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柴门旧影 > 第4章 琴挑旧忆,符揭新疑
翌日,天微微亮,草庐里已飘起《广陵散》的调子。
温楚渝坐在那张斑驳的七弦琴前,指尖在琴弦上磕磕绊绊地移动。宋书航站在她身后,看着她因紧张而微微蜷起的指尖,忽然想起晚晴初学时的模样
——
那时她总爱偷偷在琴凳上垫个锦垫,弹错了就吐吐舌头,鬓边的流苏随着动作轻轻晃动。
“这里该急转。”
他伸手握住她的手腕,掌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衣袖传过来。温楚渝的指尖猛地一颤,琴弦发出一声刺耳的错音,像极了那年襄阳城头的警笛。
宋书航倏地收回手,后退半步。阳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他手背上投下一道浅浅的疤
——
那是当年从火场里拖出楚渝父亲的尸身时,被掉落的横梁烫伤的。
“先生?”
温楚渝转头看他,眼里带着疑惑。琴案上摊着的乐谱边角微微卷起,有几处用朱砂标注的痕迹,是晚晴的笔迹。
“没什么。”
宋书航别过脸,目光落在墙角那只旧木箱上。那里面装着温家的遗物,是他当年从洛阳废墟里一点点刨出来的。
午后温楚渝整理琴谱时,指尖忽然触到个硬物。乐谱夹层里藏着枚青铜兵符,半边已经锈蚀,上面刻着的
“温”
字却依旧清晰。她想起姑姑日记里写的
“兄执兵符,守襄阳三月”,心跳骤然加快。
木门轴发出令人牙酸的吱呀声,宋书航的身影从阴影中浮现,玄色长衫下摆沾着几片枯黄的银杏叶。他骨节分明的手指捏着个檀木匣子,月光透过窗棂斜斜切在匣子的铜锁上,泛出冷幽幽的光。“这是你父亲的。”
他声音低沉,像是裹着多年前那场大雪,尾音消散在记室尘埃里,惊起了案头沉睡的宣纸。
温楚渝摩挲着兵符上的纹路,忽然发现锈蚀处露出一点暗红。那不是铜锈的颜色,倒像干涸的血。
“襄阳城破前,他派亲兵送过信。”
宋书航的声音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说粮仓里有三万石粮食,够全城百姓撑到援军来。”
他顿了顿,喉结滚动,“可他不是死于敌军纵火。”
温楚渝猛地抬头,眼里记是震惊,握着兵符的手紧了紧。
“那天我在城外十里坡,看得真切,”
宋书航的目光沉了下去,带着彻骨的寒意,“粮仓的火起得太蹊跷,不像是敌军强攻所致,倒像是从内部引燃的。而且,援军本应在三日前就到,却迟了整整五日。”
他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山峦,声音里带着压抑多年的沉痛:“这些年我没闲着,一直在暗中查。查到当年负责押送粮草的将领,在襄阳城破后不久就辞官归隐,行踪诡秘。还有那份本该准时送达的援军调令,竟在传递途中‘意外’损毁。”
温楚渝只觉得浑身发冷,姑姑日记里
“火光染红了半个夜空”
的字句在脑海里翻腾,此刻竟染上了阴谋的色彩。
“所以父亲他……”
“他极有可能是被自已人算计了。”
宋书航转过身,目光锐利如剑,“有人不想让那三万石粮食护住襄阳百姓,更不想让他活着回来。”
暮色漫进窗棂,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温楚渝看着兵符上的暗红痕迹,仿佛看到了父亲临终前的不甘。
那晚的月光格外亮,温楚渝把兵符小心地放回乐谱夹层。她听见隔壁传来琴声,是宋书航在弹《秋江渡》,调子比往日沉郁中多了几分锐利,像藏着未出鞘的剑。
她翻开日记,新的一页写道:“原来他们的光,是被阴影吞噬的。”
她忽然攥紧了衣角,指节泛白如霜,喉间滚动着压抑的呜咽:"我不会让你枉死的。"
目光扫过墙角蒙尘的檀木琴,那些断裂的琴弦仿佛还在震颤,她猛地将掌心按在冰凉的琴身上,指甲深深掐进木纹,"哪怕要撕开这层层迷雾,哪怕要触怒整个沈家......"
尾音被夜风卷走时,她已经转身抓起褪色的符咒,那斑驳的朱砂在月光下渗出诡异的红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