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案例综述分析
可以看出,在造假的目的上,当然只有一个。但在造假途径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造假的学生上,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容易造假,越是有背景的人越容易造假;造假是学校、考生和其他有关单位不言自明的“串谋”结果,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博弈。
基于以上的一些事实和个人陈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加分的主要事实,这些事实都直接或者间接与考生伪造少数民族加分有关。
1
乡镇中学、县城中学和市区中学的考生在接受公平参加除高考以外的保送或者自主招生的机会和信息流通上存在差别。据显示,大部分保送名额都被市区的一些学校垄断,尤其是名校,而像一些乡镇中学基本上都没有学生获得保送。那么保送名额分配机制本身就存在问题。并且保送像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给其他人造成了某种不公平。在乡镇的某些学生,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有限,以为上大学的唯一方式就是参加高考,根本不知道还存在自主招生和保送一说。据a同学透露,当时他的母校是没有北大的保送的,应该都是集中在市区像巴蜀、南开中学内。所以县级的学生要是想上北大,只能通过自己的考试,而且自己当时也并不知道还有自主招生,老师也从来没有提到过。a只知道好好学习而已。
曾经学校一度张贴过关于保送重庆某些院校的告示,最好的学校也就是川大,但是那些名额基本上不是教师子女,就是背景深厚的学生。但是当时a同学的愿望是能够上北大,因此也毫不在意。
此外,不同地级之间中学的考生的差异还表现在伪造加分的能力上,市区学生可以伪造成为各种国家二级运动员,各种加分借口琳琅满目。而较为偏远的学校只能借助自己的地理优势,伪造成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考生。这也就是为什么伪少数民族考生大多都是来自于县城及县城以下地区的原因之一。当然伪造能力、接受机会、信息流通这些因素与地区差异息息相关,相互之间并不是孤立的。
2
重庆的各种加分项目众多,形成了加分项目混乱的局面,各种加分机制和评选存在不公,审核程序待商议,同时也存在权力渗透。在“加分门事件”之前,14类人群享受加分。属于常规加分的考生:归侨及其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和港澳生、残疾青年、少数民族考生和正住户口在享受加分照顾区县(自治县)的汉族考生、库区淹没乡镇的考生,必须按期向有关部门提交相关证明,审查合格者,方享受加分政策。同时,非随父母工作调动以及户籍迁入黔江区、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巫溪县、城口县不足三年的考生不能享受上述区县(自治县)的政策性照顾加分。享受市优秀生、市三好生、市优干生、科技发明生、单科竞赛生、体育尖子生加分政策的考生,将相关获奖证书上报区招办,也可获得相应的加分。凡申请加分照顾的农村独生女,可向户籍所在地的街镇计生办提出书面申请,并填写申请表。如果确定是农村独生女则有加分。如有报考人员父母属我市区县(自治县)级以上人事、组织部门确认引进的优秀人才,本人经户籍管理部门批准落户我市;市、区县(自治县)级以上政府审批的招商引资项目的主要投资者,其子女经户籍管理部门批准落户我市;部队复员、转业军人及其子女,经户籍管理部门批准落户我市等7种特殊情况,不受之前条件的限制。
由这些加分项目,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加分存在着漏洞,比如市三好学生、市优干、体育尖子这些加分实在容易至极。市三好学生、市优干的评选机制是不严密的。而且在分配名额上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公平的。还是就是有关系、有背景的考生比较容易得到,除此之外,就是成绩极好的学生,这是学校故意安排策划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学生冲击名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在于各个名校的恶性竞争,正如巴蜀中学和南开中学开展的口舌大战一样。无论校际管理阶层之间的反应如何,但在巴蜀、南开及其他学校之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存在很多隐性竞争。尤其是以考生进入名校、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作为衡量指标。巴蜀之所以到处“挖人”,在各个区县寻找成绩优秀的学生,并给予各种优惠条件,吸引优秀学生到巴蜀就读,原因就在于想培养更多的优秀考生。生源质量成为巴蜀中学招生的关注点。
因此,对于区县级和区县级以下户籍的考生来说,大多还是在本地就读,尤其是成绩优秀的考生,在强烈的加分竞争下,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获得加分,以求获得和市区中学平等的参加考试的基础。而在偏远的县城,伪造少数民族身份是最为方便的事情,因为这方面的人数是没有限制的,是人的自然属性。其他加分项目的分配名额和评选机制往往被名校占取。但是其他加分项目不违反法律,也不受网友指责,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北大出现的重庆考生中,很多都是二级运动员。他们大多都是来自于市区名校。由此,在看待伪造少数民族的身份的考生时,我们不得不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虽然不构成直接原因,但至少也是间接因素之一。网友在抨击伪造少数民族考生的时候,是否想过每个考生加分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如果有别的路子的话,谁愿意通过伪造民族成分来获得加分?如果谁也没有加分,或者加分机制分配和评选公平,还有谁会背弃自己民族,甚至是更改自己法律上的父母,来获得高考的20分或者5分?
这也是我们理解部分考生成绩越好,越容易造假的原因。当然,被推向舆论浪尖的考生大多都是父母背景较好,或者说是成绩本身就好还加分的学生。因此,在种种泛滥的加分限制下,加上各校之间的竞争,成绩好的学生存在加分,甚至通过篡改民族身份的方式获得加分。我们可以直白地说,这成为了冲击名校的必备砝码。当然考生c就是加分下的牺牲者,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的不幸就是因为舆论所说的由于其他人的少数民族加分而导致的,确切地说,他是重庆各种明目张胆的加分政策的受害者。
3
在更改少数民族身份的过程中,存在隐性的“潜规则”。按照法律规定,更改民族成分的程序包括:首先,凡是符合政策申请变更民族成分的,须经本人向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提交书面申请,并填报《重庆市民族成分更改申请审批表》;其次,由所在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分管统战工作的领导组织调查核实,经单位或乡镇人民政府会议研究,在本单位公示7天无异议后,由行政主要负责人、分管统战工作领导审签、盖章,并加盖单位公章后,报县民宗局。那么既然更改民族成分需要经过几次审议,我们可想而知,更改民族成分除了a考生所描述的钻“计划生育”政策的漏洞之外,更多的还是钱权交易。在营私舞弊和弄虚作假的许多环节,往往和一些部门、一些手握权力者的渎职乃至个别公务人员的贪腐有关。但是我们发现,更改民族成分少了一个环节的配合,就不可能形成天衣无缝的结果。只要有任何一个环节被曝光,都可能让造假人员被绳之以法,但是重庆历年来几乎都出现民族造假的考生,为什么迟迟在2009年才被揭发。重庆相关方面没有公布名单,也许就是某种顾全大局的考虑,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
由此,我们不得不承认,重庆教育体系和重庆官方体系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关联,由于类似事件发生已久,并且波及的范围也大。各种造假层出不穷,加之“加分门事件”出现以后,有些考生收到立即更改个人信息的传闻之后,联合调查组才开始调查。这一情况让我们不得不肯定,重庆内部遵循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被揪出来的部分考生只不过是不幸被舆论揭发,想掩盖也掩盖不了。如果说负有连带责任的话,这并不简单是官员的责任,学校领导、教师难道都不知情吗?如果说考生个人有更改的能力,那么学校、教师由于存在“共同利益”而刻意隐瞒也是正常的。正是由于学校内部的各种加分不公平的体制,没有加分的学生存在相对剥夺感,因此也会寻找各种途径获得加分。
因此不难发现学校和老师、考生、考生家长和官员体系存在“共谋”,也是由于这种“共谋”使得伪造少数民族身份成为了“公开的秘密”。既然大家都在造假,大家都有机会加分,即使一些考生有机会反映,也会被平息下来。这个圈子的凝固力量之强大,可想而知,背后所隐藏的官方力量也不言而喻。
4
重点班考生加分情况最多,这与学校体制和理念存在密切关系。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越是成绩好的学生,越容易有加分的欲望,除了市三好、市优干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的造假(这些方式钻空子都有名额的配给和限制)以外,其他成绩较好的学生必须通过伪造民族身份来获得加分。有理由猜想,如果何川洋不是出生在巫山县(该县有少数民族自治乡),他也会获得其他形式的加分,像他这样的好成绩的学生不可能没有其他加分。既然他在参考之前已经借助其父母的便利更改了民族成分,并且其居住地为其造假提供了便利,那么这对于校方无疑是一件好事。
此外,在网络上所盛传的巴蜀中学招收石柱少数民族自治县的人数最多,倒不是因为这里的生源素质较好。之所以会在这里大量选拔人才,跟该地区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关。这里本身就是少数民族自治县,更改民族成分相对容易。当然也不排除本身招收的学生就是少数民族。可见,学校在生源上,可谓是花尽了心思。归根结底,校际之间的竞争也是罪魁祸首之一。每个学校都为了提高学校的影响力,在宣传教学成果上,高考是一个唯一性的综合指标,也是家长择校的关注点。在解决高考加分不公平的措施上,我们有理由首先规范学校之间的竞争。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地方,不是弄虚造假的地方。
归结而论,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每个造假考生背后都有不一样的故事,伪造少数民族身份也并非单纯是一个造假的问题。探寻问题的由来,直接的关联是钱权交易和幕后操纵,但根本性问题则是很多因素的“综合博弈”,学校、考生和其他有关单位不言而喻的“串谋”才是该现象得以维持的机制。与此同时,通过重庆加分门事件的层层剖析,对一些“成绩好的越是造假的悖论”、“民族更改的方式和何以成为可能”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于那些伪少数民族考生,或许应该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毕竟这并不单单只是一个造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