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红妆照清史
她从广袤的草原走来,在她单纯美丽的背后却笼罩着无情多变的政治风云。她倾国倾城,她敢爱敢恨,她兼具慈悲和智勇。几经风雨,她遇光似剑,遇水似风,遇到终身无可摆脱的政治她学会了运作与操控。她辅佐夫君与儿孙,历经三代,成就大清两百多年的伟岸霸业。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她的人生是刚毅坚强的,也是充满诸多遗憾的。她身不由己将自己背叛,又遭逢亲情的攻击。可为了国事,为了亲情,她甘愿隐忍牺牲。她上演了中国旷古一个女人刚柔并济无不凄美的故事,她演绎出一段千古流芳巾帼红妆照清史的佳话。她就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之妃,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的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孝庄文皇后。
公元1625年,十三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为侧福晋,对于这位身份高贵的蒙古格格,后金给予了她极高的礼遇。新郎官皇太极亲自出城相迎,与科尔沁草原的送亲队伍在都成北岗相遇后,双方大摆宴席,举行了隆重的交接盛典。与此同时,后金大汗努尔哈赤亲自率领着自己的嫔妃与贝勒们摆下仪仗,出城十里迎候。当然,对布木布泰来说,她能够享有这样的待遇,是科尔沁草原赋予的,是她雄宏强盛的民族所给予的。从她出生的那一刻起,她的一切注定要服从于政治,服从她不可更改的命运……
早在十一年前布木布泰的亲姑姑哲哲便嫁与皇太极为福晋,承担着为爱新觉罗氏生儿育女,维系科尔沁草原在后金宫廷中未来地位的重要责任。可十一年过去了,哲哲的肚子毫无动静,别说是儿子,就连女儿都没能生出一个。虽然努尔哈赤依旧对自己的家人蒙古亲王们礼遇厚待,但科尔沁草原的王公们对后金没有出一位带蒙古血统的王子,表现得既失望又担忧。基于政治联姻的稳固,更为了自己民族的前景,哲哲决定从草原上再为皇太极迎娶一位格格,她的建议赢得了家族的同意,于是她选中了自己十三岁的侄女布木布泰。
初入后金王宫的布木布泰没有令姑姑失望,更没有令科尔沁草原失望。她凭借自己的聪慧与美貌,备受皇太极恩宠。于公元1629年生皇四女,1632年生皇五女,1633年再度生女。五年后,布木布泰终为皇太极诞下龙子,即皇九子福临,日后的顺治帝。这个儿子的降临令皇太极欣喜若狂,也让久候佳音的博尔济吉特氏终扬眉吐气了一把。
布木布泰具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她协助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的丰功伟业,辅佐夫君北伐蒙古、南征朝鲜,继续统一女真各部。皇太极于公元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大清”。在此期间,清军镇守锦州时俘获了蓟辽总督洪承畴,这是一名用武练兵的良将,颇受皇太极欣赏。皇太极想将此人收降重用,可无论军工大臣如何苦口婆心地归劝,洪承畴仍不为所动,还采取了绝食的行动以示他不事二主的忠心。正当群臣无计可施,皇太极气愤之极时,庄妃自告奋勇的站出来说自己有办法劝降洪承畴,求皇上准许。此时的皇太极没有更好的办法,见庄妃胸有成竹,也就随她去了……
机敏俏皮的庄妃特扮作汉族侍女,入狱门呜咽着坐在了洪承畴的身旁。洪承畴见眼前这梨花带雨的汉族侍女以为是与自己同病相怜,丝毫未起戒心,便与庄妃有一搭无一搭的聊起天来。庄妃诉说自己身世可怜,在外还有年迈垂危的父母。如今身陷囹圄,虽不想苟且偷生,可也要保命出去侍奉父母,回报多年的养育之恩……只能说庄妃的演技太过巧妙,她用女人的无助与温柔,用儿女未尽的孝道去触碰这条硬汉最软弱的地方。洪承畴动摇了,他想到自己柔弱的娇妻与爱子,想到了年迈无依的父母,他百感交集,他泪如泉涌。庄妃见时机已到,便又温婉地说道:“人求死容易,可求生却太难。眼下明清两国势均力敌,战则两败俱伤,和则共同兴旺。以将军的威望,若能保全性命从中调停,这既报效了朝廷,又造福了像小女子一般的天下苍生……”大到朝廷百姓,小到父母妻儿,在庄妃的步步规劝下,洪承畴最终降于清朝,他受到了皇太极极高的礼遇,为大清朝日后平定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
公元1643年,皇太极暴疾而逝,朝廷未立新主,政局动荡不安。诸王兄弟之间,开始了激烈的夺位之战。庄妃暂且放下夫君的离丧之痛,她为了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夺位的争斗之中。
区区一女流之辈,带着年幼无知的孩子,要保住夫君的江山,又要继续中原的统一大业,这看似难如登天的任务,隐忍机敏的庄妃一路走来,步步惊险。她遍视当今朝野上下,能入主皇位的除了肃亲王豪格,便是睿亲王多尔衮。可是无论谁登基,都会引发一场血雨腥风的内战。要想缓解此中矛盾,只能异中求同,扶立幼主。所以庄妃要竭尽全力去为儿子福临争取。然而此事却并不简单,若想福临即位,需要有当权的实力派支持!为了大清江山,也为了自己的儿子,庄妃做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决定:利用多尔衮,争取多尔衮的支持!于是,她不得已运用了一个女人可以运用的全部,这包括她政治家的谋略,弄权者的手段和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本不该有的柔情蜜意……
她不得已牺牲了自己,她不得已委曲求全,她有太多太多的不得已与苦楚,身不由己的她连自己的泪都不知该流向哪里。可所有的一切最终获得了一个令她满意的结果,几番的明争暗斗,大清在度过了十七天国无主君的日子后,于公元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迎来新主——五岁半的福临在母亲的陪伴下荣登大清国皇帝之位。福临即位后改年号为顺治,布木布泰被尊为皇太后,也就是史上的“孝庄皇太后”。
公元1644年,多尔衮率清军攻入北京,同年9月孝庄陪同顺治帝入主北京,清朝由此便定都北京。然而,多尔衮由于战功卓著,权势越来越大,根本不把年幼的顺治帝放在眼里,他明目张胆地独揽大权,结党营私。时刻威胁着福临的统治地位。这一切,孝庄早已料到。此刻的她只能对多尔衮软硬兼施,她要利用多尔衮致力于清王朝的统一大业,服务于顺治帝的统治。所以庄妃一方面不断加升多尔衮的官爵,使他从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位高权重,满足其欲望;另一方面她又设法遏制多尔衮的摄政野心,利用各方势力牵制他的谋位之心。多少个夜晚她不得入睡,独自一人垂泪天明;多少个白昼,她竭尽心力,只求福临能够快快成长。也许是上天的垂爱,公元1650年,这个令她爱不得,恨不得,杀不得,只能委曲求全,利用了多年的男人终驾鹤西去。多尔衮合上双眼的那一刻,孝庄有心痛,可更多的却是前所未有的踏实与轻松。十余年提心吊胆、内外交迫的太后生涯终于结束了,她再也不用委曲求全了。然而,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她处心积虑培养多年的亲生骨肉顺治,在接下来亲政的日子里,无论于公于私,都将她这个母亲摆在了自己的敌对面。为儿子可以牺牲一切的孝庄,如今却成了儿子的仇人?她不明白,她所做的一切,为何在至亲至爱的儿子那里,一切都是怨恨,一切都成了枉然?
孝庄一路走来,有着浓厚的满汉之别的民族观念,总希望能更多地维护满族的旧俗旧制。而年少的顺治在推行自己意愿时,非常激进,他既没有很好地笼络汉人,又将满蒙八旗打入另册,这与孝庄的政治取向完全不同,母子的隔阂就此产生。儿子虽贵为天子,可在孝庄眼中,他完全是一个叛逆任性的孩子。孝庄按照满蒙联姻的传统,为顺治精心挑选多名蒙族的嫔妃,还特将自己的侄女、侄孙女先后册封为顺治的皇后。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在顺治帝那里,他力求婚姻自主,极其讨厌母亲为他册封的蒙族皇后,他不顾母亲反对将皇后打入冷宫,这令孝庄大失颜面,面对科尔沁她不知如何交代。顺治却不管这些,他独独钟情于自己的爱妃——董鄂氏。遗憾的是董鄂氏芳华早逝,不堪打击的顺治帝从此心灰意冷,不理朝政,一心皈依佛门。
纵使孝庄她有机敏的头脑,她有老辣的政治手腕,她有一颗坚毅隐忍的心,可面对自己儿子的任性与沉沦,她失望、她痛苦、她不知所措。公元1661年顺治帝因感染天花病逝,他带走了孝庄对他的爱与怨,只留给她无尽的遗憾……
公元1654年,在孝庄的主持下,年仅八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是为康熙帝。年幼的康熙帝先丧父后丧母,孝庄也背负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苦楚,可是坚毅刚强的她义无反顾地对玄烨进行培养与照顾,她教导玄烨参加辅臣议政,学习执政经验,并经常向玄烨灌输“得众则得国”的治国思想。她要求玄烨“宽裕慈仁,温良恭敬”,以巩固其祖父和父亲留下的基业。玄烨在祖母悉心呵护与教导下,逐渐成熟起来。
如果说儿子的任性、反叛与早逝为孝庄带来无尽的痛苦和遗憾,那么孙子的果敢、英明与孝悌弥补了她今生诸多的伤痛与不甘。
“忆自弱龄,早失怙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致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康熙感慨之言,他深知祖母孝庄的伟大与不易,这对年迈的孝庄来说是上天给予她最神圣的恩赐。她病重在床,见康熙精心侍奉,日夜不离。恍惚间,她好似昨天才从科尔沁的草原来到这里,她看到自己笑靥如花,青春无瑕。她与神武英勇的皇太极策马扬鞭,自由奔放驰骋在绿柳郊外;她与狂妄霸气的多尔衮假意缠绵,委屈不甘,心生怨念……往事一幕幕不停地在眼前流转。她从清王朝开疆拓土的硝烟中走来,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康乾盛世。大清的版图日益扩展,爱新觉罗的气势一往无前。江山下,她雄才大略;儿孙前,她悲悯仁慈。她将女性的光辉展现得淋漓尽致,无论坎坷与艰险,无论唾骂与背叛。庄妃布木布泰:一代红妆照清史,亘古流芳美名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