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问题与讨论
上述调查报告从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奥赛自身定位在课外活动上,由于加分与保送政策的支持,奥赛受到追捧。不同的中学对奥赛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被访者马同学就读的中学所举办的是高考化的竞赛辅导,竞赛服务于高考。马同学自己也是为了提升高考水平而参加竞赛辅导班。最后简单讨论了马同学的竞赛成绩与结果,他获得了化学竞赛省级一等奖,可以加20分并保送,但学校寄希望于马同学夺魁,极力劝说马同学放弃保送,最终马同学放弃了保送,通过高考进入北大。
本文最关注的问题是,面对同样的竞赛制度与高考制度,不同的学校与学生有不同的策略,其中有一类学校是像本文所描述的学校一样,学校会办一些竞赛辅导班,但辅导班的宗旨是立足高考、服务高考;可能有一类学生是像本文所描述的马同学一样,以高考为主、竞赛为辅,尽力参加竞赛,但并不把宝押在竞赛上。由于学校的规模与资源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学生的天赋与勤奋程度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因此,据此可相信本文所描述的学校与学生绝非特例,类似的情况应该很多。到底这样的学校与学生占多大比例,需要更加深入、更大规模的调查与研究。
很明显,这类学校与学生的做法带有强烈的功利倾向,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成绩才办竞赛辅导班,学生也是为了提高高考成绩才参加竞赛辅导班。但这种功利性,导致了相对比较理想的结果:如果个人有兴趣、有天赋,加上勤奋努力,那么,很有可能在竞赛中获得回报,即加分与保送;如果没有竞赛的收获,那么付出的努力也将在高考中得到应有的回报。在这类学校与学生中,竞赛与高考并不是两条并行的路,两者的张力也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大。如果这是普遍的情况,那么加分政策的调整也就失去了事实的支持。
[2]具体参见教育部网站http:oeedu/publicfiles/bess/htlfiles/oe/oe_1485/201011/111200htl。
[3]引自全国五项学科竞赛条例,具体请见“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网站,http:cxiaoxiaotong/suguestaspxnid=10180000。
[4]引自全国五项学科竞赛条例,具体请见“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网站,http:cxiaoxiaotong/suguestaspxnid=10180000。
[5]数据来自马同学就读中学的官方网站。
[6]引自马同学访谈录音整理,凡有引号的内容均来自录音访谈,不再重复标注。
[7]夏令营:是某大学主办的收取费用的竞赛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