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多时,村口传来汽车引擎声。一辆一三零(轻卡)*开了进来,停在大队部门口。
车门打开,下来两个穿着深蓝色工作服,戴着统一棉帽子的男人。
为首的一人四十多岁,面容方正,嘴角微向上,天生带着三分笑意,但那气度一看就是矿上的干部。
另一个年轻些的是办事员。
李有田立刻脸上堆满笑容迎了上去:“刘科长来了,欢迎欢迎!一路辛苦,快请屋里坐,炉子烧得旺着呢。”
刘科长和他握了握手,目光扫过院子里的人群,最后落在打扮得格外显眼的李翠芳身上,眉头几不可察地皱了一下,嘴角还是翘着:“李大队长,不用太麻烦。我们就是来正式通知被录取同志报到的事。”
李有田脸上的笑容更真诚了几分:“不急在这一时,屋里说,点到谁的名谁进屋就行。”
今天虽然雪停了,也还是零下二十来度,刘科长点头跟着进了大队部。
文件交给赵会计,办事员帮忙一起发通知。
屋里人名一个个点下去,逐一发了用工通知,又把分去哪个部门也告知下去。
从屋里接了通知的人并没有散,找分到一个部门的人聊起天来,院子里沸沸扬扬。
李有田眼看着名单上周芳的名字被做了标记,办事员跳过没有喊,心里美开了花。
直到所有用工人员都喊完,刘科长才问:“周芳同志到没?”
这人明明和他同车过来的,可人怎么还没过来?
昨天周芳要走时,胡矿长看着外面恶劣的天气,留她在女职工宿舍借宿了一夜,今天跟刘科长的车一起过来,但是到村口提前下了车,说是先回趟知青点。
“哦,刘科长,情况是这样的。周芳同志呢,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几个弟弟都饿得不行,她主动提出把名额让给李翠芳同志。你看,这是她的放弃声明!”李有田一边说,一边赶紧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精心伪造的证明信,翻到背面,指着那行字和鲜红的指印,“喏,白纸黑字,还有她的指印。她自愿放弃。”
李翠芳立刻上前一步,挺起胸膛,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刘科长您好,我就是李翠芳。感谢组织给我这个机会,我一定好好干!”
她刚才可是看到科长看着自己笑了,肯定对自己印象很好。
刘科长没根本没听看李翠芳,而是盯着李有田,“李队长,矿上招工是严肃的事情,录取通知是发给周芳同志的。转让?这不符合规定。就算她不去矿里也要让周芳同志本人出来说明情况。”
大队部的门还开着,这说话的声音并不小,院子里瞬间安静下来,拿到通知正在聊天的知青目光都聚焦过来。
被无视,李翠芳脸上的笑容有些挂不住。
李有田心里咯噔一下,强笑道:“她……她这不是觉得对不住组织培养,不好意思见人,躲起来了嘛!刘科长,这声明在这儿,又有公社王干事那边的话,您看……”
他相信刘科长总要给公社王干事面子。
“什么王干事?”刘科长打断他,声音冷了几分,“矿上招工,是矿务局直接批的,跟公社只是协调关系。最终录用谁,矿里说了算。周芳同志就算放弃也轮不上公社给安排人。”
李有田额头有点冒汗:“这……这……周芳确实写了声明按了指印啊!刘科长您看这……”
刘科长这才接过那张证明信,仔细看了看背面的声明和指印,又看了看被燎黑的痕迹,嘴角牵了一下。
他转向旁边的年轻办事员:“小张,把矿上补发给周芳同志的录用证明信拿出来。”
“是,科长!”小张立刻从公文包里拿出一张崭新的、印着红旗铁矿抬头的证明信,纸张挺括,公章印记清晰无比。
刘科长将这张崭新的证明信放在桌上,声音洪亮:“看清楚,这是昨天下午,周芳同志到矿上,向胡矿长说明情况后,由胡矿长亲自签字、矿部加盖公章的正式录用证明。上面清清楚楚写着:录用周芳同志!”
那张崭新的证明信鲜红的公章刺得李有田眼睛疼。
再低头看看自己手中那张又脏又破声明……
“什么?!”李翠芳脸上的血色瞬间褪尽,失声尖叫,“不可能!她昨天明明……”她话没说完,被李有田狠狠瞪了一眼。
院子里一片哗然,议论纷纷。
李有田的脸一阵红一阵白,拿着那张伪造声明的手抖得厉害。
“至于这张所谓的‘放弃声明’……”刘科长从李有田颤抖的手里拿过那张伪造的证明信,当着所有人的面,指着背面的指印,声音陡然变得严厉,“李队长,李翠芳同志!是企图冒名顶替国家招工名额?这可是严重的违法行为!”
他猛地将那张伪造的声明拍在木桌上,发出“啪”的一声巨响,震得所有人一哆嗦。
“不!不是伪造的,那就是周芳按的。”李翠芳这下彻底慌了神,口不择言地尖叫起来,“是她自己同意的,她……她……”
“你想说是我自己同意的?”一个冰冷的女声从人群外围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周芳不知何时已经站在了那里。
周芳一步步推着自行车走进院子,寒风卷起她旧棉袄的下摆,更衬得她身形单薄,“李大队长,”声音不高,却能清晰地传到院子里每个人的耳朵里,“我来还你家自行车。”
声音陡然拔高,质问:“李翠芳!你昨天在知青点,硬抢那张用工证明时,口口声声说公社已经定了是你,逼我签字放弃,我当时明确拒绝了。现在,当着矿上领导和全村人的面,你敢不敢把你做的事一五一十地说清楚?!”
周芳的质问,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李翠芳和李有田的脸上。
院子里死寂了一瞬。
村民们看向李家父女的眼神,刹那起了暗涌。
震惊、怀疑、难以置信……
窃窃私语声如同被点燃的干草,“嗡”地一声炸开,比刚才更响!
可李有田积威已久,多年大队长的身份,让许多村民下意识地更愿意相信他,而不是一个“犯了错误”被下放来的知青。
(村民之间盛传,下乡的知青是因为在城里犯了错误,下乡就是对他们的惩罚。)
“真……真的假的?大队长……不能够吧?”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汉迟疑地开口,惯性信任着大队长,“是不是周知青……得了好处又反悔啊?”
*-*-*
*当时没有现在那么多小轿车,矿里一般领导出门一般也是骑自行车,出门必须要用车能调用货车。只有矿长去上级部门时才会调用小车——也就是轿车。
一三零是那个时代对一种轻型货车的统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百度“130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