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考加分门”事件的背后
刘小玲
(北京大学2008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恢复高考招生制度以来,国家教育部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在高等教育调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20分投档,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与在汉族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政策。各地区针对当地的不同情况,制定了一些少数民族加分政策。也正是由于这一政策,全国范围内都出现过各种隐秘的更改民族成分的行为。当然更改民族成分并不是自有高考优惠政策开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解放之后。国家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给予少数民族县和聚居地一系列财政补贴,最早在东北部的一些地区出现了整个县集体更改民族成分的现象。
回到我们所谈的高考制度,在2009年重庆高考风波以后,关于少数民族享受高考加分的政策的废除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深刻讨论和反思。在整个制度实行的三十多年后,将这一政策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由于重庆关于少数民族的加分政策中,规定“户籍在聚居地少数民族的考生可加20分,散居在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可加5分”,它为许多弄虚作假者提供了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