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山河旅修 > 第4章
清晨五点半,扬州的天色尚未完全明亮,蒙蒙细雨中,古城还沉浸在睡梦中。陈曦和林薇却已经起床,带着拍摄设备悄悄走出民宿。街道上空无一人,只有偶尔驶过的环卫车和早起的老师傅蹬着自行车的身影。
“老板说,要想体验最地道的扬州早茶,必须赶早。”陈曦调整着相机设置,呼出的气息在清晨的空气中凝成白雾,“冶春茶社是最老字号的之一,等游客大军到了,排队都得两小时。”
林薇裹紧了外套,江南春晨的凉意比她预期的要浓:“为了美食,早起值得。你看这清晨的扬州,多安静美好,跟我们昨天看到的又是另一番景象。”
穿过几条小巷,远远就看到一座临水而建的古式建筑,檐角飞扬,灯笼高挂,门楣上“冶春茶社”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虽然才六点刚过,但茶社里已经人声鼎沸,大多是本地口音的老扬州人。
“好香啊!”一进门,林薇就忍不住感叹。空气中弥漫着茶香、面点和各种馅料混合的诱人香气,让人瞬间胃口大开。
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窗外是蜿蜒的小河和依依的垂柳,偶尔有早起的游船缓缓划过。服务员热情地递上菜单,一口软糯的扬州话:“两位吃点什么?推荐我们家的蟹黄汤包、烫干丝、三丁包、千层油糕...”
陈曦兴奋地搓手:“每样都来一份!我们要体验最完整的扬州早茶。”
最先上桌的是一壶新沏的绿杨春茶。青瓷茶壶,白瓷茶杯,茶叶在热水中缓缓舒展,茶汤清澈碧绿,香气清雅。
“先喝口茶润润喉。”林薇学着邻桌老扬州人的样子,轻轻吹散茶汤上的热气,小啜一口,“嗯~清香甘醇,真好喝。”
这时,第一道点心——烫干丝上桌了。洁白的豆干切成细如发丝的干丝,堆成小山状,淋上特制的酱油和麻油,撒上虾米和姜丝,看上去简单却精致非常。
“这刀工太厉害了!”陈曦惊叹道,赶紧架上相机拍特写,“每根干丝都一般粗细,这得练多少年啊!”
林薇夹起一筷送入口中,眼睛顿时亮了:“口感太棒了!豆香十足,软中带韧,酱汁的咸鲜和麻油的香气完美融合...你快尝尝!”
陈曦尝了一口,也连连点头:“看似简单,实则功夫深厚。这绝对是门艺术!”
接着,各式点心陆续上桌:翡翠烧卖皮薄馅多,顶端开口处露出翠绿的菜馅;三丁包馅料饱满,鸡丁、肉丁、笋丁搭配恰到好处;千层油糕层层分明,甜而不腻...
但最让人期待的还是扬州的名片——蟹黄汤包。
当服务员端着一笼汤包走来时,两人的目光完全被吸引住了。蒸笼里躺着四个饱满的汤包,皮薄如纸,隐约可见内里晃动的汤汁和橙黄的蟹油。
“小心烫哦,”服务员熟练地在每个汤包上插上一根吸管,“先开窗,后喝汤,最后一扫光。这是我们扬州的吃法。”
林薇小心翼翼地拿起吸管,轻轻在汤包顶上戳开一个小口,金黄的汤汁顿时涌出。她赶紧用吸管吸了一口,眼睛瞬间睁大——
“天哪!这太鲜美了!”她忍不住惊呼,“蟹黄的浓郁和猪肉的鲜美完美结合,汤汁醇厚却不腻口,还有淡淡的姜香去腥提鲜...”
陈曦也尝了一口,表情变得极为夸张:“我愿意为了这个汤包永远留在扬州!这绝对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东西,没有之一!”
两人完全沉浸在美食的世界中,忘记了拍摄,忘记了说话,只是一口接一口地享受着这极致的美味。窗外的细雨、河中的游船、茶社里的人声都成了这顿早茶的背景音乐。
“你知道吗?”林薇吃完最后一个汤包,意犹未尽地说,“扬州人把吃汤包称为‘皮包水’,把晚上泡澡称为‘水包皮’,这一早一晚的两件事,代表了他们悠闲精致的生活态度。”
陈曦点头,又点了一笼汤包:“我完全理解了。这种对生活的热爱和讲究,全都融入了食物中。”
他们注意到邻桌几位老扬州人的早茶仪式:一壶茶,几样点心,一份报纸,慢条斯理地吃着喝着,偶尔与熟人打个招呼聊几句,一顿早茶能吃上一两个小时。
“这才是生活啊,”林薇感叹道,“不像在北京,早餐都是边走边解决,咖啡和三明治打发。”
陈曦已经重新架好设备,开始认真拍摄:“我们要把这种生活方式记录下来,让更多人看到。不只是美食,还有背后的文化和哲学。”
就在他们拍摄的时候,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师傅走过来,看上去六十多岁,腰板笔挺,目光有神。
“看你们拍得这么认真,是美食博主?”老师傅开口问道,扬州口音中带着几分好奇。
林薇连忙起身:“师傅您好,我们正在做一个关于中国各地美食文化的项目。扬州的早茶实在太令人惊艳了!”
老师傅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我是这里的点心师傅,姓沈,做了五十多年淮扬点心了。看你们对美食这么有热情,很难得啊。”
陈曦惊喜不已:“沈师傅!太荣幸了!刚才的蟹黄汤包是您做的吗?那简直是我吃过的最美味的点心!”
沈师傅谦虚地摆摆手:“手艺还行吧。做汤包最重要的是皮和馅的平衡,皮要薄而不破,馅要鲜而不腻,汤汁要醇厚而不油腻。每个环节都得讲究。”
他指着桌上剩下的一个汤包说:“你看这个包子,十八个褶子,每个褶子大小均匀,收口严实,这样才能锁住汤汁。蒸的时候火候也很关键,大火急蒸,时间短了不熟,长了皮破汤漏。”
林薇听得入神:“这么多讲究啊!沈师傅,您能多跟我们讲讲淮扬菜的精髓吗?”
沈师傅看了看时间:“今天忙,改天吧。你们要是真感兴趣,明天早上可以来后厨看看,我教你们包汤包。”
两人又惊又喜,连忙答应。沈师傅留下联系方式后,就又回厨房忙去了。
“这简直是天赐良机!”陈曦兴奋地说,“能跟老师傅学习正宗淮扬点心制作,我们的内容质量会提升一个档次!”
林薇已经在新一期的内容规划中添加了“师从名厨”环节:“沈师傅这样的人,就是行走的文化遗产。他的手艺和理念,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早茶结束后,两人在茶社外的河边散步消食。雨已经完全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河对岸的垂柳新绿可人,几艘画舫缓缓行驶,船娘唱着轻柔的扬州小调。
“我好像有点理解扬州人为什么这么悠闲了。”陈曦深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在这么美的环境中,享受着这么精致的食物,谁还愿意匆匆忙忙呢?”
林薇点头:“是啊,这是一种生活哲学。不追求速度与效率,而是讲究品质与体验。‘慢下来’才能真正品味生活。”
回到民宿,他们立即开始整理早茶的素材。陈曦负责视频剪辑,林薇则撰写文案。
“这段烫干丝的特写一定要放慢镜头,展现刀工的精湛。”
“蟹黄汤包的镜头要从各个角度拍,特别是吸管插入汤汁涌出的那一刻,太
诱人了!”
“别忘了沈师傅的访谈部分,虽然简短,但很有价值。”
傍晚时分,最新一期的视频《为了这笼汤包,我愿意永远留在扬州!》正式发布。视频中,清晨的扬州美景、茶社的热闹氛围、各式点心的特写镜头,特别是蟹黄汤包的完美呈现,很快就引发了热烈反响。
评论区瞬间被攻陷:
“看饿了!立马订了去扬州的车票!”
“这汤包太诱人了吧!汤汁那么充盈!”
“扬州早茶文化真的很有味道,不只是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羡慕博主能跟老师傅学习!下期教包汤包吗?”
更让人惊喜的是,扬州当地媒体和旅游账号也开始转发他们的视频,#为了汤包留在扬州#甚至成了当地微博的热门话题。
“看来我们真的要火了。”陈曦看着不断上涨的粉丝数和互动数据,既兴奋又感到压力。
林薇则盯着日历:“明天早上五点,沈师傅的后厨之约不能迟到。我得再研究一下淮扬菜的历史和特点,不能在外行面前露怯。”
夜幕降临,扬州城又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两人在房间里准备着明天的内容,窗外雨声潺潺,室内灯火温馨。
“你知道吗?”林薇突然说,“我现在真的能理解为什么有人愿意为了一道美食留在某个地方了。那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是一种文化的吸引,生活方式的认同。”
陈曦点头,眼神中充满期待:“是啊,而明天,我们将有机会深入了解这种文化背后的精髓。从沈师傅那里,我们一定能学到更多。”
远处隐约传来报时的钟声,扬州在春雨中静静入睡。而两个年轻人,则为了明天的拜师学艺,既紧张又兴奋地准备着...
雨夜中的扬州,仿佛一位慈祥的老人,微笑着注视这些被她的魅力所吸引的年轻人,默默地准备着更多的惊喜和礼物,等待他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