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访谈的案例介绍和分析
以下案例是根据其相关性和差异性排列的,各案例有不同的背景、联系和伪造民族考生的理由。这也源于滚雪球的抽样方式。大家彼此了解,能够加深对细节的了解。我希望借助这些案例所呈现的事实,形成一个对少数民族造假事件的整体性认识。
案例一:a生,2007级考生
该考生是当年重庆市裸分地改回来?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机制?
不仅如此,何川洋的故事也证实了传闻的存在。据巫山当地的某些官员透露,他们当时也接到了某些传闻,据说何川洋在出事之前其父母也听到了某些风声,但其父母抱着侥幸的心态,没有主动更改过来。这与d同学的做法完全不同,也因此成了舆论的焦点。
案例五:e考生,何川洋
2009年参加高考,2010年复读。南开中学参考生。这个想必是大家都熟知的事情了。其父母均为公务员,其父系巫山县招办主任何业大,其母为巫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编办主任卢。经查,2006年上半年,在县招生办工作的何业大找到时任中共巫山县委统战副部长、巫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请他帮忙更改何川洋民族成分。何业大的妹妹办理了所需资料,并于2006年7月12日将以上资料及申请书交到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手中。局长说他没有按照规定查看何业大身份证和户口簿的原件,就签署了“同意报批”的意见,重庆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6年10月9日批准申请,并发放了更改证明书。
因此,港大和北大先后放弃录取他。但他不气不馁,在全国舆论的压力下挺了过来,最终进入了北大光华学习,这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