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山河旅修 > 第3章
列车缓缓驶入扬州站,窗外已是另一番天地。陈曦和林薇拖着行李走下火车,迎面而来的空气湿润而清新,带着江南特有的柔和气息。天空中飘着如丝如缕的细雨,不像北方雨点那样急切有力,而是轻柔地拂过面庞,宛如天然的保湿喷雾。
“真的是‘烟花三月’啊,”林薇深吸一口气,感受着空气中弥漫的泥土和植物的清香,“这雨细得像是雾气一样。”
陈曦已经举起相机开始拍摄:“这就是江南的春雨,跟我们那边完全不同。快看站台顶棚,雨水汇成细流的样子多美。”
出站口的景象让他们瞬间感受到了古城的韵味。与现代火车站形成巧妙对比的是,站前广场设计融入了扬州传统建筑元素,白墙黛瓦,翘角飞檐,就连公交站台都做成了仿古亭廊的样式。细雨中的一切仿佛被轻轻晕染的水墨画,朦胧而诗意。
“我们先去预定好的民宿放行李吧。”林薇查看着手机导航,“在文昌阁附近,老板说离老街很近。”
打车途中,两人目不转睛地看着窗外。扬州没有太多高楼大厦,街道两旁多是保持着传统风格的建筑,偶尔穿插着现代商业设施,但整体色调和谐统一。雨水洗过的街道映着路灯和招牌的倒影,行人撑着各色雨伞慢步行走,整个城市节奏明显慢了下来。
“感觉时间在这里都变慢了。”陈曦感慨道,镜头一直对着窗外,“你看那边,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象,跟课本里描述的一模一样。”
民宿位于一条小巷深处,是座经过改造的传统民居。白墙黑瓦,木格花窗,门口挂着红灯笼,在细雨中显得格外温馨。老板是位六十多岁的扬州本地人,热情地迎出来帮忙拿行李。
“欢迎来到扬州!这雨下了两天了,正是下扬州最好的时候哩!”老板一口柔软的扬州方言,让人听着就感到亲切,“你们房间在二楼,推开窗就能看到小花园。”
房间布置得古朴雅致,雕花木床,青砖地面,但卫浴设施完全是现代化的。最让人惊喜的是那扇花格木窗,推开后可见一方精致的小庭院,假山流水,雨打芭蕉,俨然一幅活的园林画。
“这比照片上还要美!”林薇忍不住惊叹,已经拿起手机开始拍摄vlog素材,“大家好,我们已经到达扬州入住啦!看这个房间多有味道,窗外就是私家小园林,雨声淅沥,太有江南情调了!”
陈曦则更专业地架起相机,拍摄雨滴从屋檐滴落、在青石板上溅起小小水花的特写镜头:“这画面质感绝了,根本不需要任何滤镜。”
安顿好后,虽然已是下午四点,但两人迫不及待地想出去感受扬州城。老板推荐他们先去附近的文昌阁和四望亭走走,“雨中的老扬州最有味道”。
撑着民宿提供的油纸伞,两人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中。雨水沿着伞面滑落,形成一道透明的水帘。偶尔有骑着自行车的当地人穿过,车铃叮当作响,与雨声交织成独特的旋律。
“我感觉我们像是穿越到了另一个时代。”林薇轻声说,生怕打破这份宁静,“北京的快节奏在这里完全消失了。”
陈曦点头,调整着相机的参数:“这里的色彩饱和度在雨中反而更高了,你看那堵爬满青藤的白墙,被雨水浸润后绿得更鲜活,白得更纯粹。”
走到文昌阁,一座始建于明代的三层楼阁在细雨中屹立,周围是现代街道,却丝毫不显突兀。反而是古今交融的和谐感让人感叹扬州规划的精妙。
“这里原本是扬州府学的魁星楼,用来祭祀文昌帝君,祈求文运昌盛。”林薇读着介绍牌,她的历史专业背景此刻派上用场,“扬州自古就是文化昌盛之地,郑板桥、朱自清都是扬州人。”
陈曦拍摄着文昌阁在不同角度下的样子:“我想早晚各来一次,捕捉不同光线下的景象。现在雨天有雨天的韵味,等天晴了肯定又是另一番风貌。”
继续往前走,不知不觉来到了著名的盐阜路。这条路沿着古运河延伸,两旁参天的梧桐树刚刚抽出嫩绿的新芽,在雨水的洗涤下更加鲜亮可人。运河上偶尔有游船缓缓驶过,船桨划破水面,漾起层层涟漪。
“这就是京杭大运河啊,”陈曦感慨道,“当年多少货物和文人从这里经过,现在我们沿着同样的水路行走,这种感觉好奇妙。”
林薇接着话头:“是啊,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诗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我们现在就站在他们曾经赞叹的土地上。”
雨渐渐小了,从细雨变成了若有似无的雨丝。两人决定去东关街逛逛,那是扬州最著名的历史老街。
走到东关街口,一座古老的城门映入眼帘,那是扬州明清古城墙遗址。穿过城门洞,仿佛真的穿越回了古代。街道两旁是各式传统店铺,卖扬州漆器的、剪纸的、谢馥春香粉的,还有不少茶馆和酒肆。
虽然下着雨,但街上游人依然不少。各色雨伞在古街上移动,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林薇被一家剪纸店吸引,店内老师傅正低头创作,手中的剪刀灵巧地在红纸上游走,不一会儿一幅精美的扬州风景剪纸就完成了。
“师傅,能拍您创作的过程吗?”陈曦礼貌地问道。
老师傅抬头笑了笑,扬州口音浓重:“拍吧拍吧,扬州美景多着呢,不止我这儿。”
与老师傅的交谈中,他们了解到更多扬州的文化底蕴。老师傅自豪地说:“扬州2500多年建城史,曾经是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虽然现在不如一些大城市发达,但我们保留了自己的节奏和文化。”
走出剪纸店,雨已经完全停了。夕阳从云层缝隙中透出,给古城街道镀上一层金边。湿润的青石板路反射着温暖的光泽,与逐渐亮起的红灯笼相映成趣。
“快看那边!”林薇突然指着前方。
原来他们不知不觉走到了东关街的尽头,眼前豁然开朗——古运河在夕阳下波光粼粼,对岸是现代扬州城,古今交汇的景象令人震撼。
陈曦赶紧架起设备:“这个镜头一定要拍到!太能代表今天的扬州了——古老与现代和谐共存。”
夜幕降临,两人找了一家临河的小茶馆歇脚。茶馆是传统木质结构,窗外就是运河,偶尔有画舫游船经过,船上的灯光倒映在水中,随波荡漾。
点了两杯绿杨春茶,这是扬州本地的特产。茶香袅袅中,一整天的奔波疲劳渐渐消散。
“我现在明白为什么古人那么推崇扬州了。”林薇抿了一口茶,望着窗外的夜景,“这座城市有种魔力,能让人的心静下来。”
陈曦检查着白天拍摄的素材,满意地点头:“画面质感很棒,雨中的扬州真的太上镜了。我想第一支视频就叫《烟花三月下扬州,第一站就美到不想走!》,怎么样?”
“完美!”林薇赞同道,“不过我们明天要更深入地体验扬州生活。老板推荐我们去体验扬州的早茶文化,说是‘皮包水’的饮食文化代表。”
陈曦好奇地问:“‘皮包水’?什么意思?”
“就是汤包啊!”林薇笑道,“扬州人幽默地把小笼汤包称为‘皮包水’,把晚上泡澡称为‘水包皮’,这是他们悠闲生活的两大标志。明天我们去尝正宗的蟹黄汤包和烫干丝,据说好吃到让人忘记所有烦恼。”
窗外,一盏盏红灯笼倒映在运河水中,随波光轻轻摇曳。对岸现代高楼的灯光也亮了起来,与古城的暖黄灯光交相辉映,古今和谐共处的画面美得令人窒息。
陈曦握住林薇的手:“我们有整整一年时间,去发现更多这样的地方。”
林薇回握他的手,眼中映着窗外的灯火:“是的,这才刚刚开始。明天,我们要从舌尖上真正认识这座城市。”
茶馆里,一位老先生开始弹奏古琴,悠扬的琴声在夜色中流淌。两人静静听着,谁也不愿打破这份美好。
扬州的第一天,就这样以最美的姿态烙印在他们的记忆中。而明天,将有一场淮扬美食的盛宴等待着他们...
远处隐约传来报时的钟声,古城扬州在夜色中缓缓入睡,而两个年轻人的旅程,才刚刚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