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启蒙班十几名学生,童生班十几名学生,加起来共三十余名。学的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四书五经。
不同的是,启蒙班先学简单的,如《千字文》等。传统的蒙学读物《三字经》和《百家姓》到宋代才有,这个时代还没有这两本书。
赵婴暗下决心,要将这两本书写出来,好让天下学子读到精华的书籍,缩短成材的时间和历程。
之前,赵婴读过私塾,家中有课本,来时带来了,这会儿进入课堂,立刻认真学习儒家经典。
不学不行啊!
二十一世纪的课本是语文、代数、几何、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和思想政治,基本不学儒家经典。
科举只考四书五经的内容,对赵婴来说全是古文,写策论和八股文也要用古文。
虽然古文晦涩难懂,读多了,记多了,习惯成自然也就会了。
所以,哪怕大学毕业穿越而来的赵婴,拥有超越这个时代千年的知识,科举前也必须刻苦学习,才能超越别人,不然仍会名落孙山。
童生班年龄最大的学生名叫孙大寿,比赵婴大三岁,身高六尺,膀大腰圆,成绩倒是一般。
其他学生与赵婴年龄接近,都是十四五六岁,正处于青春叛逆期。表面不敢与夫子对着干,私下喜欢开心胡来,是一群人见人厌的狗不理。
下课时,大家围着赵婴问东问西,赵婴耐心地一一解答。都是同村人,相互认识,很快就玩到一起,成为好朋友。
只有年长的孙大寿嫌他们幼稚,不与他们一起玩,显得他落落寡欢,不太合群。
下了学,赵婴回到家,爷爷翻白眼问在私塾的情况怎么样。
赵婴挺直胸膛说:还能怎么样夫子收下我喽!
大伯笑眯眯地问:以前学过的东西还记得多少
赵婴听出他话中的不怀好意,说以前学的知识全还给夫子了。
立刻针锋相对怼回去:我脑子里全记着呐,大伯考十几年还是童生,是不是全忘了哈哈哈!
大伯的脸当时青了,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不是啪啪打脸吗
父亲赵麦囤脸色一沉,教训赵婴:别瞎说,你大伯早晚考中进士,会光宗耀祖的。哪像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考中童生不错了。
不!
赵婴正色以告:要考就考案首,考状元。
好好好,我儿厉害,将来的状元郎!母亲王氏哄着赵婴,要赵婴别累着,能学多少是多少。
第二天上私塾时,赵婴拿一本《隋乱》,到私塾交给先生刘居庸,让他教课之余翻看一下,只当是休息大脑。
刘夫子见是不入流的小说,作者还是笔名,不敢以真名见人,有点嫌弃地扔到一边。
上课时,夫子布置任务,当堂背诵《论语》十则。会背的学生提前下课,多玩一会儿。不会背的学生中午留下来,直到会背才能回家吃饭。
否则就要打手心。
赵婴翻到该背的页码,全力以赴,争取一鸣惊人。
其他学生也哇哇暴读,十分卖力气。
半个时辰后,刘居庸走进来,用手向下按了按,让大家停止读书,问谁会背《论语》十则。
只有寥寥几人会背,赵婴把手举得高高的,像一面旗帜宣示自己的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