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美人心计 > 足智多谋的帝后

足智多谋的帝后
“好杀之人,临死报验,子孙殃祸。穷凶极恶,人怨神怒;杀戮无辜,结怨成业。杀及无辜,未有善终者也……”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欲专之,其害多矣!贪欲之人,独执炬火逆风而行。愚者不释炬,必有烧手之患……世事何悠悠,贪生未肯休。研尽大地石,何时得歇头……”
“吾正位中宫。揆德薄能鲜弗胜赞助。深惟昔日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一字一句皆具实理。奥义微妙不可思议……”
她撰写《劝善书》劝诫当朝者、行世人不可妄下杀戮,残害生灵;她劝诫为官者,普天之人不可贪得无厌,利欲熏心;她编写《内训》二十篇颁行天下,倡导天下女子修德养善,做贤善淑德,品节高尚之人;她撰写《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为自己夫君明成祖宣扬造势,赢取民心,以告天下之士。她机敏豁达,她智慧果敢,她就是明成祖朱棣的结发妻子——仁孝皇后徐氏。
洪武九年(公元1376)正月二十七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朱棣大婚的日子。正值风华的燕王朱棣迎娶了开国大将徐达之女。这个荣嫁帝王之家的女子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徐皇后,她芳龄十五,虚燕王两岁。
明太祖朱元璋除兴国安邦以外,这回成功的为儿子当了一把月老,看着自己英俊威武的儿子与貌美贤淑的女子牵手相伴,朱元璋更是喜上眉梢。想那日他堂堂一国之君主动与爱将徐达攀亲道:“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受宠若惊的徐达连忙磕头谢恩,心想这是小女徐氏几辈子修来的福分啊!
古往今来,一个怎样的女子在才学与品格方面能令众人交口陈赞?而徐氏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女子,她饱读诗书,她气质自华,她的贤良与美德如强劲的音律,让一个肩负江山社稷的国君也有所耳闻。这绝不是一件易事,却是笃定的属实。这属实包括她的品格,美貌还有日后辅佐朱棣称霸江山的智谋。
婚后,徐氏谨守妇道,不仅关心体贴丈夫,对公婆更是谨慎伺奉,令燕王十分满意,同时也赢得了婆母马皇后的喜爱,马皇后曾不止一次地当众称赞自己的好儿媳徐氏。看到母亲与妻子的关系如此融洽,燕王朱棣颇感欣慰,他与徐氏的感情更加恩爱甜蜜……转眼间四年的时间过去了,这四年里,徐氏与朱棣感情愈来愈深厚,婆母马皇后的言传身教使她深深懂得如何去做一个称职的后妃。
洪武十三年(1381年)三月,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的安排,燕王朱棣前往北平就藩。徐氏带着诸多的留恋与不舍告别婆母马皇后及家人,告别了自己熟悉的都城南京,告别了繁华的皇宫生活;她与心爱之人燕王一同前往那人地生疏的北平独立门户。以燕王府女主人的身份开始了她全新的生活。
燕王并不是一位坐享荣华的亲王,他勤奋、努力、上进。积极探索自己封地的治理与发展。百忙之中他并未忽视对徐氏的关心与呵护,可越是这样徐氏的愧疚感与压力就越大。作为妻子她要分担燕王的重任与压力,她不想看到朱棣日益奔忙,自己却空虚得无所事事。所以面对燕王府机构的复杂庞大,众多的人口,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徐氏的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施展。她不仅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环境,而且燕王府许多管理之策她都亲力亲为,井井有条地帮助丈夫朱棣料理府中各项事务。很快,燕王府便自成系统,人员配置周全妥当,府邸上下一片稳定祥和之景。
燕王朱棣对徐氏更是刮目相看,他早知妻子颇具才干,可不想一个柔弱女子竟能如此了得。妻子的贤能令朱棣了无后顾之忧的征战沙场,驰骋南北。在一系列的战事中,燕王朱棣很快就崭露头角。受到太祖的嘉奖与重视。虽然朱棣每每战事在外,可频繁的军备战争却并没有妨碍夫妻二人的感情,徐氏为朱棣连生三男两女共五子,令朱棣喜不自胜。
洪武三十一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辞世。嫡长孙朱允炆即帝位,他便是日后的建文帝。建文帝待臣民仁厚,却书生气颇重,所任用的朝廷大臣也都是一些纸上谈兵的文弱书生。在他即位之初便大力打击盘踞在江山四野的各个亲王,也就是他的叔叔大爷们,以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那些与建文帝有着血缘关系,曾为大明王朝立下累累战功的亲王,有的被贬为庶人,有的被发配边疆,有的则含冤含恨而亡!建文帝“削藩”之计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此时的燕王早已发觉危机四伏,运筹帷幄的他不得不选择先发制人。
建文元年(公元1399)七月五日,燕王朱棣以“恢复祖宗法制”、“清君侧”为借口,在北平起兵反叛,上演了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燕王带领精兵强将主动攻打大宁,此时的北平,城里除老弱之兵便只剩下徐氏和世子朱高炽。得知这一消息,建文皇帝派李景隆带领朝廷军直扑空虚的北平而来,朝廷军在北平城下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朝廷军有10多万人,而北平城内连老幼孱弱都算上也不及1万,面对敌众我寡的危险局势,柔弱的徐氏临危不乱。她沉着冷静地与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及守城将官一起谋划,部署守城各项事务,号召全体守城将士誓死守城,等待燕王回师。可敌军人数众多,几个回合下来她再度下令给所有和自己一样留守在城内的燕王部属及官绅士民以及他们的妻儿老小统统配发甲胄,让大家全部加入战斗。而她自己也亲自登城督战。此时正值隆冬之际,冰冷风寒,徐氏命众人以水、石块、瓦砾等泼掷城下敌军,城中军民、妇女在徐氏的激励下,各个斗志昂扬与朝廷军展开殊死战斗,直至燕王回师北平。
公元1402年,持续了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终于结束,燕王朱棣在南京奉天殿登上梦寐以求的皇帝宝座,而已年近四十岁的徐氏理所当然的被朱棣封为了无上荣光的一国之后。
身为皇后的徐氏想起了婆婆马皇后曾说过的话:“皇帝是天下之父,皇后便是天下之母,子女生活得如何,做母亲的焉有不关心之理?”所以豁达机敏的徐氏一方面妥善的安置成祖的饮食起居、有条不紊的管理后宫,另一方面她密切关注朝政,积极施展自己对丈夫的影响。饱读诗书的徐氏深知治国之道一在关心百姓的疾苦,二在培养爱护国家人才。她不时地提醒成祖说:“南北之间,连年战争,兵民疲惫不堪,为政应当宽俭,务必要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她还建议成祖要爱护人才:“人才难得。从前伊尹辅佐商汤,姜尚辅佐周武王,这些都是杰出的人才。今日的贤才都是太祖高皇帝培养造就出来的,望陛下在选拔任用时,不要分什么新旧,要一视同仁,一体擢用。”
朱棣对徐氏的建议颇感受用,所以夫妻二人的枕边话,从小到家事,大到国事以及天下百姓苍生的疾苦之事无不畅谈探讨,徐氏独到的见解与机敏的策略,都令朱棣感慨欣慰。“有这样一位贤妻为朕排解压力,分担忧愁,作为江山之主吾一生还夫复何求?”朱棣听从徐氏建议,大兴仁政,稳定民心。可因自己深居宫中,不可事事亲理,所以想让老百姓真正的可以享受到朝廷颁发的良政,就必须要有清明廉政的官吏去执行,可如何去选拔却令他颇为头痛。知夫莫若妻,朱棣的思虑也同样是徐氏所担心的。徐氏建议道:“地方长官贤明与否,关系着一个地方的民生安危,不能仅仅循资历来选拔地方官,对于那些才能突出的人才要破格使用,而那些才能一般的人,也要根据他们的资格来使用,这两种选拔方法同时使用,必然会取得较好效果。”她的建议,解开了成祖多日的心结。成祖对徐氏除了夫妻之爱,更多的则是对徐氏的欣赏与敬佩。自己的妻子不愧是一国之母,也是一堂堂正正的女中英杰。
一个人独活一百岁,不如有个人在身旁啰唆。心爱之人与彼此,总是情不自禁的千叮咛万嘱咐。所以妻子的温软耳语每每令奔忙在外的丈夫有身心释然放松之感。徐氏觉得女人侍奉丈夫,不仅仅要关心他们的衣食起居,更应该对他们的前途事业有所益处。平常朋友的劝告,不会被男人轻易采纳,可同样的话由妻子来说,就容易入耳得多了。徐氏与成祖朝夕相处,她从不以私欲开口,所说的一切都以生民为念。所以她希望王公大臣的内人们也能以此自勉。所以她要想办法将这更胜一筹的“美人计”传授给那些天子近臣的妻子。首先她想到了内阁这一新设机构大臣们的妻子,于是她请示成祖批准她召见诸位大臣的妻子。这不愧是笼络人心的好方法,她的请求成祖一听便连连答应。
次日,天清气朗,在柔仪殿内的徐皇后丝毫没有高高在上的冷漠,她和蔼可亲地与一大群王公大臣的夫人们谈笑风生,亲切的慰问夫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赐予她们很多的珍贵珠宝。夫人们受宠若惊,徐皇后见时机已到,便亲切地说道:你们的夫君作为朝廷的得力干将,作为皇上的得力助手,他们平时政务十分繁忙,工作也十分辛苦,哀家我看在眼里,也很是心疼。因此你们作为他们的妻子要一心一意地体谅他们,周到地服侍他们,使他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更好地为朝廷尽忠尽职。”内阁大臣的妻子们非常感激皇后的恩典,皇恩如此浩荡,他们没有理由不为成祖的江山鞠躬尽瘁……
永乐五年(公元1407)做了四年皇后的徐氏离开人世,徐氏垂危时的话语久久回荡在朱棣耳旁……“皇上,你皇恩浩荡,臣妾今生有幸与你结为夫妻。眼下自知时日不多,却苦守着不忍离去。但求皇上洪福齐天,能体恤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臣妾走后,切不可太过悲痛,更不要妖惯臣妾的娘家……”
人死不能复生,朱棣望着病榻上早已逝去的那张苍白祥和的面庞无比悲痛。他为自己的爱妻上谥号曰“仁孝”,并从此再没有册封过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