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美人心计 > 大脚踏寻帝王情

大脚踏寻帝王情
最初,是乱世风云中的相濡以沫,沙场征战的伉俪情深。也是在混乱岁月中一个女子对自己丈夫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这是开国皇帝对相伴一生的妻子最好的评价,也是宫女们对她的赞誉与不舍。
马秀英出身于元末乱世的普通百姓之家,生活贫苦身世凄凉,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便撒手人寰留下她与父亲相依为命,可命运似乎特别喜欢戏弄这个可怜的女娃,不久之后父亲与人纷争误杀他人,为了躲避官府的惩处,便带着女儿外出躲避,也因此结识了定远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出于流落生活的无奈,父亲只能无奈地把女儿托付给了定远红巾军领袖郭子兴夫妇做义女。幼小的马氏没有享受到多久的稳定生活,便随着郭子兴夫妇南征北战过着交战沙场的生活,长大后的马氏,身材修长,容貌秀丽,颇具一种大家闺秀的端庄美丽,除却天生丽质的外表,马氏还有一种端庄明智,知书达理的内在超然风韵。
随着反元起义队伍名声的壮大,一大批饱受压迫的患难人士纷纷投奔到起义军的帐下,朱元璋便身在其中。乱世出英雄,朱元璋凭借着自己英勇果敢,很快取得了郭子兴的信赖,郭子兴便把他留在身边做自己的亲兵侍卫,为了笼络这个能征善战的亲信,郭子兴便把自己的养女马氏许配给了朱元璋。
初见马氏,朱元璋便被她身上散发出的睿智聪慧的气质所吸引。而马氏,也在养父那里听闻了朱元璋的英武。见面之后二人更是情投意合。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二人匆匆的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
朱元璋与马氏成亲后,琴瑟和谐,感情融洽,马氏也通过她独有的敏锐洞察力,体察到她的这位夫君有着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因此她尽心尽力地想帮助她的丈夫达成心愿。
但随着朱元璋在队伍中的崛起,却引起了为人心胸狭窄的郭子兴的猜疑和郭家子嗣的嫉妒,于是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陷害朱元璋,多次囚禁或是排挤朱元璋,阻止朱元璋势力的壮大。
一次郭家兄弟怀疑朱元璋私吞了抢掠来的珠宝,便将朱元璋囚禁在一间小屋中,并将门窗封死,企图饿死朱元璋,马氏得知消息后,偷偷地跑去给丈夫送饭,一次,马氏趁做饭的时候偷了几个煎饼,想给丈夫送去,害怕被郭家人发现,她便匆忙中把滚烫的煎饼藏在怀里,胸前的一块皮肤都被烫伤了,令朱元璋心疼不已,而这块被烙饼烫伤的疤痕,也见证了他们夫妻之间患难与共的真情。
马氏了解自己的丈夫,她知道自己的丈夫从来不抢百姓的财物,从战场得来的战利品都分给手下的将士,自己从来不私藏什么珠宝。但她也知道现在过的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应该委曲求全,于是她便瞒着丈夫,经常把自己的金银首饰送给郭大元帅和张夫人,假说是朱元璋让她孝敬大帅夫妻的。每次遭到郭家的排挤与陷害,都是马氏从中斡旋,才使得朱元璋摆脱困境,化险为夷。这些细微的小事,让朱元璋大为感动,马氏润物无声细微的体贴,让朱元璋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在马氏的体贴下,朱元璋的战事进展也异常顺畅,朱元璋外出征战时,马氏伴随朱元璋左右,并负责往来的文书,做得井井有条,由于粮食紧张,她平日就积攒一些肉食和粮食,想方设法地让朱元璋能够吃上饱饭,而自己却饿着肚子。这让出身贫寒饱受冷遇的朱元璋感动不已,就是当了皇帝之后,也常常向群臣提起,总是说如果没有马皇后的细心照顾,自己很可能活不过那段艰难的岁月。
在朱元璋平定天下、创建帝业的岁月里,马皇后和他患难与共,朱元璋称帝后,念念不忘马氏对自己的好,朱元璋是个苦命人,马氏也是个苦命人,两个苦人儿在朝不保夕,时刻都可能没了性命的起义军里相依为命,彼此怜惜;在孤立无援中誓同生死,依靠对方获取一点温暖,在这样的环境里培养出来的夫妻感情,是让人羡慕的笃定。
朱元璋称帝后虽然姬妾成群,却再没有任何一个能够取代得了马氏在他心中的位置。在他的心目中,只有一个女人,那就是他的结发患难之妻。由是,马氏当仁不让的被册封为开国皇后。
从硝烟弥漫的战场到钩心斗角的后宫,对于马氏来说,只是换了一个战场。她并没有因曾经与皇帝同患难而自恃功高,她知道此时她的丈夫已经不是那个曾经乞讨街头的流浪汉,而是一朝的开国之君。而她,只是他落魄时的糟糠之妻,如今,天下皆是他的,那么多的诱惑,对于吃尽了苦头的朱元璋来说,是多么大的一种诱惑。喜新厌旧,是男人的通病,同患难,未必能共富贵,马氏深知。
作为皇帝,朱元璋妃嫔众多。论起来他光是有名可查的妃嫔就有三四十人,总共为他生下了四十二个子女。面对人世间的风云变幻,马氏有着明智的判断,在后宫中,马氏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时也极为得体。她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她恪守自己皇后的身份职责,克服女人的嫉妒心理,对待与自己分享丈夫的妃子和宫人也是和睦相处,慈惠有佳。妃嫔中有人生儿子,一定厚待他们母子,予以细心的照顾。同时她积极发挥女知识分子的特点,在内宫的治理工作上“讲求古训”,并注意借鉴前朝的经验。她觉得宋朝有许多贤惠的皇后,马氏便命女史就将宋代的家法汇编成册,让后妃们朝夕攻读。正是由于马皇后的这一措施,使得明朝的皇后贤惠的占了大多数,也很少出现外戚专权的局面,可以说马氏为明政权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对于丈夫,马氏一如既往的用爱心体贴维护他,她深知要温暖一个男人的心,首先应温暖他的胃。于是朱元璋的饮食问题,便成为了工作的重中之重,每次都要亲自去御膳房“躬自省视”。
马皇后也深知行动是最好的榜样。她一直保持过去的俭朴作风,平日穿洗过的旧衣服,破了也不忍丢弃。在后宫架起织布机,亲自织些绸衣料、缎被面什么的,然后以皇家献爱心的名义赐给那些年纪大的孤寡老人。而剩余的布料,马皇后则裁成衣裳,赐给王妃公主,让她们知道“天桑艰难”,老百姓不容易。
遇到荒年灾月,她带领官人吃粗劣的菜饭,以此来体察民间疾苦。
她深知她丈夫禀性严峻,刚愎自用,当了皇帝以后一直疑神疑鬼,对大臣总是刻薄寡恩,完全不把人命当一回事,于是马皇后经常在皇帝身边大谈仁义之道,期望以这样的方式提醒丈夫要宽待臣民。
朱元璋不喜欢女人干政,他认为“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干政事”,因为“宠之太过,则骄恣犯分,上下失序”,因此还特地命人纂述《女诫》,以示警戒。但马皇后是个例外。
马皇后的伟大之处,便是不怕朱元璋的坏脾气,并敢理直气壮地吹耳边风。也许正是马皇后文化水平高,说得又在理,所以朱元璋对她的话大多听从。朱元璋太过刚愎自用,许多事情不调查,也不研究,盛怒之下就会大开杀戒。马皇后虽然做了不少教化工作,可就是感化不了他。他是皇帝,可以为所欲为,从不改变他的思考方法和处事原则。对此,马皇后总是尽最大努力,想着办法劝他,拯救了多位大臣的性命。
这样的好皇后,自然得到大家的爱戴。便是如朱元璋这样本性酷烈的人,对于马皇后也是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她的好,并曾这样夸奖马皇后:“家之良妻,犹国之良相!”
马后对娘家人极为怀念,每当说到父母早逝就痛哭流涕,朱元璋也因关心她而及于外家,要为马后访察亲属,以便封赏。马后认为封外戚容易乱政,不是好事,不让访找。事实上马后是孤儿,娘家已没有人了。朱元璋只好追封马公为徐王,郑媪为王夫人,在宿州为他们设立祠祭署。
马后对士庶的生活也有所关心。明朝太学建成,朱元璋临幸回宫,马后问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几千名。当时有些太学生携带眷属在京,他们没有薪俸,无法养家,马后建议按月发给口粮,元璋接受了,专门设立“红板仓”,存储粮食,发给太学生。此后,“月粮”成为明代学校的一项制度。
岁月无情,染白了这位圣德皇后的双鬓,也催老了她健康的身体,可就在临死之前,她还在为太医着想,她知道自己已经命不久矣,便拒绝吃药,她怕自己吃药无效,丈夫惩治为她治病的太医。洪武十五年,马氏辞世,享年51岁。
大家都感念她的好,马皇后出殡那天,南京百姓几乎倾城而出,自发为她送葬。时值盛夏,史载那天忽然电闪雷鸣,下了一场瓢泼大雨,那扶老携幼的万千百姓在大雨中恸哭,竟然没有一个回家躲雨的。
在她死后朱元璋痛哭不已,并没有再册立皇后。后宫的宫女们更是念她的好,曾作歌以示纪念,歌曰:“我后圣慈,化行家邦。抚我育我,怀德难忘。怀德难忘,于万斯年。毖彼下泉,悠悠苍天。”
这一对同甘苦共患难的夫妇,互相眷恋,互相体贴,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丈夫多妻妾,她的生活还是完满的。
马氏作为一个平凡女子,生在乱世,有胆有识,在艰难逆境中帮助朱元璋成就大业;在大富大贵时,不奢不骄,始终不忘民间疾苦,不改勤俭本色,并用自己的言行来规劝、影响皇帝朱元璋,作出极不平凡的业绩。马皇后对后世影响极大,明、清诸后乃至命妇民妇皆以其为楷模,争相仿效。
马皇后从一个普通农家女子一跃而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从始至终都保持着朴素的生活作风,她衣不着彩,食不奢靡,还经常赈济灾民,救助孤寡,马皇后无愧于一代国母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