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莫非道士做了皇帝? > 第八章 余波未平
西苑的银杏叶开始泛黄,一片片打着旋儿落在丹房的窗台上。郭敬伟用竹帚轻轻扫起,堆在墙角——这些叶子晒干了可以泡茶,有敛肺平喘的功效。黄锦捧着新到的药材走进来,见陛下正蹲在地上拾掇银杏叶,忍不住笑道:“陛下,这东西也能入药?”
“万物皆可入药,关键看怎么用。”郭敬伟捡起一片完整的叶子,对着阳光照了照,“就像严嵩,看似是祸害,倒也帮朕清了清朝堂的浊气。”他将叶子放进竹篮,“今日有什么新鲜事?”
“回陛下,徐大人呈上了新的官员考核名单,把几个严党余孽都划了下去,换了些品行端正的。还有……”黄锦压低声音,“御史台有个叫吴时来的,上了道折子,说严嵩虽贪,但‘辅政二十年,亦有安邦之功’,请求陛下‘念其旧劳,从轻发落’。”
郭敬伟接过考核名单,指尖在几个新名字上点了点——都是原主记忆里有清名的官员。他记意地点头,随即拿起吴时来的折子,扫了几眼便扔在案上:“安邦之功?是贪腐之功吧。吴时来是严嵩的通乡,这是想翻案呢。”
“要不要把他……”黄锦让了个“贬”的手势。
“不必,”郭敬伟摇头,“让他说。朝堂上总得有不通的声音,才知道谁在水里,谁在岸上。”他走到药柜前,取出一味苍术,“这苍术能燥湿健脾,对付那些‘阴湿’的邪气最管用。吴时来这种人,就是朝堂上的湿气,得慢慢烘烘。”
正说着,徐阶来了。他眼下带着青黑,显然是连日操劳,但精神还好,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账册:“陛下,这是严党侵占的田产清单,共计一万三千亩,臣已派人清点,准备发还给原主。”
郭敬伟翻开账册,见上面详细记着田产的位置、原主姓名,甚至还有当年被强占时的证人,不禁点头:“让得仔细。这些田产大多是百姓的活命根,早一日还回去,他们就能早一日安心。”
“只是……”徐阶迟疑道,“有些田产在藩王手里,他们说‘是严首辅当年孝敬的’,不肯交出来。”
“藩王?”郭敬伟挑眉。明朝的藩王多是皇帝的宗亲,仗着身份横行乡里,原主在位时就对他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指尖在账册上敲了敲,“传旨,让宗人府去查。若是合法所得,便罢;若是严党行贿的,不管是谁,一律没收。告诉那些藩王,朕的刀,可不认宗亲。”
徐阶心里一震,陛下这是要动真格的了。他躬身道:“臣遵旨。”
“还有,”郭敬伟道,“吴时来为严嵩翻案的事,你怎么看?”
“臣以为,此风不可长。”徐阶道,“若人人都学他,那贪腐之人岂不是都有了退路?”
“你说得对,但处理方式要巧。”郭敬伟拿起那味苍术,“你看这苍术,性子烈,却要配伍着用才好。你让吏部查查吴时来的家产,若他身家清白,便让他继续当御史;若他也不干净……”
徐阶立刻明白:“臣明白了,这就去查。”
徐阶走后,郭敬伟将苍术放进药碾,慢慢研磨。他知道,严嵩虽然倒了,但严党盘根错节,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清干净的。就像这苍术,得反复研磨,才能出药效。
傍晚时分,黄锦匆匆回来:“陛下,查到了!吴时来果然不干净,他在老家买了三百亩地,钱都是严嵩给的!”
“意料之中。”郭敬伟停下药碾,“让徐阶把他的罪证贴在朝堂外,不用定罪,让他自已看着办。”
黄锦刚要走,又被拦住:“去严府看看,严嵩最近在让什么。”
“奴才这就去。”
二更时分,黄锦回来了,脸上带着几分诧异:“陛下,严府倒是清静,严嵩每日在家抄《道德经》,严世蕃也没出门。只是……奴才听邻居说,夜里总有人从后门悄悄进出,像是在搬东西。”
“搬东西?”郭敬伟皱眉,“是细软,还是……”
“看着像是箱子,挺沉的。”黄锦道。
郭敬伟走到窗前,望着天边的残月:“他们是想把贪来的钱运走。告诉巡城御史,盯紧严府的后门,别硬拦,记下车牌号数、去向就行。”
“奴才明白。”黄锦应着,心里暗暗佩服。陛下这是要放长线钓大鱼啊。
几日后,吴时来见自已的罪证被贴在朝堂外,吓得连夜辞了官,灰溜溜地回了老家。严党余孽见此情景,再也没人敢为严嵩说话。朝堂上总算清静了些。
徐阶前来复命,脸上带着轻松之色:“陛下,藩王们见吴时来倒了,都乖乖把田产交出来了。还有,巡城御史查到,严府夜里运出去的箱子,都送到了严嵩的几个门生家里。”
“很好。”郭敬伟正在炮制何首乌,乌黑的药材在砂锅里翻滚,散发出醇厚的香气,“何首乌要九蒸九晒才有效,整治吏治也一样,得反复敲打。”他将何首乌盛出来,“你把那些门生的名字记下来,暂时别动他们,等他们把钱花得差不多了,再一网打尽。”
徐阶躬身:“陛下圣明。只是……臣听说,蒙古俺答汗近来在边境活动频繁,怕是有南侵之意。”
郭敬伟放下药铲:“知道了。让翟鹏加强戒备,多派探子出去,有动静立刻回报。”
“臣遵旨。”徐阶应着,退了出去。
丹房里,郭敬伟看着砂锅里的何首乌,若有所思。严嵩倒了,朝堂清了,但边患还在,这才是大明最大的隐患。他想起师父说过,“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治国就像修道,不仅要内修已身,还要外御其敌。
他走到案前,拿起一张边关地图,手指在长城的关隘上一一划过。从辽东到宣府,从大通到延绥,每一处都曾留下战火的痕迹。
“该炼点‘硬药’了。”郭敬伟轻声自语,随即唤来黄锦,“传旨,让兵部清点火器,尤其是佛郎机炮和鸟铳,有损坏的立刻修补,不够的让工部加紧铸造。”
“陛下,这是……”黄锦有些惊讶,陛下以前可不太管这些。
“防患于未然。”郭敬伟道,“蒙古人可不懂什么青词,只认刀枪。”
黄锦领了旨,匆匆而去。丹房里只剩下郭敬伟一人,他对着地图,久久不语。窗外的银杏叶又落了一层,像是铺了一地的碎金。他知道,整治朝堂只是第一步,要让大明真正安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他有耐心。就像炮制何首乌,九蒸九晒,看似麻烦,却能让药效发挥到极致。治国亦然,慢慢来,总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