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面对,迎接挑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形象而鲜明地揭示出了竞争的残酷。而竞争与压力是相伴而生的。面对竞争,有压力很正常。竞争的过程也是一个难得的学习过程,在高压力、高强度下,人是会迅速成长的。正如大庆油田工人中流传的一句话所言:“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没有压力的生活就如一潭死水,毫无活力可言。如果在内心害怕竞争,对自己没有信心,担心这担心那,竞争能否成功就很成问题。“狭路相逢勇者胜”,你若想成功抵达巅峰,没有勇气,没有良好的竞争心态是不行的。
所谓“竞”,就是在评判公平、公正的前提下,选择同一个目标;所谓“争”,就是为了达到理想的结果而尽最大的努力去采取行动。“竞”是选择,“争”是行动。勇于竞争是勇于果敢选择,迅速采取行动;善于竞争是“争”的方法正确而效率高;“竞而不争”必然导致一事无成;“争而不善于争”也会导致伤痕累累;“竞且善争”方能迈向卓越。竞与不竞的抉择需要智慧;争与不争则更需要勇气与意志力。
当存在竞争的压力时,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只有比其他人更努力才行,而越努力,向前奔跑的速度就越快。在管理学上有一个“鲶鱼效应”的概念,它启示我们,适当的竞争犹如催化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鲶鱼效应”源于北欧的挪威。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新鲜的沙丁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去世,谜底才揭开。
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见了鲶鱼十分紧张,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因此,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鲶鱼就好似一针兴奋剂,为死气沉沉的沙丁鱼群注入了新鲜的活力,激发了其潜在的能量,这就是“鲶鱼效应”。后来,“鲶鱼效应”被赋予了相应的心理学意义。也就是说,当人们安于现状,对潜在的威胁缺乏清醒认识时,就会慢慢丧失斗志,最后甚至一事无成。相反,如果在人群中安置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将使人们充满斗志,进而赢取更大的生存空间。
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公司的总裁艾利森成长的动力来自:“每天起床就想,微软公司又会对网络发动什么攻势?”梅艳芳以前为什么每场演唱会都非常轰动,因为她所设立的竞争对手是麦当娜。如果我们设立要与迈克尔·乔丹比赛篮球,就自然会有充分的准备,练习得更加认真,并必须掌握他所有的优点和缺点。就算在比赛中失败了,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不也迅速提升了能力吗?
由此可见,引入竞争机制对一个人生存与成长的重要性。卓越者不仅勇于面对竞争的压力,还往往假想竞争压力,甚至以第一名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驱使自己不断前进。如果每天都在想竞争的事,感到竞争压力,就会迫使我们更努力地工作,把事情做得更好。不敢面对竞争和压力,往往会失去很多胜利的机遇,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不战而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给自己一条“鲶鱼”,在竞争中求得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