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的格桑花
这是一片满载着草原荣耀的苍穹,一代代蒙古儿女用自己的勇敢坚毅诠释着他们的骄傲,是飘荡在格桑花香里的豪迈粗犷,抑或萦绕在蒙古包中的马奶酒香,不知醉了多少英雄儿女的心肠。一代英豪成吉思汗赋予了这片草原无上的尊严,而数百年后,一个柔弱的女子也带给了这片草原夺目的荣耀。她就是柔情似水,红颜如玉的博尔济吉特·哲哲。她是盛开在科尔沁草原上的一株鲜花,带着塞北神秘风韵的余香,芬芳悠长。
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上,四处弥漫着英雄的气息,也造就了草原女子异于其他地域女子的豪迈气概,她们有骑在马背上的胆略,也有令人心醉的柔情。科尔沁草原上的后代一定记得孝端文皇后的恩泽照国,她用智慧博得了众人仰慕,带给草原人民长久的和平安康。
博尔济吉特·哲哲出身于科尔沁草原的贵族之家,父亲莽古斯是科尔沁部落的首领之一,其家族地位在科尔沁草原极为显赫。少女时代的哲哲,伴着寒光闪烁的金戈,奋蹄奔腾的健马,在大草原赋予的豪情万丈中,成长起来。
此间的岁月,是北国茫茫草原之上各民族部落间频繁的征战,剑影刀光厮杀不已。其中建州女真在杰出首领努尔哈赤的率领下很快统一了女真各部,并以强大的姿态开始征服北方草原,建立了后金国,大有进取中原扫荡神州的欲望,为了能够击败强大的敌手明王朝,顺利问鼎中原,努尔哈赤倚仗军旅铁骑的威慑,开始与有实力的部落采取互通婚嫁、结盟修好的政治联姻,以巩固政治联盟,增强自己的实力。
其中盘踞在漠南蒙古的科尔沁部落实力最为强大,努尔哈赤为了能够将科尔沁部落的精兵良将为自己所用,便向部落首领莽古斯提出和亲的请求,于是正值豆蔻年华的哲哲便带着两族人民的殷切希望嫁给了努尔哈赤宠爱的儿子皇太极。
明万历四十二年四月,在满蒙联姻的鼓乐奏鸣声中,年方十五岁的哲哲,辞别了生养她的父母,离开了哺育她的科尔沁草原,走上了出嫁皇太极的路途。努尔哈赤非常重视这次联姻,特命皇太极亲自率众前去迎接科尔沁部落送亲的队伍。为了表明自己对科尔沁部落的重视,努尔哈赤将儿子的婚礼举办得极其隆重,他大设宴席,为这对新人送去最虔诚的祝福。这桩婚事,使哲哲的父亲莽古斯与努尔哈赤这对曾经的冤家结成了亲家,也增进了两个民族的情感。
皇太极幼年从军,能征善战,屡立奇功,深得父亲努尔哈赤赏识。皇太极常年带兵征战在外,在空旷的后宫之中,哲哲作为外族皇妃,深感孤独寂寞,同时自己与皇太极完婚已久,却一直没能为爱新觉罗家族添一男丁,而早于她出嫁给皇太极的两位皇妃都为皇太极生下皇子,这让哲哲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为了保住自己在皇宫中的地位,也是为了能够保住自己家族的利益,哲哲先后促成了侄女本布泰和海兰珠也先后步入清宫嫁与皇太极,成了一段姑侄三人同事一夫的传奇婚姻。
随着时光的推移,在这三位金枝玉叶、国色天香的贵妃积极的努力下,后金越来越重视与蒙古各部,特别是科尔沁部落的联盟关系,出身于科尔沁名门的哲哲,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同时,哲哲凭借着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很快取得了丈夫皇太极的信任,在自己外出领兵打仗时,将内宫事务均交由她处理。
后金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极继承后金国大汗位,改年号为天聪。数年后他废除了过去四大和硕贝勒并座的旧制,开始南面独尊,成为后金实际意义的皇帝。同时开始册封后宫福晋,此时的哲哲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后来居上,住进中宫清宁宫,称为“清宁宫国主大福晋”,成为了后金第一夫人,称中宫大福晋。
清崇德元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正式称皇帝。七月,他举行了册封大内五宫后妃典礼,授予哲哲皇后金册金宝,使之成为大清国的第一位皇后。
皇太极先后纳娶过后妃十五人,这些后妃共生过十一个儿子和十四个女儿。作为母仪天下的中宫皇后,哲哲的分内工作就是帮助丈夫统率后宫,管理好这个大家庭。
哲哲位居中宫期间,聪明的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在主持内宫事务上,很是博得皇太极的满意。每逢蒙古诸部远道来京朝贺,或是送女入宫婚礼嫁娶,纳贡朝贺、订立盟约、送女出嫁及迎娶公主,哲哲都陪伴皇太极并率领众后妃送往迎来,并举行热情而盛大的宴会,以尽东道之谊。由于哲哲是当朝皇后,在后宫中的崇高地位也为她的娘家带来了皇族的特殊礼遇,使娘家的身价倍增。
在清崇德二年哲哲的母亲科尔沁大妃前来探亲时,皇太极为她举办了隆重的酒宴。宴中哲哲以皇后暨女儿的双重身份,率宸妃、庄妃向母亲行蒙古族家礼。皇太极又为哲哲已故的父亲、自己的岳父莽古斯举行了隆重的追封仪式,追封他为科尔沁和硕福亲王,并立碑于墓前,同时赐封科尔沁大妃为科尔沁和硕福妃。
清崇德八年八月,皇太极在清宁宫溘然长逝,走完了自己南征北战的戎马一生。皇太极的突然离世,让清宫陷入了争夺帝位的混乱之中,这其中,以皇太极异母弟弟多尔衮与皇长子豪格最具实力争夺帝位,也正是两人的斗争最为激烈。
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年富力强,战功卓著,在皇太极病重期间,豪格同三位皇叔一同处理朝中事务,也显示了豪格在众皇子中的突出地位,按照历代皇家父死传子的规矩,似乎豪格继承皇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皇太极在世时,并没有再立太子,死时也没有留下遗诏明确自己的继承人。
而多尔衮,虽然他只是皇帝的弟弟,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的,倚仗自己劳苦功高,他对皇位垂涎已久。
就在两方僵持不下几近火并的情况下,起先身处事外的哲哲恰逢其时地现身于这场争斗中,中宫皇的态度也左右了事情的发展走向。
支持谁称帝,这是关乎自身利益的大事,哲哲心里当然明白这对自己的重要性,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也为了保持家族的既得荣耀,哲哲在这件事情上用心良苦。
多尔衮与豪格,都不是自己心中的理想称帝人物,因为他们同自己代表的利益集团没有太多的关系,无论二人谁最终成为皇帝,对她来说,获得的益处都不会太大。作为天子亲兵正黄旗的主子,如果多尔衮继位,那么自己天子亲兵的尊贵地位很可能无法保证甚至遭到清算,而皇子豪格继位,对于正黄旗来说,失宠也是必然的,因此,在哲哲皇后的默许下,索尼和鳌拜两位朝中重臣在朝廷中带头倡立皇子,甚至以死相威胁。
多尔衮清楚哲哲作为正黄旗的主母在这场争斗中的地位,便亲自去探查两黄旗大臣对册立之事的态度,哲哲当然清楚多尔衮的用意,于是便授意大臣对多尔衮摆明两黄旗的想法,即得到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于是多尔衮明白,两黄旗不会支持自己称帝,但是他也听出了两黄旗同样不是十分支持豪格,而是另有想法。多尔衮清楚,如果自己强行继位,所面临的敌人就不仅仅是皇子豪格所代表的正蓝旗了,还要面对正黄旗的强力反抗。
于是,在哲哲及两黄旗的强大压力之下,多尔衮只能被迫的选择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推举孝庄皇后的儿子福临称帝。只有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现有的地位,也可以拉拢正黄旗支持自己而孤立豪格与正蓝旗。
在所有的皇子中,福临不是最适合的,但却是身后的实力最强的,他身后站着的,是自己的母亲孝庄皇后与自己的姑祖母哲哲皇后,后宫虽然不能直接参与到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但是哲哲却通过两黄旗大臣间接影响甚至改变了事情的走向。通过哲哲与孝庄皇后姑侄同心的一番经营,依仗着正黄旗与娘家科尔沁的关系,为福临继位皇帝铺平了道路。
这个方案的出台,得到了朝中大臣的普遍支持,福临的继位,化解了一场权力争斗,在这个过程中,哲哲通过巧妙的手段保住了自己的地位,也带给了自己家族更大的荣耀。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哲哲在豪格与多尔衮争夺皇位陷于僵局之际,猛然出手,并从大局出发,平衡各旗利益,最后逼迫多尔衮不得不提出折中方案,顺利的帮助福临继承皇位,并且巧妙地把豪格排除在辅政大臣之外,得到了诸王贝勒的一致赞赏,也获得了于自己最有利的成果,更是在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化解了一场似乎无法避免的权力斗争。
顺治帝即位后,哲哲被尊为皇太后,并随清廷迁都到北京,住在皇宫紫禁城里,过着轻松悠闲自在的生活。顺治六年的四月十七日,哲哲病逝,享年五十一岁。顺治帝为她举行了隆重的丧礼。恭奉她的梓棺在宫中正殿,文武百官及其夫人们都穿上了丧服,男摘冠缨,女去首饰,以示哀悼。按照皇太极去世时的规格进行了初祭、大祭、绎祭、月祭、百日祭等一系列祭奠礼仪。次年二月,哲哲的梓棺被运回沈阳,与她的丈夫皇太极一起长眠,合葬在昭陵。
哲哲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的崛起而走向荣耀之巅,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清初的后宫中立于不败之地,着实让人赞叹她常人难以企及的心机。
岁月悠然而逝,带走了历史茫茫尘烟,却留下了这位女子的伟大智慧让后人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