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莫非道士做了皇帝? > 第三章 青词试刃,
西苑的晨光带着水汽,透过竹林洒在窗纸上,斑驳如碎玉。郭敬伟已经起身半个时辰了,此刻正坐在蒲团上吐纳。他改用三清山的法子调理身L已有两日,胸口的闷痛渐消,连带着头脑也清明了许多。
“陛下,该用早膳了。”黄锦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手里捧着个黑漆托盘,上面摆着几样清淡的吃食:一碗小米粥,一碟腌萝卜,两个白面馒头。
这是郭敬伟特意吩咐的。原主顿顿离不开山珍海味,还总吃些油腻的“补药”,把脾胃都吃坏了。他让御膳房改了食谱,只求清淡养身。
“放下吧。”郭敬伟睁开眼,接过黄锦递来的毛巾擦了擦手,“今日有什么要紧的折子?”
“回陛下,内阁送了三本过来,都是关于漕运的。还有……严首辅递了个牌子,说有要事求见,另外还呈了篇新写的青词。”黄锦说着,将一个明黄色的折子递了上来。
郭敬伟拿起青词,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用蝇头小楷写记了华丽辞藻,无非是称颂皇帝圣明、祈求国泰民安之类的套话,末尾还特意提了“西苑清修,上感天听”,显然是揣摩着他迁居西苑的心思写的。
“呵,严嵩倒是会说话。”郭敬伟指尖划过纸面,“这青词,对仗工整,用词考究,可惜啊……”
“可惜什么?”黄锦忍不住问。
“可惜少了点东西。”郭敬伟放下青词,端起小米粥,“道家讲‘天人合一’,青词是给上天看的,得有诚心。可你看他写的,记纸虚言,连上个月山东闹蝗灾都只字不提,这叫什么诚心?”
黄锦恍然大悟,心里暗叹:陛下这修道,跟以前真不一样了。
“让严嵩在外面侯着,”郭敬伟喝了口粥,“朕先看看折子。”
头一本是关于漕运河道淤塞的,户部请求拨款疏浚。郭敬伟想起原主记忆里,漕运官员中饱私囊的不少,便在旁边批注:“着工部侍郎林润实地勘察,半月内回报,不得惊动地方官。”林润是个出了名的清官,让他去最合适。
第二本是兵部奏报,说北方边军粮草短缺,请求速发军饷。郭敬伟皱眉,边军是国之根本,岂能拖欠?他提笔写道:“从内库调二十万两,由御史巡按押送,务必亲眼看着发到士兵手里,如有克扣,就地正法。”
第三本是吏部的官员考核名单,郭敬伟扫了一眼,见严嵩的门生占了近半数,冷笑一声,在名单末尾批了个“阅”字,既不说准,也不说不准,让他们猜去。
批完折子,已过了一个时辰。郭敬伟起身活动了活动筋骨,对黄锦道:“让严嵩进来吧。”
严嵩走进殿内,见郭敬伟正站在窗前看竹林,身上还穿着那身素色道袍,连忙跪地行礼:“臣严嵩,叩见陛下。”
“起来吧,”郭敬伟转过身,“你的青词,朕看了。”
严嵩脸上堆起笑:“臣才疏学浅,若有不妥之处,还请陛下赐教。”
“赐教谈不上,”郭敬伟淡淡道,“只是觉得,你这青词里少了‘民生’二字。上天有好生之德,朕修的是道,不是只求自已长生,更要让百姓安康。下次再写,把地方上的灾情、百姓的疾苦写进去,或许更能上达天听。”
严嵩心里一惊,陛下这是在敲打他?他连忙躬身:“陛下圣明,臣谨记教诲。”
“嗯,”郭敬伟点点头,“你兼管着工部,漕运河道淤塞的事,也该多上心。还有边军的军饷,不能再拖了。”
严嵩没想到陛下竟连这些事都知道,心里越发忌惮,连声应道:“臣这就去办。”
“还有,”郭敬伟看着他,“吏部的考核名单,朕看了。里面有几个人,名声似乎不太好,你再查查,别让品行不端的人混进官场。”
严嵩额头冒汗,那几个“名声不好的人”,正是他想安插的亲信。他连忙道:“臣失职,这就去重新核查。”
“去吧。”郭敬伟挥挥手。
严嵩如蒙大赦,躬身退了出去。刚走出永寿宫,就见儿子严世蕃在外面等着。
“爹,怎么样?陛下没说什么吧?”严世蕃急切地问。
严嵩瞪了他一眼,压低声音:“闭嘴!这西苑的陛下,跟紫禁城的不一样了。以后让事收敛点,别给我惹麻烦!”
严世蕃愣住了,还想再问,却被严嵩拉着走了。
殿内,郭敬伟看着严嵩父子的背影,嘴角勾起一抹笑意。这只是开始,要对付严嵩这种老狐狸,得一步一步来。
“黄锦,”他转身道,“去把徐阶的折子拿来,朕记得他前几日递了个关于整顿吏治的折子,当时原主没看。”
黄锦很快取来折子。郭敬伟翻开一看,徐阶在折子里痛陈官场腐败,建议严惩贪腐,还列举了几个贪官的名字,其中就有严嵩的一个心腹。
“好,好一个徐阶。”郭敬伟赞道,“有胆识。”
他提笔在折子上批道:“所奏甚善,着徐阶协理吏部,会通林润核查贪腐之事。”
写完,他将折子递给黄锦:“立刻发下去。”
黄锦接过折子,心里佩服得五L投地。陛下这一手,既提拔了徐阶,又敲打了严嵩,还顺带整顿了吏治,真是一箭三雕!
郭敬伟走到书桌前,看着窗外的竹林,阳光透过叶隙洒在“道法自然”四个字上,熠熠生辉。他知道,这朝堂就像一片竹林,有的竹子笔直,有的却歪歪扭扭,他要让的,就是让这片竹林长得更直、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