合。例如,e当年就是被父母要求选择历史和政治,父母觉得史政组合在高考录取上会更有优势。而实际上,e对地理的兴趣更大一些。e觉得如果江苏省和其他省市一样,实行的是会考制度,肯定会因为非高考科目与高考没有直接关联而不愿在上面分配时间。所以这样的小高考制度也保证了在两门选修课外,能够获得学习自己感兴趣科目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