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山河旅修 > 第5章
清晨五点的扬州,天色仍是墨蓝,星子未褪,整座城尚在沉睡之中。只有零星几家早餐铺子亮起暖黄的灯,氤氲出朦胧蒸汽,映着早起忙碌的身影。陈曦和林薇准时出现在冶春茶社的后门,深吸一口清冷潮湿的空气,彼此眼中都闪着兴奋与期待的光。
“沈师傅约的是这个时间,没错吧?”林薇压低声音,像是怕惊扰了这座古城的清梦。
“没错,就是这里。”陈曦检查了一下设备,“电池满格,内存清空——今天可要拍个痛快。”
门“吱呀”一声从里推开,沈师傅一身洁白厨师服,精神矍铄地出现在门口,朝他们招手:“来得真准时,进来吧,刚好赶上和面。”
两人跟着沈师傅穿过一小段走廊,踏入后厨。刹那间,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与外间的宁静截然不同,这里早已是一片热火朝天。灶火熊熊,蒸汽弥漫,各种食材的香气交织融合,几位师傅正专注地忙碌着,手下动作行云流水,一丝不乱。
“这是我们每天的开始,”沈师傅引他们到一处工作台前,“淮扬菜讲究‘刀工火候’,而这一切的基础,从和面开始。”
台面上放着一大盆雪白的面粉,沈师傅一边徐徐加入温水,一边用手快速搅拌:“水要分次加,力道要匀,方向要一致。你看,这面现在要的是‘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果然,在他手下,不过几分钟,原本散碎的面粉便成了一个光滑饱满的面团,盆内和手上都干干净净,不留半点粉屑。陈曦赶紧调整相机角度,给这个过程来了个特写。
“现在让它醒着,”沈师傅盖上湿布,“咱们利用这个时间,看看别的。”
他带他们走到另一位师傅身旁。那位师傅正处理一块鸭血。只见他手起刀落,刀速极快,“哒哒哒”一阵轻响过后,原本一整块的鸭血已然变成一堆细如发丝的鸭血丝,每一根都几乎一模一样粗细。
“这是准备烫干丝的配料之一,”沈师傅解释道,“淮扬菜刀工要求‘一刀不二,片薄如纸,丝细如发’。这手上的功夫,没个十年八年,出不来。”
林薇看得目不转睛,忍不住问:“沈师傅,您练了多久才达到现在的水平?”
沈师傅笑了笑,眼角的皱纹舒展开来,像一本被轻轻翻开的书:“我十五岁学徒,今年六十八。你说多久?”他语气平和,没有炫耀,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
“一辈子喽。”
他走到自己的工位前,取过一大块方才醒好的面团,开始演示蟹黄汤包皮的制作。只见他揪下一小块面团,搓圆,压扁,然后用一根小小的擀面杖,以惊人的速度开始擀皮。他的手腕灵活转动,面皮在杖下飞速旋转,不过眨眼工夫,一张中间略厚、边缘极薄,直径约十厘米的圆皮就擀成了。他将其拿起,对着光——面皮薄得几乎透明,却能看出韧性极好,不易破裂。
“这皮要能兜住满满的汤汁,还不能被蒸破,更不能粘底。厚薄度和韧性是关键。”沈师傅边说边连续擀了好几张皮,每一张都如同复制出来的一般,大小、厚薄分毫不差。
陈曦一边拍摄,一边惊叹:“这简直是一门精确的科学。”
“是科学,也是艺术。”沈师傅纠正道,手上动作不停,“更是一种心性。心浮气躁的人,擀不出好皮,更做不出好菜。”
接下来是调馅。巨大的不锈钢盆里,早已备好了肥瘦相间的猪肉末、硕大橙黄的蟹黄、蟹肉以及各种调料。沈师傅亲自上手搅拌:“方向要一致,力道要顺着来,不能让肉的纤维被搅断。这样才能保持弹嫩口感。”
他加入提前熬制好的肉皮冻——这是汤包能产生浓郁汤汁的秘密武器。“看到没?”他指着那些在馅料中若隐若现的透明胶冻,“一遇热,它们就化了,就成了汤。这肉皮冻的熬制,又是另一番功夫,火候时间差一点,味道和凝固效果就天差地别。”
最后是包制。沈师傅取过一张皮,舀入满满的馅料,手指飞快地捏合收口,动作轻盈而精准,转瞬之间,一个褶子均匀、收口严密、形如荸荠的汤包便亭亭玉立于掌心。整整十八个褶子,像用尺子量过一样标准。
“试试?”沈师傅看向林薇,眼神带着鼓励。
林薇洗净手,既紧张又兴奋地走上前。她学着沈师傅的样子放馅、捏褶,却发现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艰难无比。不是馅多了包不住,就是褶子捏得歪歪扭扭,好不容易包成一个,却软塌塌地立不起来,与沈师傅的作品天差地别。
沈师傅哈哈一笑:“没事没事,第一次都这样。我这双手,”他伸出布满老茧却异常稳健的手,“包过的汤包,几十万个总是有的。”
他耐心地放慢动作,一步步分解教导。后厨里其他忙碌的师傅偶尔投来善意的目光,氛围融洽而温暖。空气中弥漫着面香、肉香、蟹香和蒸汽凝结的水汽,温暖而踏实。
趁着一笼汤包上灶蒸制的间隙,沈师傅泡了一壶绿杨春,带他们到厨房后院稍作休息。小院一角植着几竿翠竹,细雨刚停,竹叶上凝着水珠,偶尔滴落,发出清脆声响。
“沈师傅,”陈曦递过茶杯,诚恳地问,“您做了一辈子淮扬菜,觉得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是刀工?火候?还是配方?”
沈师傅接过茶,却没有立刻喝。他望着那片青竹,目光变得深远,仿佛穿透了时光。
“都说淮扬菜是‘文人菜’,讲究刀工精细、火候精准、口味清鲜平和。这些都没错。”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温和,“但在我看,这些东西,下苦功都能练出来。最难练的,反而不是手上的功夫。”
他转回头,看着两个年轻人:“最难的是‘心’上的功夫。是‘静’,是‘等’,是‘尊重’。”
“静下心来,才能把一块豆腐切成五千根细丝;耐心等待,才能用文火把一锅高汤吊得清醇如水;尊重食材,才能根据它们本身的特性,让味道发挥到极致,而不是用浓油赤酱去掩盖。”
“现在的很多菜,吃的是刺激,是调味料,是快捷。但淮扬菜吃的不是调料,是功夫,是时间,是食材的本味。”他轻轻呷了口茶,“有人说我固执,死守着老传统,不懂创新。我不反对创新,但有些根本的东西不能丢。就像这汤包,”
他指着厨房里那正冒着腾腾蒸汽的蒸笼,“它的魂,是那一口汤。那汤的魂,是我天不亮就开始熬的肉皮冻,是老师傅传下来的配方,是蒸的时候那掐着秒表算的分秒秒。这些东西,快不起来。”
“我总跟徒弟们说,”他笑了笑,笑容里有种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通透,“最好的调料,不是什么稀罕物,它叫‘时间’。你愿意为一道菜花多少时间,愿意为它付出多少耐心,它就会回报你多少滋味。做菜如此,做人做事,又何尝不是?”
一席话,说得陈曦和林薇陷入沉思。雨后的微风穿过小院,带着竹叶的清新和厨房里传来的食物暖香。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眼前这位老人用他的一生,固执地守护着一种需要“时间”去烹煮、去品尝、去体会的慢哲学。
“叮!”蒸炉计时器响起,打破了片刻的宁静。
“好了,”沈师傅起身,笑容恢复爽朗,“尝尝你们自己包的汤包去!虽然样子丑点,但味道差不了!”
揭开蒸笼的那一刻,巨大的蒸汽扑面而来,带着极致的鲜香。那几个歪歪扭扭、由林薇包制的汤包混在沈师傅的完美作品之中,显得稚拙却可爱。她用吸管小心地吸了一口自己包的那个汤包里的汤汁——
“哇!成功了!”她惊喜地叫出声,虽然外形不及格,但那口鲜醇浓郁的汤汁,以及内馅丰腴滑嫩的口感,与她昨日品尝到的并无二致,那是“时间”与“功夫”沉淀出的统一味道。
沈师傅看着她的表情,满意地点点头:“味道是公平的。你花了心思和时间,它就不会骗你。”
早上的学习接近尾声。临别时,沈师傅送他们到茶社门口。外面的街道已然苏醒,人流渐多,城市的喧嚣开始浮现。
“谢谢您,沈师傅!”林薇由衷地说,“今天学到的,远不止怎么做汤包。”
“是啊,”陈曦附和道,“您对时间和用心的理解,让我们很受触动。”
沈师傅摆摆手,语气恳切:“老祖宗的好东西,得有人传下去,也得有人知道怎么品。你们年轻人愿意看、愿意学、愿意把这些道理讲给更多人听,这是好事。”
告别沈师傅,走在渐渐热闹起来的街道上,两人心中都充盈着一种温暖的充实感。细雨又开始悄无声息地飘洒,他们却不急于回去。
“我突然很想走走,”林薇说,“去瘦西湖看看。雨中的西湖,应该别有韵味吧?”
“正好!”陈曦举起相机,“拍了那么多美食特写,该换换风景了。而且受了沈师傅‘慢哲学’的熏陶,我们也该像扬州人一样,慢下来,好好品味一下这座城的风景。”
他们沿着护城河缓步而行,朝着瘦西湖的方向。经过一早沉浸于厨房的炽热与烟火气,此刻湿润清凉的空气显得格外沁人心脾。雨水洗过的青石板路倒映着天光和老建筑的飞檐,路旁的梧桐新叶绿得发亮。
陈曦的镜头不再急切地追逐焦点,而是学会了停留与等待,捕捉檐角滴落的水珠、河中泛开的涟漪、树下避雨的小鸟。林薇则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不时记下几笔感触。沈师傅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让她对眼前的风物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美,同样需要时间去发现,去等待,去沉浸。
他们不知不觉放缓了脚步,像真正的扬州人那样,开始了属于他们的“慢游”。而前方,烟雨朦胧的瘦西湖,正展开一幅水墨长卷,等待着他们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