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斯文一脉 > 唱响时代的二砂组歌

唱响时代的二砂组歌
孙新峰


徐刚领/文


徐宗福/图
当传统年味儿与现代国潮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龙年新春,这个问号,在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的龙年国潮游园会上得到了完美解答。
这个新春,一场集潮玩、文创、美食、灯会、演艺于一体的文化盛宴在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开启大幕,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体验。
从工业锈带到都市秀场,从荒凉寂寥到人流如织……灿烂春日,漫步该园区,你会深刻感受到,一处处珍贵的工业遗存正穿越时空隧道,讲述着郑州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光辉历程镌刻时代记忆
在老郑州人记忆里,西郊是郑州工业文明的摇篮,这里不仅分布着郑州多家棉纺厂,还有第二砂轮厂、郑煤机、郑州电缆厂、郑州印染厂等多个大型工业企业。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这些企业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高高挺起郑州工业的脊梁,向世界放射出郑州制造的夺目光芒。
历史的长河,会在不经意间湮没很多曾经光辉灿烂的记忆,蓦然回首,你却依旧能从那些保留下来的空旷厂房、机器设备,甚至静谧的厂区大道、葱茏依旧的树木中,重温那个火红时代的波澜壮阔,品味那段辉煌岁月留下的厚重文化积淀。
岁月如歌,气势如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国家将多个大型工业项目落户郑州,郑州工业奏响提速发展的激昂乐章。20世纪50年代,国家决定把纺织业建设重点放在内地原料产区,郑州成为全国重点发展的6大纺织工业基地之一。短短五六年间,郑州相继建成多个棉纺织厂,以及郑州印染厂、郑州纺织配件厂、河南纺织机械厂等配套企业,构成郑州纺织城的基本框架。
与此同时,郑州电缆厂、二砂、郑煤机、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等一批大型重工业企业、科研机构拔地而起,编织出一条集机械设备制造、磨料磨具生产和研发等于一体的产业链。1955年,中央批准在郑州建一座热电厂,有河南电力工业摇篮之称的郑州热电厂从此启航。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单位在棉纺、砂轮、煤机、电缆、电力等领域代表着国内先进水平,为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作为郑州工业的龙头企业,二砂,正是这首工业大合唱中的最动人音符。
《二砂厂志》显示,
二砂是原中国第二砂轮厂的简称,始建于1956年。二砂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的大型综合性磨料磨具骨干企业,是国家当时在郑州投资最多、厂区面积最大的砂轮厂,在全国也是规模最大的砂轮厂。
据《二砂厂志》载,作为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第二砂轮厂筹备处于1953年在武汉成立,同年9月迁至郑州。1954年11月,民主德国国营卡尔·马克思城工业设计院专家来到郑州,在原机械工业部设计总局第三设计分局配合下开始设计建造该厂。1956年8月1日,主厂房破土动工。1964年,建成投入生产。
二砂的横空出世,使我国磨料磨具行业生产、研发能力大大增强。1968年,二砂试制成功厚度为0.15毫米的超薄橡胶砂轮,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1978年,二砂试制成功直径达1600毫米的国内直径最大陶瓷砂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1985年年底,该企业研发推出磨具新产品200多种,远销68个国家和地区。
据郑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很长一段时间,二砂一直占据郑州工业龙头地位。作为中国最大的磨料磨具企业,二砂号称工业的牙齿,曾为地方和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1993年,该企业将其生产性资产主体部分改组为白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12月8日,该企业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河南省及国内同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及多种因素影响,企业发展步入困境,经过了改组、上市、重组、更名等曲折历程。
文化遗存见证流金岁月
当一个火红的时代渐行渐远,那些曾经的繁华与喧嚣仿佛瞬间静寂下来,留给我们的是沉默的厂房和凝固的音符。
据《二砂厂志》载,二砂厂房、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均按照民主德国标准设计。建成后的二砂厂区东西长1356米,南北宽734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生产区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工厂由6个生产车间、2个辅助车间和2个动力车间组成,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各栋厂房之间有架空廊道相连,整个厂区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整体。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昔日辉煌虽然走远,但是那高高的烟囱,静立的包豪斯风格厂房,千余棵法桐、柏树、杨树、广玉兰,无不诉说着半个多世纪以来郑州工业曾经的辉煌,见证着郑州丰富多彩的工业历史。
漫步二砂旧厂区,你会看到,最为独特的就是那一排排长长的包豪斯风格工业建筑群,其具有的高度稀缺性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令人震撼。占地7.4万余平方米的陶瓷砂轮制造车间为单层厂房,采用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弧形锯齿式屋顶,是二砂面积最大、最具特色的厂房,也是当时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厂房。该厂区还留存有橡胶砂轮制造车间、耐火物原料及结合剂加工车间等多个艺术价值较高的工业建筑,蕴含着改造为特色文化创意园区的潜质。
二砂留下的丰富工业文化遗产,一次次被世人瞩目。据统计,二砂旧址现有20栋保留完好的工业建筑,其中7栋在2015年入围河南省近现代优秀史迹,13栋建筑于2018年被市政府列入郑州市首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录。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郑州市共有中国第二砂轮厂旧址等9处上榜。
据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二砂旧址内保留完好的工业建筑遗存,作为一五期间兴建的重点工业项目之一,是新中国工业历史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二砂旧址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郑州市无工业遗产类别国保单位的空白,成为郑州近现代工业崛起的最好佐证。
讲好郑州工业故事
工业遗产不仅是文化遗产,也是记忆遗产、档案遗产,具有鲜明的符号特征。闻名国内外的北京798艺术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的一家大型国有工厂,现在已成为北京艺术家聚集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认为,郑州在深入挖掘工业与文明的关系,讲好郑州工业故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和优势。对工业文化遗存赋予新的包装、新的创意,可以为城市更新改造、历史文脉留存、区域面貌提升提供全新的发展路径,让郑州留住更多时代记忆。
多年来,郑州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二砂工业文化遗产的开发和利用,将其列为郑州市四大历史文化片区建设项目之一。2013年,由郑州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郑州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河南国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成立,全力谋划推动二砂文化创意园项目建设。
2019年,以二砂旧址主厂房整体改造为重点,该项目进入建设提速阶段,通过保留最有特色、最有价值的工业元素,努力把该项目建成郑州文化新高地、产业新标杆、城市新名片,带动全市文创产业优化升级。
二砂曾经是亚洲最大的砂轮厂,承载着新中国工业复兴的梦想,堪称共和国工业史的缩影。二砂厂区内矗立着亚洲最大的包豪斯建筑单体,承载着中德友谊,承载着新中国的工业梦想,一直在默默讲述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工业辉煌岁月。
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铭记历史。2020年10月17日,郑州二砂文创园正式开园迎宾,朝着打造郑州工业历史遗存文化地标、中原科技文创新经济产业高地、国际化城市文化消费新领地目标,扬帆远航。
凤栖梧桐,静待花开。如今的二砂文创园已经吸引大批互联网、文化产业类企业入驻,使得昔日的二砂文化焕发新生,重获活力。茶余饭后,不少市民走进园区,仰头看到立于东广场上空的记忆之环,这个直径达40.2米、距地面10米高的圆环,象征着二砂最为骄傲的工业结晶——砂轮。行至主楼后侧的砂轮乐园,工业风十足的滑梯等玩乐设施魅力十足。喷泉定时开放,更添娱乐休闲氛围。宽敞的中央大道被挺拔的大树遮蔽,树上安装有灯具,成为市民夜晚散步的理想去处。
开发建设过程中,二砂文创园始终秉持保护融合创新的规划理念,保留文物建筑、景观绿带、古树、工业制造机具、烟囱等文化遗存强化记忆传承的同时,合理引入新业态重塑产业动能,活化城市生活。
按照设计规划,郑州市着力将二砂厂区文化创意园打造成为中原文化创意产业的世贸中心、中原地区的工业历史博物馆、年轻人的创客基地、中原文化的明亮窗口和市民欢愉的休闲胜地,建设中原区域文化艺术、旅游消费、休闲娱乐的新地标。
如今,美丽蝶变后的二砂旧址穿越时空隧道,为世人讲述郑州工业的辉煌故事,展示工业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而那些静静矗立的老厂房,也会瞬间活起来,弹奏出动人的郑州工业文化灿烂乐章!
以文化为脉、智慧为轴、砂轮为引、空间为器,这座工业遗址实现了从工业厂区到文创园区、城市更新优秀项目的华丽蝶变,展现出新时代的独特魅力。
多年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舒乙先生说
:长城是中国的脊梁,运河是中国的血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某种程度来说,长城是矗立在荒山野岭的古董,是凝固的历史;而运河同样很古老,却还活着,还在发挥作用。
大运河郑州段,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运河人家,孕育出运河两岸特有的民情风俗。千年风云变幻,自然更迭、战争的侵扰无法掩盖大运河郑州段的风姿。大运河现存河道索须河,水道丰盈、碧波荡漾,两岸绿草如茵、杨柳依依,隋唐时期的隋堤烟柳、明清时的汴河新柳等美景重现人间。不光是河道、河床等水工遗存保存完好,其附属遗产惠济桥雄姿依旧,相关文化遗产如荥阳故城城址、荥泽县城隍庙等各具特色,使郑州在中国申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中别具一格。
另一条伟大杰出的母亲河
贯通我国南北的大运河,相传自大禹始,连绵至今,以广阔的空间跨度、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力而成为文明的摇篮之一,为国家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中国人民心中另一条母亲河。
在航运轮船、铁道火车、公路汽车、航空飞机等现代化交通方式出现之前,人类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靠人力、畜力和自然力。而人力、畜力这些低效率的运输方式适应不了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的需要,在风力和水力等自然力中,水上交通是唯一比较方便的运输方式。郑州市文物局负责人这样解读中国运河文化的发端:中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公里,岛屿海岸线14000多公里,流域
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河流有5000多条,大小湖泊900多个,具有发展水运的优越自然条件。中国还是世界上水路运输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据记载,早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先民就已经制造出舟楫从事水运,商甲骨文中已有舟字。在周朝,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已有较大规模的内河船。人类在利用天然内河、湖、海航运的同时,很早就懂得挖掘人工运河,接通天然河道,扩大航运范围。
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国竞相争雄称霸。公元前361年,魏国在郑州地区挖掘改造鸿沟,自黄河引水经荥泽、圃田泽至大梁,同时又沟通淮河北岸几条主要支流,构成黄淮之间的水上交通网络,形成了初步的漕运通道,鸿沟成为中国大运河之始。自大禹而后,夏都阳城、商都郑州、秦代三川郡、汉代重镇荥阳,这些都城要塞都与郑州在全国水路枢纽的地位息息相关,改朝换代的关键之战常常在郑州及附近展开。到了隋代,大运河的开凿进入鼎盛时期。
中国大运河属线性文化遗产,贯穿中国中东部地区,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三部分组成。隋唐大运河自洛阳始,过巩义到郑州北部的荥阳故城,向北凿永济渠通北京,向东南凿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达杭州,以郑州为中心点,呈扇形覆盖中国中东部,使中原文明顺水而行,传遍运河两岸、大江南北。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认为,作为大运河水路枢纽的郑州,在推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大一统方面,功不可没。
世界文化遗产璀璨夺目
光彩夺目的运河遗产,与古老的黄河文化、博大的嵩山文明在郑州这座城市交相呼应,丰富了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世界历史都市联盟成员城市、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六大遗址片区之一的文化内涵。
2014年6月22日,作为世界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既是经济之河又是文化之河的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作为中国大运河的一段重要河道,成为郑州的又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包括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通济渠索须河段为现状河道,主要是城市泄洪排涝景观河道;通济渠惠济桥段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确认埋藏于地下的河床、河堤遗迹基本保存完整。
专家认为,大运河是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血液,是城镇发展繁荣的催化剂,大运河郑州段作为中国北方地区自战国至明清运河开发利用史的见证,是在农业文明技术体系下人类非凡创造力的体现。除了河道本身的考古价值,通济渠郑州段也是催生并见证郑州地区大运河开发、城市振兴、经济发展、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历史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2000多年前因郑州运河而兴的荥阳故城与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仿佛在诉说古运河繁华的过往,荥泽县城隍庙和纪信庙体现出的忠烈精神与城隍文化更是历代运河人精神的延续;惠济桥雄姿依旧,见证了郑州运河的兴衰……这些珍宝作为运河沿线相关文化遗产,使郑州大运河的完整性、重要性得以体现。
近年来,河南考古工作者通过系列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对河南大运河的发展演变规律、建筑技术、商业发展及交流等方面有了清晰了解,加深了对河南大运河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铸就国家主体历史文化形态、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等方面的认识。河南大运河传承和发展了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政治格局,是全面展示中国形象、中国精神、文化自信的金名片。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有关负责人表示,河南大运河历史跨度大、流经地域面积广、遗产类型丰富、价值内涵深厚,承载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沿线的传统文化,是历史文化独特的亮丽名片。下一步,河南省将通过持久的考古工作,详细阐释河南大运河文化遗产,向世界讲述辉煌灿烂的中国大运河故事,为中华大地注入更为强大的文化自信。
新时代一河览尽千年风华
古老运河,千年流淌,见证变迁,静待绽放。
5月,由天河路桥沿索须河向东漫步,但见水草丰美,白鹭翩翩,木栈道和亭子古色古香,河边的世界遗产标识、文化浮雕墙及河流有关知识介绍共同讲述着这条千年运河的灿烂过往。
2014年以来,郑州市分4段对索须河弓寨大桥至祥云寺桥段进行生态修复及景观工程的全面提升。工程将生态修复、景观提升和文物遗址开发保护相结合,融历史人文与现代景观于一体,通过水面扩展、护岸生态修复及水景观建设等,展示中原水文化,丰富城市文化内涵。
除了市级层面的保护治理,2020年1月20日,《河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郑州大运河迎来新的保护、发展机遇。据河南省发展改革委负责人介绍,《规划》划分了核心区、拓展区和辐射区,在空间布局上谋划了两轴三极七片区。按照《规划》,到202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全面保护,大运河水量保证率进一步提高,适宜河段旅游通航生态空间布局基本形成,河湖水质明显改善,一批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大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到2035年,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绿色生态廊道全面建成,力争实现郑汴洛旅游通航和卫河主要点段旅游通航,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
2022年3月,郑州召开《郑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郑州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刘韶军教授就实施方案中郑州的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具有哪些突出特点,方案如何保证大运河文化得到原汁原味呈现向公众阐明,大运河郑州段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突出保护优先强化运河文化传承的特点,郑州将依托重要的大运河文化遗产,建设形成核心展示园、集中展示带、核心展示点、特色展示点4类主题展示区,结合主题展示区建立一批遗址公园、专题博物馆,并通过文旅线路串联,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大运河文化展示与传承体系,实现遗产保护、文化教育、观光、休闲娱乐、文物研究的有机结合。不仅要把大运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好,还要与大运河沿线特色景观风貌保护相结合,切实维护风貌完整性、遗产本体的真实性。
古老运河的活态传承
左丽慧
武建玲/文

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