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四、学生对竞赛的定位

四、学生对竞赛的定位
在既定的竞赛体制、高考体制下,在既定的学校教育理念下,学生自己如何看待竞赛?参不参加竞赛?花多少精力参与竞赛?这是接下去要讨论的问题。
马同学参加了三门学科的竞赛辅导:数学、物理与化学。
问:“你为什么要参加三项竞赛?”
答:“因为我知道我们中学的竞赛完全是针对高考的,所以参加竞赛辅导,对高考也是有好处的。我是这么考虑的。”
问:“三项竞赛是否有主攻学科?如果有,是哪一门?哪一门花的精力最多?”
答:“我没有主攻科目,三门课基本上都是平均花力气,但比较而言,可能数学花的精力最多,结果数学竞赛的成绩最差,每年夏天我都跑去数学那边上夏令营[7]。物理那边没去过,化学那边也没去过。”
问:“为什么在数学上花更多精力?”
答:“因为我数学弱一点。”
问:“那你当时是想三门都拿奖吗?”
答:“可以这么说,这叫广撒网、多捞鱼。”
问:“你当时知道有加分、保送这回事吗?”
答:“知道。”
问:“那高一高二的时候,你对保送这事有几成把握?你当时寄希望于高考还是寄希望于竞赛?”
答:“可能到考前那段时间是希望获奖保送的,但平时也不会有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毕竟那个东西很大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在。临场的时候,那道题,突然间灵光一闪,做出来了,出不来就出不来。化学竞赛最后一道题,整个浙江省能做的也就那么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基本都得了一等奖,最后一道题分值非常大,我也是最后10分钟,灵光一闪,就出来了,真的。运气的成分太大了,谁也不能保证得奖。我还是以高考为主的,我们学校的风气不就以高考为主吗?如果真是打定心思竞赛的话,我肯定会花更多时间。我肯定是以高考为主的。”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马同学对竞赛的态度。首先,他肯定不致力于获得国际金牌,他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在于进入名牌大学。至于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竞赛,还是高考?马同学并不把希望寄托于竞赛,他认为完全依靠竞赛获得保送资格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平时完全不会有这种想法,只是在考前会这样希望一下,但也仅仅是这样希望一下,实际还是以高考为主,而竞赛只是高考的辅助手段。可以说,马同学的所有选择都是面向高考的。他之所以参加竞赛辅导,是因为他觉得学校的辅导是针对高考的,参加竞赛是有利于高考的。如果竞赛能保送、能得分,自然不错,但这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不能加分、不能保送,那也没关系,因为竞赛的辅导过程本身就是立足高考、服务高考的,提高竞赛能力的同时,也在提高高考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马同学参加了三门学科的竞赛辅导,而且三门均衡发展,这与他依靠高考的方向是一致的。如果真的想要在竞赛方面有杰出的表现,比如进入国家集训队或者参加国际奥赛,那会需要大量的时间投入,能经营好一门学科就已经很不错了,不可能同时经营三门竞赛,显然马同学的志向不在于此。如果想要通过竞赛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有两种策略,一是集中策略,即选择某一门作为主攻方向,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另一种是分散策略,即选择多门学科,平均分配精力,把鸡蛋放到多个篮子中,分散失败的风险,进而提高总体成功的概率。马同学选择了分散策略,一方面,分散策略与集中策略一样,都能达到加分或保送的目标;另一方面,分散策略对高考更有利,数理化这几门课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均衡发展,才能在高考中胜出。
与马同学同一时期的其他同学的选择基本也与马同学类似,都参加了多个竞赛辅导。据马同学回忆,他们当时有4个人,是一块儿参加了数理化这三项竞赛,有的获得省二三等奖,但没有获得加分或保送资格。那么这几位同学为竞赛付出的努力是否白费了呢?对此,马同学说:“他们在竞赛上花了很多时间,虽然没得奖,没加分,但是对高考有帮助,经过那么长时间的竞赛辅导的话,高考的基础是打得很扎实的。一定是有帮助的。他们几个高考成绩都很好,两个交大,一个北航。最后高考考得好的,基本也都是这几个参加竞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