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考移民的经历
酉梦婷
(北京大学2010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一、小y的高考移民经历
1
第一次进入——考试和托关系
记不得从高一什么时候开始,小y的爸妈常常在周六日消失,夜不归宿,只留她一人在家。一开始小y因为没人管而十分高兴,后来时间长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了问,爸妈回答说是去北京看病。小y妈妈身体不好,可以理解,后来看病的频率也太高了,几乎每周都会去,继续询问,得到很多有趣的答案:“北京不行,去天津看了”“回老家看你爷爷奶奶了”“串亲戚去”“回老家还愿了”……到后来小y习以为常。
高一升高二暑假,小y照旧在家懒懒散散,看电视看小说,每天被爸爸教训:看会儿书去。一开始小y不解,她原来每个假期都是这么过的,为什么这个暑假爸爸的反应如此夸张,难道是快高三家长焦虑了?彼时小y迟钝,依然没有多想。
直到暑假某日,小y爸爸突然跟小y说,要去天津参加考试,只是随便考考。家长没多说,小y也没多问,但是心里大概有点底了——据传闻院里很多孩子高考移民,或北京或天津;之前爸妈也有过旁敲侧击,“xx家的孩子去天津,嫌起得早压力大,又回来了”,问小y意见,小y自然顺着他们的意思大加批判,说是浪费机会,要是自己去一定好好学习;加上整个暑假爸爸一直每天催小y去看书,那么应该就是关于高考移民的考试了。当时小y对其他移民只是有点羡慕,难道现在自己也有机会去尝试了吗?
一路舟车劳顿,抵达天津,小y跟在家长身后,进入s中学教务处。时值暑假,学校里没什么人,教务处纸张书籍乱堆,一片狼藉。爸妈似乎在来之前已经与学校沟通完毕,教务处老师从办公桌上抽出语数外三套卷子扔给小y,瞄了一眼墙上的钟说,11点交给我,然后把小y一个人扔在某空教室里,该干啥干啥去了。
考试的时候只有小y一个人,没什么考试气氛,小y又看错时间,自以为时间充裕做得很悠闲,结果最后数学做到一半,老师来了说时间到,小y只好把还没做完的卷子交上去了,心里很忐忑。
几天后成绩出来,果然很不理想。语文和英语还好,数学一塌糊涂。小y看看自己的成绩,再看看爸妈,心里很愧疚。教务处的老师说这个成绩不行,学校不能要,小y心里更加难过了。回家之后家里的气氛一直有些阴沉,爸妈有些担心小y的心情,就劝她说这个考试不重要,过不了也没有关系,但是小y还是觉得自己对不起爸妈。又没过几天,小y妈妈一个人去了天津,好像是和s高中的一个主任搭上了话,送了些钱,再加上小y在河北中学的成绩确实还不错,在那个主任的担保下,小y终于成功进入s中学。
2
退出——不适应,返回河北
s中学在8月中旬开学,小y进入文科2班,是3个重点班中的1个。让小y觉得奇怪的是,该校文科班一共只有4个。经历了混乱的领书、分宿舍和整理内务,小y正式开始了在s中学的生活。小y的妈妈因为不放心第一次住宿的女儿,决定在天津的宾馆再住一个星期,等女儿适应了再走,结果小y真的不适应了。
小y原来就读的中学是河北省最好的中学之一,因为可以免会考,所以高二文理分班之后文科生就可以不学理科课程。但是s中学却没有这个优势,学生要参加所有科目的学业水平考试。小y看着课程表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心里十分烦躁——明明高考不考的东西,却偏偏要费劲学上一年。但是想到同学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就没有再多抱怨。但是没想到,这只是一个开始。
小y原来的高中比较自由,每天只上六七节课,剩下的都是自习课;而s中学却完全不同,每天满打满算10节课,1节自习都没有。文科的各门科目需要很多自由背书的时间,没有自习课让小y很不习惯。小y努力克服自己的不适应,不想让爸妈妈失望,但是上了两天的课之后,小y终于受不了了。s中学高二老师的水平有限,小y习惯了优秀的老师,来此之前从来没有发现原来老师的教授水平真的有区别。语文老师泛读一篇古文,只有百十来字却读错了3个字;政治老师照本宣科,举的例子都是书上原文;数学老师讲课进度极慢,仅仅三视图就讲了整整两节课,还说要再放慢进度……加上小y不适应住宿生活,晚上睡不好觉;舍友还没沟通好,打扫卫生都是小y一人承担,再加上一些生活中的烦琐事情,小y心里十分烦躁难过,见到来探望的妈妈时终于忍不住哭了,说不想再在这里待下去,宁可回河北省高考。小y的妈妈十分开明,在跟小y确定了她是认真的之后和爸爸商量了一下,觉得小y确实不适合在s中学求学,当即决定从s中学退学回家。
回家后的第二天小y平复了心情,和爸妈认真分析了自己的情况,三人认真考虑了之后,一致决定高考移民的机会很难得,因此s中学的学籍还是要保留,等小y上了高三再作打算。之后小y回到原来的学校学习,但是学籍仍是落在天津s中学。高二期间,小y几次去天津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各门考试,均顺利通过。s中学高三时4个文科班会合并为3个,同时根据学生考试成绩排名,前50名左右进入唯一一个重点班,形式变得较为合理和正式。而由于s中学说小y入学考试的成绩不好,高三再回来念书也不能分到重点班,于是小y在高二下半学期参加了s中学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在课本不同且未作准备的情况下分别拿到全校17名和40多名,两次考试成绩使小y顺利拿到s中学文科重点班的进入资格,没有再让爸妈为难。
3
再次进入——妈妈陪读,高三开始
高二升高三暑假,为避免小y再出现上次生活不适应的状况,小y的妈妈决定去天津陪读一年,母女两人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小y不用住校并且有家人陪伴,心里安定了很多,在8月开学时正式开始在s中学的高三生活。
与小y同时进入s中学文科1班的还有两个来自山东的男生,好像是因为当初的入学测试成绩还可以,没有参加期中期末考试就直接进入重点班了。其中有一个男生也是由母亲陪读一年,跟小y在同一个小区租了房子。小y发现在她所住的小区里有很多跟她一样的高考移民的学生,除了因家长工作调动户口全部迁入天津的一批学生,剩下的基本都是家长因在天津买房而办的户口和学籍的学生。其中大部分学生是高二就已经在s中学就读,高三才转学过来的比较少,还有一些从高一开始就在s中学就读的。小区里有很多跟小y妈妈一样的陪读家长,都是放弃了工作跟孩子从家里来到天津陪读的,希望能在高三给孩子最大的支持。相同身份和希望孩子成才的心情让这些家长很快互相熟悉起来,常常在空闲的时候一起聊天,小y的妈妈也很快融入了这些陪读家长的圈子。
再次进入s中学,小y的心情有点忐忑。上了两天课之后,发现任课老师们的水平比高二的老师好了很多,打听之后得知s中学师资力量有限,讲课最好、经验最丰富的老师基本常年只带高三。生活和老师的问题同时得到解决,小y渐渐安心投入s中学的生活。
因为课改,天津所用课本与河北省不同,小y拿着从没见过的崭新的课本,心里没底——s中学文科班此时都已经结课,开学就是一轮复习,没有笔记上课时可能会有障碍。小y想趁着刚刚开学比较空闲把该做的笔记补一补,就向所在班级的班主任,一位历史老师,询问能不能借老师不用的书抄下笔记。班主任并不怎么注意这个刚刚才转入s中学的学生,只是略带敷衍地表示她会在一轮复习时把所有的课再讲一遍,到时再记笔记就好,拒绝了小y的要求。老师都这么说了,也就只能先这么上着。
在开学之前,小y听人说过天津本地的同学可能会排外,有些担心,而且文科1班虽然是重组的,但是大部分同学之前就已经认识,小团体已经形成,小y又有些内向,不善交际,所以开学一个月,小y都没怎么跟同学说过话。在班里每个人一张小桌子,小y也没有同桌,每天就只是埋头学习、写作业,做该做的事;老师们也不怎么关注这个沉默寡言的新学生,沉闷的生活让小y感觉与原来相比很有落差。再加上课本与原来有很大区别,不能很快掌握课程内容让人很有挫败感,小y在学校时过得并不开心,觉得有些寂寞,很想念她的朋友们。好在回家还有妈妈陪着,关心照顾小y的生活,还时常开解她,小y很安慰,觉得要是没有妈妈说不定自己又要打退堂鼓。
4
开始融入——第一次月考
就这样过了一个月,小y迎来了第一次月考,这是她在s中学的第一次正式考试。考完出成绩前要接着上课,在某天的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忽然点名叫小y上去做题,小y有些诧异,她很确定数学老师根本不认识她,应该也不会记得她的名字,怎么会点她的名?小y一头雾水上去做题,结果在讲台上,数学老师走过来悄悄说:“你是小y吧?这次月考你考了年级第一呢。”原来数学老师知道了成绩排名,对小y很好奇,就以叫小y做题为名看看这个学生是谁,顺便告诉她这个消息。小y吓了一跳,她觉得自己发挥得很一般,而且课本不同有很多不熟悉的东西,她问老师是不是看错了,觉得不可能。老师跟她笑笑,说不会,肯定没错。小y又开心又觉得不敢相信,下课就跑到班主任的办公室查成绩了,结果真的没错。小y很高兴,班主任老师也很高兴,告诉她要继续努力,把成绩稳定下来,旁边的数学老师也笑着跟她说:“我说得没错吧?”这次月考让小y终于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大概摸清了自己的水平,觉得自己开始有了信心和底气。
这次月考结果让小y的生活出现了转折,班里很多同学开始对这个拿到第一名的转来的新同学感到好奇,会主动过来搭话,老师们也开始注意这个平时很沉默的学生,偶尔会问问她的学习情况。小y也渐渐适应了s中学与原来不同的课程设置和作息,熟悉并喜欢上了她的新老师们,在学校里开始有了新的朋友,各种事情慢慢步入正轨,小y觉得自己在学校的生活顺利了很多,不再总幻想逃回原来的学校。
第一次月考后,紧接着就是作为期中考试的六校联考,小y从老师和班主任的态度中就能看出,比起月考,学校更加重视六校联考。六校联考后,小y的成绩依然是全校第一,这次的成绩是小y的同学告诉小y的。在去班主任的办公室确认成绩时,小y感到班主任对此是有一些惊讶的,因为在小y来之前,s中学的文科生中有几个学生的成绩十分稳定,前几名的变动不大,班主任觉得小y之前月考取得第一名可能只是偶然。班主任夸奖了小y成绩稳定,并鼓励她继续努力。两次第一名之后,除了增加了对自己的信心,小y也感觉到她的老师们开始比较关注她,同学们也在接触变多的情况下和她更加熟悉起来,在走廊里会有很多同学和她打招呼,小y觉得很开心。
5
不适应——课本不同问题
天津与河北的课本虽然不同,但是毕竟相差不多,所以在高三的开始,除了没有笔记以外,课本的差异并没有让小y感觉有很大的困难,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问题逐渐出现。小y发现,天津的数学高考内容中删除了她原来非常擅长的排列组合问题,多了一些她没学过的东西;而历史、地理课本中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知识点的变动,以及政治课整个知识体系的改变,也使小y常常把课改课本上的内容和原来自己学过的内容记混,给考试答题带来很大不便,这都使小y十分烦闷。
而让小y最困扰的问题则出在政治课本上,课改后的天津政治课本有一本文化生活,整本书的内容小y都没有见过。而小y的同班同学在高二就已经把这本书背过很多遍了,有关文化的问题基本就是“送分题”。政治老师也觉得这本书比较容易,在一轮复习别的课本如经济生活等平均一本讲一个月的情况下,只花了两周就讲完了这本文化生活。小y感觉自己完全没有学会,光看着书也不知道应该怎样运用书里的知识,十分茫然。在学习文化生活之前,小y大大小小的政治考试成绩都是前几名,八九十分左右,而在学完这本书、试卷中加入文化生活的内容之后,小y只要碰到有关本书的题就做不对,接连考了好几次五十多分,心里非常焦虑。
与小y同时进入s中学的一个来自山东的男生小x也出现了这种问题,与小y硬着头皮接着学下去不同,小x选择了放弃天津课本,改看他原来学的山东课本。但是考试的内容毕竟来自于天津课本,小x做法的结果可想而知,成绩很不理想。小y政治成绩的迅速下降并没有引起政治老师的关注,小y与政治老师沟通过几次,政治老师觉得只要小y把这本书背熟就好了,不会造成什么大问题;小y的班主任是因为小y的总体成绩十分稳定,也没有关注她政治成绩的下降;而与政治老师同一个办公室的教导主任则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每次小y去办公室问政治老师题时,教导主任都会很关心地叫住小y问她最近的政治学得怎么样,其他课程有没有什么问题。小y只好抽时间努力背书,平时多做一点这方面的题,遇到不会的就问老师,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虽然小y看到文化方面的问题还是会发憷,但是不会一点分都拿不到了。
针对课本不同出现的不适应情况,小y后来专门抽出时间看与自己原来学过的不同的地方,并且有意识地忘记原来学过而对现在无益的知识。随着时间变长,小y越来越熟悉天津的课本,不适应的问题逐渐得到解决。不过由于小y对课本不适应的状况依然存在,加上小y的心理障碍并没有完全消失,小y在来天津之前一直是优势的政治课成绩一直没能回到她应有的水平,而最终在高考中,政治课的成绩也成为文综拉后腿的一门。
6
消失的学费
小y听家长说,当初她高二选择离开s中学,回原来的学校读书,s中学就没有收她高二的学费,但是小y的学籍还保留在s中学,所以交了2
000元的学籍费。s中学高考移民来的学生一年的学费从10
000到20
000元不等,没有具体标准,不过小y自己觉得标准应该是学生的成绩。她所知道的班里几个从高二就在这个学校读书的、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学费大概是每年10
000左右,而跟她同时进入的两个山东男生成绩一般,学费似乎是15
000,不过都没有正式公开,只是教务处老师直接跟家长收的。小y因为之前高二入学后来又退学,家长在家里跟这边老师电话联系好了,所以高三开学的时候就直接入学了,没有办理完整的手续,开学时就没有交学费。小y的妈妈跟小y说,一开始教务处的老师跟小y的妈妈说过一次有空的时候到教务处交学费,但是从小y第一次考试直接拿到第一名之后,就没有急着催。后来小y的成绩一直稳定在学校前两名,教务处的老师也就没有再提过这件事。于是小y在s中学上学只交了2
000元的学籍费,学费相当于免掉了。小y觉得学费挺贵,不交还是挺开心的,不过考上北大按说应该有奖金,但是这一年学校所有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没有发奖金,所以小y觉得说不定她的奖金被拿去填学费了,也算扯平。
7
市级优秀学生干部
在高三下半学期的某一天,班主任突然把小y叫到办公室,说要她当副班长,与班长分担班里的卫生问题。班里本来有班长管这方面,老师直接任命又没有民主程序让小y觉得有些奇怪;加上高三课业繁忙,卫生问题又很麻烦,小y一点都不想干,就跟老师照实说了,但是班主任的态度很坚决,小y只好接受。回家之后小y跟妈妈抱怨,妈妈却跟小y说,班主任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可能是让她有资格参加三好学生或者优秀干部之类有加分的奖励的评选。妈妈还告诉小y,她之前急着把蓝印户口改办成红印户口也有班主任和教务处老师提示的原因。小y觉得有点不相信,她之前都没怎么为班里做过事,班里有好几个担任了两三年学生干部的同学,都比她有资格参加评选,老师怎么会让她去呢?
但是之后发生的事情证实了妈妈的想法。在开始评选市三好学生和市级优秀学生干部时,班主任果然要求小y写一篇竞选词,参加竞选。小y心里很没底,她觉得要是选举的话肯定不可能是她,且不说她当班干部的时间还不长,小y比较内向,很少主动跟人交往,尤其是外班的人,几乎都不认识,这样投票选的话根本没有希望。
但是投票的结果再次让小y惊讶了,文科生一共有2个市级优秀学生干部名额,投票的结果是小y和另一个学生当选,也是考试常常在前三名的学生,而小y班里的班长根本就没有参加竞选。后来小y听说,s中学理科生有5个名额,投票结果基本上是成绩最好的那五个人。市级优秀学生干部是高考加20分,市三好学生要连续两年都评上然后高考加10分。小y后来听妈妈说,她们班有个在学生会干了3年的很有人缘的天津本地学生没有评上第二次市三好学生,可能是因为名额给了别的成绩更好的学生,很生气,家长和学生一起去找校领导闹,最后好像是让她入党作为补偿。因为成绩好拿到优秀学生干部的奖励,小y有些愧疚和心虚,觉得这样做对那些花费很多精力为学校和同学们办事的学生干部很不公平。但是老师和小y爸妈都跟小y分析,所有的学校加分名额都有限,自然希望加分能发挥最大作用,为学校争得荣誉,所以从来都是给成绩最好的人加分,虽然并不公平,但这已经成了一种定式;加上拿到加分确实多了一份保障,所以能得到加分小y还是很开心的。
8
高考移民圆满结束
两次考试之后,小y的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前两名,高三一整年,小y在大考从没出过前两名,小y的班主任对她十分放心,老师和校领导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她。就这样,虽然偶尔会发生一些小问题,小y的高三生活还是顺利走完了,在爸爸妈妈的陪伴下参加了高考。高考报完志愿后,小y一家返回河北,并在暑假卖掉了天津的房子。高考的最终结果让小y和爸妈都很满意,小y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小y和爸妈又讨论过一次,都认为这次高考移民是很成功并且很物有所值的。小y仔细想了想,由于没有在河北省读高三不能假设在河北就一定考不上北大,但是小y觉得,如果要在河北省参加高考,想考上北大一定要比她在天津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小y觉得她在天津的高三生活还是很舒服的,完全没有大家描述的那么暗无天日,天津的高考竞争压力确实比河北省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