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美人心计 > 大爱无疆的一生

大爱无疆的一生
这往往是影视剧中最经典的对白,但同时却是现实生活中最虚幻的承诺;如今这句说者无意,听者怀疑的话语便是:“我要用我的一生去怎样怎样……”这里的怎样怎样会有无数种的可能与假设,但无非就是对他人的承诺,或是对自己的一往无前的激励。豪言壮语,承诺与激励各在人心。可偏偏这些听上去牢不可破的话语前非要加上“一生”这样大手笔的定语,随即再怎么样的牢不可破转瞬间便化为遍地寥落的“吹弹可破”。
相对于浩渺的历史,人的一生太过短暂,可就个体而言这“一生”又显得太过奢侈漫长。历史有这样一个女子,她带着斑斓的梦想,憧憬浪漫瑰奇的爱情。一路跌跌撞撞,从世子妃到太子妃最后荣升为母仪天下的皇后。而后又排除艰险辅佐儿孙稳坐江山。她说过,她要一生坚强,遇爱,便刻骨铭心去爱;遇到险阻不平便选择铁面无情!她说到做到,无愧于自己奢华跌宕的一生。在缓慢悠长不知尽头的岁月里,她像初飞的小鸟,带着理想上路,奋翅飞翔,拼尽全力与不可预知的未来对抗……她就是明仁宗的发妻,有着女中尧舜之称的诚孝皇后张氏。
张氏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张麒是备受燕王朱棣喜爱的一员骁勇武将,母亲仝氏是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贤淑温婉。张氏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两个妹妹。在家中位于中列的她自幼机敏聪颖,娇俏可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非常细心周全,所以备受父母的宠爱。
年幼的张氏颇为乖张,她特别喜欢与哥哥们一起读书习作,天资聪颖的她对所读的史书更是过目不忘。喜好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有就是谙熟兵法,她对用兵布阵的看法每每令带兵多年的父亲也瞠目结舌,大加赞赏。随着年龄的增加,张氏身上的顽皮渐渐褪去,她变得成熟动人,身上散发出少女特有的清丽气息。该是给女儿许配人家的时候了,可怎样的男子才能配上小女,才能令自己这个满腹才学有勇有谋的女儿主动钦慕于他呢?婚姻大事不可儿戏,尤其是不能令自己这个掌上明珠身受一点委屈,可究竟谁才有这样的福分,小女的好姻缘究竟又在哪里?这可难倒了身为贤父的张麒。
天下的好姻缘早已被月老的红线牵引拴牢,此时张氏的心中早已有了心爱之人,这人便是燕王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一个个性温和稳重,处世宽宏豁达之人。那日张氏前去大哥处,想向哥哥讨要几本兵书。可未等推门踏入,便从屋内传来激烈的辩论之声,原来大哥有客临门,正与其研论如何管制北疆之动荡,本想转身离去的她,却被屋内嘹亮激昂的声音所吸引,只听此人将北疆动荡之因进行着全面透彻的剖析,句句入心,条条在理,并涉及周边军民的休养生息。张氏被这不曾谋面的男子吸引了,此刻在她的脑海里便勾画着此人的相貌身形,不管如何她佩服这男子的文韬武略,以及他关心天下苍生疾苦的悲天悯人之心。这人究竟是谁呢,此时的她不能贸然进去,意犹未尽的她极不情愿的转身离去……
几经打探,原来自己这个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心上之人竟是燕王的世子朱高炽,心意已定的张氏偷偷向父亲表明了心意。女儿有了心上人当父亲的自然是开心,可听闻是燕王的大儿子后,张麒只想劝女儿打消此念。因朱棣膝下现有三子,大儿子朱高炽心地仁厚,处世态度沉稳豁达深受其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可他偏偏不讨父亲朱棣的欢心,对于一生嗜武的“马上天子”朱棣来讲他更喜欢自己的二儿子朱高煦,他认为二儿子的性格与自己有几分相像,而且他们都能够率兵骑马征战天下。而大儿子虽然心地仁厚,可体态肥胖,加之患有足疾,别说骑马打仗争天下,就连日常的行动都拖拖沓沓,极为不便。又因身份地位的特殊,日后朱高炽难免要被卷入争夺皇位的战斗当中,所以一切都极其不稳定,此时的张麒实在是不敢保证女儿一生的幸福与荣华。
可无论张麒怎样劝说女儿,张氏心意已决非世子朱高炽不嫁。女儿的执著动摇了父亲的权威,张氏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嫁给朱高炽,为燕王世子妃。婚后小两口的日子过得甜蜜恩爱,有滋有味。都说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这话一点不假,肥胖并伴有足疾的朱高炽在张氏的眼中,却怎么看怎么顺眼,这就是上天注定的好姻缘。
虽然夫君朱高炽在燕王那里不受待见,可聪敏贤淑的张氏却大大博得了公婆的喜爱。张氏极力的做好儿媳本分,尽心侍奉公婆,她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令自己心动的那个男人。她要为他在公公那里加分,要为他争取应有的那些地位与安稳。
公元1402年,“靖难之役”以朱棣在南京登上皇位而告终,那么作为大儿子的朱高炽理应被封皇太子,可不受父亲待见的他迟迟盼不到那久违的圣旨。而作为妻子的张氏此时更加忧虑担心,夫君天性仁厚,宽以待人。可他那两个兄弟却野心勃勃,面对着太子之位各个垂涎三尺,虎视眈眈。都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此时自己心爱的男人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如骑虎难下,势如破竹。二弟三弟一波又一波的栽赃和挑拨,令大公无私的朱高炽也应接不暇,日日胆战。幸好他身边有张氏这样一个聪敏机警的妻子,每每助他化险为夷。此时的张氏也更加领会到父亲婚前的嘱托,既然她选择了这个令自己心动的男人,今后就算有千难万险自己也要坚韧地陪着他走下去,毫不犹豫的分担排解他的危机与压力。张氏说到做到,每每便将来自朱氏兄弟们的阴谋所破解。如果说仁厚的朱高炽像金庸小说中的郭靖,那么机警聪明的张氏便如机灵多变的黄蓉。张氏犹像朱高炽的守护神一样,守护着他的地位与安全,守护着他们一生不变的爱恋。更令张氏欣慰的是,她与朱高炽所生的儿子朱瞻基(日后的明宣宗)颇受公公朱棣宠爱。加之丈夫平日里为人谦逊仁厚,深受朝中大臣的支持与拥护,这些都给地位岌岌可危的朱高炽增添了几分笃定的安慰。
公元1404年,几经波折的朱高炽终于被正式册封为皇太子,张氏荣升为太子妃。而他的两个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在同一天被册封为汉王和赵王。张氏明白,虽然夫君在这场争夺储位的斗争中赢得胜利,然而他的危机并没有解除。当上了太子的朱高炽依旧不受皇帝待见,反而他的两个弟弟日益受宠,他们时刻在觊觎太子这个宝座,并不断寻找机会制造事端。
张氏陪伴着朱高炽就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生活着,他们夫妻二人的生活不可谓不战战兢兢。永乐七年以后,成祖朱棣因迁都和北征蒙古的需要,令朱高炽在南京监国,顶着父皇的压力,与两个弟弟日益膨胀谋篡的野心,张氏与朱高炽过了卧薪尝胆,备受压力的十二年“监国”生涯,永乐二十二,六十五岁的永乐皇帝朱棣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永乐皇帝突然崩逝,给朱高炽即位带来一些波折。当时外有蒙古势力虎视眈眈,内有汉王朱高煦、赵王朱高燧对皇位窥伺已久,如果稍有不慎,消息外泄,内忧外患随时可能发生。关键的时刻到了,这一劫如果安然度过,他们夫妻二人将过上太平的日子,如有不慎那么自身性命便也难保。沉稳冷静的张氏与夫君从长计议,诸多思虑过后,心机缜密的张氏提出:为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机作乱,因此对于皇帝的死便秘不发丧,将军中的锡器收集起来,铸成一个锡棺,将其遗体装殓在锡棺里,放在龙辇中再次入棺。在他们的精心安排下,叛乱最终没有发生,朱高炽在百官的拥戴下登上了让他担惊受怕二十年之久的皇位。
朱高炽他做到了,身为贤妻的张氏也做到了。夫贵妻荣,从这一刻起,她们夫妻一个身为国父,一个便为国母。他们再也不用战战兢兢的过着憋屈的日子,不用每天提防两个弟弟对他们的陷害,也不用再担心自己的家人或者朋友因他们而获罪了……
欢愉时短,寂寞日长。朱高炽仅仅当了八个月的皇帝便驾鹤西去,留下了张氏一人带着年幼的儿子朱瞻基。曾经是贤惠的妻子,如今张氏带着无限的悲痛快速的转变为一个坚强果敢的母亲。她面对风起云涌的政局,力挽狂澜,铁面无私。成功地帮助儿子朱瞻基登上帝位。
身为皇太后的她一心辅佐自己的儿子。在儿子的身上,她能看到了丈夫以前的影子。宣宗对张氏十分孝敬,军国大事多禀告张太后裁决。此时政局安稳,四海升平,宣宗陪同张氏“入奉起居,出奉游宴”无论是四方进贡的奇珍异宝,还是蔬果野味,宣宗都要先奉上太后,自己才肯享用。公元1427年,张太后生日这一天。文武百官入宫朝贺礼毕,宣宗亲自陪着太后游西苑,皇后、贵妃侍奉左右,登上万岁山,宣宗奉上酒杯向母后祝寿,张氏大喜,与儿子欣然对饮,说道:“方今天下无事,我母子得以同享此乐。”此时的张氏是幸福的,她感谢丈夫的在天之灵。
公元1434年,三十八岁的明宣宗驾崩。本该尽享天伦之乐的张氏却备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悲痛下,张氏依旧铁面无私,没有立她的次子为帝,而是依照祖宗宗法,立年仅九岁的孙子朱祁镇为皇帝。众大臣无不欣喜,高呼万岁,响彻云天。于是,新皇帝登位,改明年为正统元年,朱祁镇为明英宗。此时的张氏便为太皇太后。大臣们提出,新皇年幼,无力亲政,请求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张氏听后便道:“祖宗已有成法,我等岂能坏此法度?”当即委任五名大臣一起辅政军国大事。而她对自己外家亲属,则严加抑制。
公元1442年,为爱,为情坚守了一生的太皇太后张氏重病垂危,她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可并不畏惧死神的降临。她完成了自己隆重的誓言,这一生她做了无悔的选择,她用自己一生的时间竭尽全力去爱,去守候。她爱她的丈夫,爱她的子孙,也爱她的子民们。可眼下她没有力气再去守候这些了,她要离去了,去到另一个世界与爱着的人们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