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穿越小说 > 大明:抬棺死谏,我才是皇太孙! > 第3章  朱允炆彻底害怕了
朱元璋闻言,不由自主的愣了愣。
啥玩意?
你也有看法?
你能有什么看法?
从小到大就没听说过你喜欢读书,你还能有看法?
朱元璋忍不住被逗笑了,他随即道:“好,那就说说你的看法。”
户部尚书郁新,也仿佛听到了新鲜事情,怎么这个不学无术,从小懦弱,没有什么存在的三皇孙,也能谈谈国策了?
这里,唯独朱允炆的表情正常,他始终面带微笑,心中却充满着不屑,他已经看到了,一个小丑即将诞生了。
他倒要看看,自己这个皇弟,能有什么看法。
正好。
让朱允熥也发表发表自己对于此制度的理解,这样才能和他形成对比,也能让皇爷爷知道,到底谁有能力,到底谁更有资格被立为皇太孙!
朱允熥不知道这些人心中的想法,就算知道也不会在意,对于洪武二十五年的公侯岁禄制度,他确实有着一定的见解。
“户部诸官员商讨的结果,和皇兄所商讨的大致相同,但任何事情决不能仅看其带来的好处。”
“所谓的新型公侯岁俸制度,有着很大的坏处。”
“不说其他,就说大量削减俸禄,会导致勋贵离心,同时也会影响边疆的军心,使得军心动摇。”
“若边镇将领因禄米不足,从而私占屯田的现象呢?”
朱允熥可并非胡编乱造。
历史上,自从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下令实行新的公侯岁俸制度,将领们私占屯田的情况屡见不鲜。
根据《明史·食货志》记载:“辽东诸卫,将校占田逾制,士卒冻馁。”
他随即继续道:“皇爷爷若非要这么做的话,恐怕会有很多勋贵进行非法敛财的手段,甚至勋贵们通过受贿、强占民田弥补收入缺口。”
这也是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江夏侯周德兴就广置庄园,岁入私租万石,
“还有官僚腐败,孙儿认为六部官员很有可能借审核岁禄之机索贿。”
《大诰》中就记载过,洪武二十五年工部侍郎李泰“受贿篡改禄册”,后来遭剥皮实草之刑。
朱允熥越说,朱元璋脸色越阴沉,他并非是因为生气,而是因为这种种的可能确实会发生的,而他竟然没有察觉到。
不过,让朱元璋意外的是,不学无术的允熥,能看出来这些?
他可是都未曾看出来啊。
“皇爷爷,其实这些也并非是大事,真正严重的是,此举会削弱边疆防御能力,导致军备废弛。”
“若北平、大同等地卫所岁禄不足,很有可能会军械更新停滞,没有先进强大的军械,如何应对外族入侵?还有人才断层的问题,年轻将领因待遇低微弃武从文,我大明朝岂不是要慢慢的成为了历史上的第二个南宋?”
“本来勋贵们所获得的俸禄已经定下了,并且这俸禄持续了整整十五年,这代表着这十五年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年领取这么多俸禄了,因此他们的日常花销和使用,也是按照这些俸禄来计算的,可皇爷爷若是突然削减俸禄的话,那么勋贵们势必会‘转嫁负担’!”
转嫁负担!
这四个字,让朱元璋脸色顿了顿。
“勋贵们为弥补禄米损失,从而加重对封地佃户的剥削,这样的话,很有可能会造成大量流民的出现,这些流民很多都是因勋贵盘剥所致。”
在朱允熥看来,这新的公侯岁俸制度,完完全全就是扯淡,是失败的制度。
朱元璋试图用岁禄制度既保证勋贵基本忠诚,又防止其坐大,却忽视了人性逐利本质,反而迫使勋贵寻求体制外资源。
更是缺乏弹性调整机制,因岁禄标准僵化,未随通货膨胀调整。洪武年间米价上涨三倍,实际购买力下降足足五成!
这么说吧。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确定公侯岁禄,本质是通过经济手段重构权力格局的政治行为。
短期看来,确实是削弱了勋贵集团的经济基础,为朱允炆继位扫清障碍。
但长期来看,这一政策因却完全忽视了人性的需求,更是缺乏弹性调整、也没有配套监察部门,若是真的这么做了,恐怕会加剧统治集团内耗、催生系统性腐败!
“咱,还真的没有想过这么多隐患...”
朱元璋手指敲打着面前的桌案,陷入深思,没想到这新的‘岁禄制度’,竟有如此多的不足和隐患?
他怎么就没有看出来呢?
若是真的按照这么下去的话,那就是逼迫勋贵们贪污腐败啊。
“郁新,你们户部商讨出来这方案,没有察觉到如此多的隐患吗?”
朱元璋看向郁新询问道,户尚书郁新闻言立刻冷汗直冒,他们确实没有察觉到这么多的隐患啊。
朱允熥殿下所说的,尽皆是事实!
实际上,这件事情他们反复商讨一个多月,就是在察觉哪里有纰漏,亦或者是隐患,直到最终觉得此制度完美,他这位户部尚书这才拿来交给陛下的。
可谁能想到。
三皇孙朱允熥殿下,一眼就看出来了其中的诸多弊端和隐患了呢?
这个时候,轮到朱允炆说不出来话了,他面色依旧装作很平静,那瞳孔中却隐隐露出骇然之色,他这个三弟不是从小就不喜欢读书么?
怎么可能,懂这么多?
现在这么一对比,岂不是他不如朱允熥了?
现在该怎么办?
思索间,朱允炆忽然想到了一个办法。
既然你朱允熥认为此制度有隐患和纰漏的话,那你就是认为这新的公侯岁禄制度不能拿出来用咯?
而现在公侯的岁禄问题确实很严重,总不能不解决和处理吧?
你认为新的制度有问题,那你拿出来一个没有问题的啊。
若是拿不出来的话,那不就是,只能使用这条制度?
既然这样,就算此制度有再多的弊端,又能如何?该使用不还是要使用?
思索间,朱允炆便言道:“没想到皇弟如此博学。”
“既然皇弟认为此制度存在隐患,不认同为兄和户部所制定的方案,那么想来皇弟应该是有更优解的方法了。”
“不妨说来听听,也算是为皇爷爷解忧了。”
朱允炆说完后,朱允熥不禁抬头看了一眼自己这个二哥。
看起来,朱允炆还是有脑子的。
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这番话可谓说的是滴水不漏,很有水平。
首先,夸赞他博学。
这样的话,再加上他否定这方案,同时他又‘博学’,那么不拿出来一套合适的新制度,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有种骑虎难下的感觉。
更重要的是,朱允炆还加了一句‘替皇爷爷解忧’,这话言外之意就是,你为了替皇爷爷解忧,怎么也得想出来个办法。
不然的话,你就是在难为皇爷爷,毕竟这新的岁禄制度已经确定好了,你却出来挑三拣四的,而现在岁禄之事又不得不解决,你让皇爷爷怎么办?
你给皇爷爷找的麻烦,你不解决?
还有一点,让朱允熥感觉到了朱允炆的厉害,朱允炆话语中有一句是‘为兄和户部制定的方案’,这一句话就把朱允炆和户部捆绑在一起了。
有点东西。
虽然后世人总认为,朱允炆愚蠢,但真正融入到这个时代,会发现能在历史上留下姓名的,没有几个真正的蠢货。
一个个肚子里面能装下八百个心眼子!
“我,自然有着更合适的制度方案。”
朱允熥缓声道。
嗯?
这下子轮到朱允炆不会了,甚至朱允炆都感到担忧起来,该不会这个家伙真的有更好的方案了吧。
真若是这样的话,
这次比拼,他还真的不如朱允熥了!
不,不可能。
朱允熥的老师是陈南宾,目前担任翰林院学士,根本不涉及到户部的任何事情,陈南宾也不可能提前制定好了,更完美的‘公侯岁禄’制度交给朱允熥,让朱允熥今日拿来使用啊。
至于朱允熥自己临阵思索出来?
那就纯属于天方夜谭了。
朱允炆忽然心中放心了许多,看来朱允熥就是说大话罢了,他能拿出来更好的制度方案?临时所想的,比工部的大小官员反复商议了一个月的方案制度还完美?
笑话!
“你真的有方案?”
朱元璋此时格外惊讶,看了看朱允熥询问道。
朱允熥点了点头,表示确定。
这让朱元璋彻底被震住了,能看出来方才那条新制度的种种弊端,已经让他有些意想不到了,若是朱允熥真的能拿出来更完美的制度,那就真的不一样了。
这代表着,朱允熥的能力,很可能不弱于朱允炆。
甚至,更强!
倘若朱允熥的能力真的不错的话,那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的事情,确实需要重新思考!
“说,咱好好听听。”
朱元璋道。
不过,他心中倒是也有些不相信。
户部的官员商量了那么多,才商量出来这套方案。
朱允熥随随便便就能想出来更好的?
神童,也未必能做到这一步吧?
估计这臭小子就是在说大话呢。
郁新此时低着头躬着身,不过耳朵却竖了起来,认真的听着,他也想听听三皇孙殿下,到底有没有更好的方案,不会真的能拿出来比他们户部商讨的,更加合适的方案制度吧?
朱允熥也不理会众人心中的想法,他组织了一下新的方案具体脉络后,随即言道:
“孙儿认为,新的公侯贵勋岁禄制度,应该使得‘人口与大明朝朝廷财政挂钩’的方法,来进行发放。”
“公侯禄米总额占比,不可超过全国田赋的一成。”
“这样的话,就可以解决防止禄米挤占军费、赈灾等核心开支的问题,同时也能保障朝廷财政有着充足的空间,应对战争或灾荒。”
比例这个概念,早就诞生了,朱允熥也不怕朱元璋听不懂。
闻言,朱元璋陷入沉思,然后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也就是,比如今年朝廷总共收上来田赋一千万两白银,那么就给公侯岁禄总共只发一百万两白银。”
“明年朝廷总共收上来田赋两千万两白银,那么就会公侯岁俸只下发两百万两白银?”
朱允熥颔首。
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就能保证日后哪怕大明王朝财政无法运转过来,亦或者压力太大出现赤字,依旧能保证公侯的岁俸得到发放。
总之就是。
朝廷有钱的话,你们公侯发的钱就多。
朝廷没钱的话,你们就少发点。
这就彻底的完成了朝廷、皇权、公侯贵臣的财富一体化,使得朝廷越好、功勋们获得的岁禄也就越多,也就不会有人搞事情了。
“这样的话,原本存在的‘财政不可持续、勋贵宗室膨胀失控’的隐患,就彻底消失了。”
朱元璋忍不住露出赞叹,他怎么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按照朝廷收入的比例方式,进行岁俸发放。
这个方法,简直过于完美了。
正当朱元璋准备夸赞朱允熥的时候,就见朱允熥继续说了起来:
“然后就是分级递减制度,孙儿的想法是,国公岁禄每新增一代子嗣递减一成,非嫡长子三代后降为平民。”
“这样的话,就可以完全遏制宗室人口指数增长,同时也能强制宗室阶层自然减员,降低财政负担。”
朱元璋不禁颔首,这个主意也不错。
要知道他皇室成员,每一代之后爵位都会下降的。
更何况是这些公侯了。
况且按照这种方法的话,也并非那么狠,毕竟嫡长子也不会被降级为平民。
而旁系出了三代后,就算降为平民,依靠着这公侯家族的财富,也能够养活了。
从这里,朱元璋就发现了一个好处。
三代之后很多公侯的后裔,非嫡系的大多数都降为平民,这个数字可是很恐怖的,但非嫡系成为平民,嫡系不可能不管吧?适当的接济接济,给予各种帮助也是正常的,这不相当于进一步的减少公侯嫡系子嗣所拥有的财富了吗?
户部护士郁新此时也思索着朱允熥的话,越想越感觉有道理,没想到三皇孙这政治能力也不同凡响啊,小小年纪就能看出来这么多东西,更是能举一反三,提出更好的制度方案?
了不得!
见微知著、洞若观火!
天生的政治坯子啊!
甚至他觉得,可能比二皇孙朱允炆都强了不少。
毕竟,朱允炆能回答出来第一种制度,还是因为有官员私底下教告诉朱允炆的,而朱允熥这分明是临时想出来的啊,这简直没法比!
这个时候。
朱允炆在旁,心情越发沉重。
哪怕他的演技很好,喜怒不形于色。
脸色也渐渐浮现出烦躁之意。
怎么回事?
他这个弟弟不是不喜欢读书么,怎么懂这么多?
“皇爷爷,其实我所想的制度,并不只有这些。”
朱允熥的话堪称语出惊人,不止是朱元璋,连郁新都愣住了。
还有?
只见朱允熥缓声道:
“孙儿建议,对公侯以及其子嗣,进行功劳贡献考核与功绩绑定。”
“二哥所想的制度和户部商讨的制度中,存在着一个隐患,也就是激励缺失,无功受禄。”
“所以孙儿忽然想到,朝廷可以设置‘基础俸禄,占据总俸禄的五成,在设置功绩贡献俸禄,也占据总俸禄的五成。”
“我打个比方,若是镇守边疆的公侯将领,面对异族来攻并且顺利击溃的话,就可以在当年增加一成的‘功绩俸禄’,再比如有更公侯勋贵赈济灾民、治理水患有功,那么也可以在当年增加一成的‘贡献俸禄’,这样我大明朝就不会白白养着大量的功臣。”
“总不能因为他们开国之初立下了功,就一直养着他们,甚至连他们的子嗣后裔全部养着吧?”
“若皇爷爷愿意这么做的话,那么旧制勋贵就不会出现‘躺平’现象,也不会‘不事生产’,同时他们也能为我大明朝做出诸多贡献。”
这是朱允熥的想法。
纵观明朝,开国初期那么多名臣功勋,可为何他们的子嗣大多数都是无名之辈?
这当中除了有朱元璋大开杀戒之外,也有着‘躺平’、‘不思进取’的原因。
朱元璋确实杀了不少功臣,可并非是每一位功臣都抄家灭族的,功臣的大量子嗣存活了下来,他们为什么不能像父辈或者祖上那般建功立业?大明朝未来又不是没有仗打了。
就是因为他们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已经完全足够了,对于他们而言想要女人就有女人,想吃就吃,想喝就喝,为何还要努力?
这就不得不增加一条‘功绩贡献岁禄’了,再将其与前面提到的‘三代之后非嫡系降级为平民’结合起来,就会让这群功臣子弟依旧会不断的为大明朝贡献。
大家团结起来。
让大明朝变得更好些。
而不是仅仅皇室在努力、奋斗。
“好,好,好!”
朱元璋眼神明亮,一口气连续说了三个好字,足以证明他对于朱允熥这新的方案制度的认同,他看了看郁新言道:
“你觉得,咱用你们户部商讨出来的制度合适,还是用咱这乖孙想出来的制度合适?”
这才几句话的功夫,‘逆孙’就换成‘乖孙’了,老朱也是个双标的人。
郁新自然知道该回答什么,立刻躬身道:
“自然是三皇孙殿下的制度更加合适了。”
不说顺着陛下的想法来。
根据他的看法,三皇孙朱允熥殿下所创造出的制度和方案,也确确实实更稳妥合适一些。
“好,那就这么定了。”
“你今日回去把刚才允熥所说的制度方案整理一下,明日朝会上奏,让文武百官共同商议,届时没有问题的话,就这么定了。”
朱元璋挥了挥手道。
郁新见状,缓缓退下。
“允熥,明日你也随咱上朝吧。”
这话,让朱允炆心中猛的一咯噔!
上朝!
要知道。
三个月前。
他就跟随皇爷爷一同上朝了。
而朱允熥是没有资格上朝的,皇爷爷也没有提到过他。
上朝意味着什么,他太清楚不过了。
父亲当年身为太子,就每日跟随皇爷爷一同上朝,而父亲死了后,皇爷爷决定上朝带着他,这已经很明显决定准备立他为皇太孙了。
更是在准备培养他,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可现在,朱允熥也能上朝了!
这岂不是说,皇爷爷心中册立自己为皇太孙的想法,此时已经产生了动摇?
这该死的朱允熥!!
朱允炆面容平静,心中却冷了许多,更是恨上了朱允熥!
老老实实的当你的亲王不行么,非要来和他争夺皇太孙的位置!
更让朱允熥感到后背发凉的是朱允熥表现出的惊人政治能力,这些国策绝对是他一时间无法创造出来的!
到底是谁,在帮助朱允熥?
“咱有些累了,你们退下吧。”
朱元璋再次挥手,随即朱允炆、朱允熥依次躬身行礼,退出了乾清宫。
“唉...”
朱元璋忽然叹息了一声。
本来他已经决定,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了。
这是板子上钉钉子的事情。
可他没想到,朱允熥争夺皇太孙的决心如此坚决,更让他感到纠结的是,朱允熥的能力也不错啊。
单单朱允熥今日表现出的政治能力和智慧,就已经强于朱允炆数倍了。
但朱允炆也很不错啊,谦逊孝顺、聪慧和善,在他心目中是合格的守成之君。
大明朝第二代君王,就应该是一位守成之君、仁善之君来担任,比如那汉朝的汉文帝。
朱允熥的性格,过于狠厉果决了,都敢抬棺死谏了,说不定是一位偏向于‘武’的君王,大明朝现在还未步入盛世,经不起一位穷兵黩武的君王啊。
“咱,该选择谁?”
朱元璋心中默默自语,他缓缓回头,仿佛看到了一位温婉的妇人,正在对着他露出慈祥温柔的笑。
他双眼红了几分。
“妹子,若是你还在的话,肯定能给咱出一个好主意吧?”
隐约间,他又看到了一位和自己面容有着几分相似的中年男子。
“标儿,你怎么走的这么快吧,把这种为难的事情,交到咱这个老头子的身上了!”
朱元璋擦了擦通红的眼,语气呜咽。
......
朱允熥、朱允炆兄弟俩,自乾清宫出来,就一个前一个后。
他们居住的地方都位于东宫,这回去的时候自然是要通行的。
可却显得有隔阂。
朱允炆的脚步明显很急躁,步伐匆匆的向着东宫的方向赶,朱允熥就表现的悠闲多了,背负着双手,哼着小曲。
“看来是装不下去了。”
正常情况下,以朱允炆的外在表现,这个时候肯定要装出‘兄友弟恭’的一幕,和自己一起结伴回到东宫的,可现在完全撇下他不管了。
朱允炆着急了。
见自己表现出不弱的能力,朱允炆有些慌了。
急着回东宫,请教他的那些老师,该怎么对付自己呢吧?
“我也该回去,好好思索接下来的布局了...”
朱允熥心中自语,向着东宫的方向缓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