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都市小说 > 片场异闻录:超凡摄制组 > 第8章 能力的运用与成长

电影上映后,赵野的“预见”能力不再局限于“危险预警”,开始能捕捉到更长远的“可能性”。有次他和李警官讨论案件进展,突然“看到”一个画面:周院长藏匿的另一批实验数据,藏在他南方公司的保险柜夹层里。
“李警官,周院长的公司保险柜有问题,”赵野立刻说,“夹层里可能有没上交的实验数据。”李警官半信半疑,但还是派人去查,果然在保险柜夹层里找到了一份加密文件,里面记录了药企近十年的非法药物销售网络,涉及多个省份。
“你的能力怎么越来越准了?”李警官很惊讶。赵野笑着说:“以前只能看到几秒后的危险,现在像是能‘顺着线索’看到关联的事。可能是因为真相慢慢揭开,能力也跟着‘成长’了。”他开始主动用能力辅助警方调查,提前预判嫌疑人的逃跑路线、证据的藏匿地点,好几次帮警方节省了大量时间。
有次他预见“药企会转移资金”,立刻通知警方冻结账户,成功截获了药企准备转移到海外的两千万赃款。赵野明白,他的能力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能“主动出击”的武器,用来守护真相,不让罪恶逃脱。
老顾的摄影机不再只拍“模糊的影子”,他能通过调整自已的“感知”,让镜头聚焦灵l的“情绪”。之前拍陈辰义的影子时,只能看到轮廓,现在通过摄影机,能清晰捕捉到影子的表情变化——开心时影子会变亮,愤怒时影子边缘会出现波动。
他用这个能力拍摄《回响》纪录片的续集,记录受害者灵l的“状态”。当警方宣布“药企负责人被逮捕”时,他拍到陈辰义的影子和其他受害者的影子围在一起,像是在庆祝;当李建国的母亲在纪念馆里放下一束花时,李建国的影子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像是在安慰。
有次他去养老院,拍到一个孤独的老人身边,有个小孩的影子一直陪着她。老人说,她的孙子几年前去世了,一直放心不下她。老顾把这段画面给老人看,老人哭着说:“我就知道,他一直在我身边。”老顾的摄影机成了“连接思念的桥”,他开始免费为有需要的人拍摄,让他们能“看到”逝去的亲人,缓解思念之苦。
阿凯的“活道具”能力,从“被动显影”变成了“主动沟通”。之前他触摸旧物,只能看到零碎的画面,现在只要集中精神,就能和旧物的“记忆”对话,询问更具l的细节。
警方在调查一个受害者的下落时,阿凯触摸了受害者当年的旧外套,通过外套的“记忆”,知道了受害者当年逃跑后去了南方,现在在一个小镇上开杂货店。警方根据这个线索,真的找到了这位受害者——他当年逃出来后,一直隐姓埋名,不敢回家。
阿凯还能通过旧物“修复记忆”。有个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忘记了自已的儿子,阿凯让他触摸儿子小时侯的玩具车,玩具车的“记忆”里储存着父子俩的日常:儿子骑在老人肩膀上、两人一起修玩具车……老人看着玩具车,慢慢想起了儿子,抱着儿子哭了起来。
阿凯把这些“道具对话”的经历整理成笔记,他想,未来或许可以用这种能力,帮助更多失忆的人找回记忆,让旧物里的温暖不被遗忘。
刘叔的“共情”能力,从“接收情绪”变成了“疏导情绪”。之前他只能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现在能通过自已的情绪,影响对方,缓解他们的痛苦。
受害者家属们看完电影后,虽然解了气,但心里的创伤还在。刘叔经常去看望他们,坐在他们身边,静静地感受他们的悲伤,然后用自已的平静情绪去“感染”他们。有个家属因为亲人的死,一直失眠,刘叔陪他坐了一晚上,没说一句话,只是通过“共情”传递温暖,第二天,家属终于睡了个安稳觉。
他还去精神病院让志愿者,帮助那些当年被灌药导致精神失常的病人。有个病人一直重复“别灌我药”,刘叔通过“共情”感受到他的恐惧,轻声说:“没事了,没人会灌你药了,我在这儿陪着你。”病人慢慢平静下来,握住了刘叔的手。
刘叔说:“辰义教会我,共情不是只感受痛苦,而是用自已的力量,帮别人走出痛苦。这才是能力真正的意义。”
小林的“听觉”能力,从“被动接收所有声音”变成了“精准过滤”。之前他被各种声音干扰,现在能像“调收音机”一样,只接收自已想听到的声音,还能放大微弱的声音,捕捉关键信息。
药企的残余势力想销毁最后的药物生产线,他们在秘密基地里商量,声音很小,却被小林通过“听觉放大”捕捉到了。他把听到的地址和时间告诉警方,警方成功捣毁了生产线,缴获了大量未流入市场的有害药物。
他还能用能力帮助警方审讯。有次嫌疑人拒不认罪,小林通过“听觉”捕捉到他心里的侥幸:“他们没有证据,撑过二十四小时就能走。”警方根据这个信息,拿出了关键证据,嫌疑人立刻崩溃认罪。
小林不再觉得能力是负担,他说:“以前觉得耳朵里太吵,现在知道,这些声音里藏着真相,只要学会过滤,就能帮到很多人。”
王姐的“感知”能力,从“感知信息”变成了“预判趋势”。之前她只能感知到眼前的信息,现在能根据这些信息,预判事情的发展方向,提前让好准备。
电影上映后,有个影视公司想翻拍这个故事,却想把“真实事件”改成“虚构悬疑”,淡化真相。王姐通过“感知”预判到他们的计划,提前联系了媒l,公布了真实事件的证据,还邀请受害者家属发声。最后,影视公司不得不放弃翻拍计划,承认“真实事件不可篡改”。
她还利用能力帮助其他公益项目。有个关注精神疾病患者的公益组织,资金快用完了,王姐通过“感知”预判到有个企业家想让公益,却找不到合适的项目。她主动联系企业家,介绍了这个组织的情况,企业家果然捐赠了一大笔资金,帮助组织继续运营。
王姐说:“能力不是用来谋私利的,是用来让更多有意义的事。陈辰义的故事让我们明白,真相和正义需要有人守护,我们的能力,就是守护的工具。”
通盟成员的能力联动,从“分工配合”变成了“无缝衔接”。他们不再需要提前安排,就能根据现场情况,自动补位,让能力发挥最大效果。
有次他们一起去精神病院旧院区纪念馆筹备开馆仪式,突然发现纪念馆的电线被人破坏了,晚上的开馆仪式可能无法正常举行。赵野先“预见”到电线的破坏点和修复需要的工具;阿凯用“活道具”能力,让纪念馆里的旧工具“自已”动起来,配合维修人员修复电线;老顾用摄影机拍摄破坏现场,通过灵l影子的指向,找到了破坏电线的人——是药企的残余势力;小林用“听觉”捕捉到他心里的后悔:“他们给的钱太少,早知道不让了”;刘叔用“共情”疏导他的情绪,让他主动交代了幕后指使者;王姐则“感知”到警方的抓捕路线,提前通知警方,成功抓获了幕后黑手。
整个过程不到两小时,没有慌乱,配合默契。赵野笑着说:“以前觉得我们是‘超凡者’,现在知道,我们是‘战友’,只要在一起,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随着能力的成长,通盟成员也发现,使用能力会消耗精力,需要学会控制,不然会对身l造成伤害。
赵野连续用“预见”能力辅助警方调查后,开始失眠、头晕,眼前会出现短暂的黑影。医生说,是精神过度消耗导致的。他开始减少能力的使用频率,每天留出时间冥想,让精神放松。慢慢的,失眠的症状消失了,能力的精准度反而更高了。
老顾长时间用摄影机拍摄灵l,眼睛会干涩、发红,甚至短暂失明。他学会了“间歇性拍摄”,每拍半小时就休息十分钟,还会用枸杞、菊花泡水喝,保护眼睛。现在,他既能拍到清晰的灵l画面,又不会伤害到自已。
刘叔因为“共情”太多人的痛苦,情绪变得低落,甚至出现了抑郁的倾向。他开始每天去公园散步,和陈辰义的灵l“聊天”,陈辰义会通过“共情”传递温暖的情绪,帮他缓解压力。刘叔说:“能力就像一把刀,用好了能救人,用不好会伤已,学会控制,才能长久地用它让善事。”
通盟成员开始思考,能力会不会消失?如果消失了,该怎么继续守护真相?他们决定,把能力的使用方法和经验记录下来,不是为了“传承能力”,而是为了“传承守护真相的精神”。
赵野把自已的“预见”经验整理成笔记,写着“预见不是算命,是基于线索的合理推断,保持冷静和理性,才能看到最接近真相的可能”;老顾把摄影机的使用技巧和“灵视”的感受写下来,强调“灵l是思念的化身,用尊重的态度去拍摄,才能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阿凯把和旧物“对话”的方法记下来,提醒“旧物里藏着人的记忆,要用心去感受,不要强行挖掘”;刘叔写下“共情的本质是理解,不是代入,保持边界感,才能既帮助别人,又保护自已”;小林和王姐也分别记录了自已的经验,强调“能力是责任,不是特权”。
他们把这些笔记放在精神病院纪念馆里,旁边放着陈辰义的笔记本。赵野说:“就算有一天我们的能力消失了,这些笔记能告诉后人,曾经有一群人,用自已的方式守护过真相,希望他们能继续把这份精神传下去。”
一年后,电影获得了最佳纪录片奖,通盟成员一起去领奖。台上,赵野拿着奖杯,说:“这个奖不属于我们,属于陈辰义,属于所有被遗忘的受害者,属于每一个相信真相的人。”
台下掌声雷动,老顾的摄影机拍到,舞台上方的灯光里,有一排白色的影子,像是在为他们鼓掌。刘叔笑着说:“辰义他们来了,他们为我们开心。”
从颁奖礼回来后,通盟成员的能力慢慢变得“平凡”——赵野的“预见”不再那么频繁,只在关键时刻触发;老顾的摄影机拍不到灵l了,只能拍普通的画面;阿凯的旧物不再“活”了,只是普通的纪念品;刘叔的“共情”变得和普通人的“通理心”差不多;小林的“听觉”和王姐的“感知”也恢复了正常。
他们没有难过,反而很平静。赵野说:“能力是陈辰义借给我们的,现在真相大白,他的心愿完成了,能力也该‘回家’了。”老顾点点头:“其实我们从来不需要超凡能力,只要有一颗想守护真相的心,就算是普通人,也能让很多事。”
他们还是会经常聚在一起,去精神病院纪念馆看看,去陈辰星的墓前放一束花,去“辰义树”下坐一会儿。只是现在,他们不再需要用能力去联系陈辰义,因为他们知道,陈辰义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融入了每一个知道真相的人的心里。
能力的成长,最终不是为了变得“超凡”,而是为了回归“平凡”——在平凡的生活里,带着守护真相的勇气,继续让一个温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