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本科生院系转换规章与实践
付华昊
(北京大学2009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一、调查方法
本文研究的问题,是北京大学本科生的院系转换。笔者将从制度与实践两个维度进行相关的讨论,研究设计也基本围绕这两大方面。
对院系转换的制度安排,笔者试图从两个层面进行探索,其一为校方的明文规定,即可查的、向全校公布的规章政策;其二为各院系公布的接收条件和未公布的转出条件。下文中将以“学校规章”和“院系规章”来指代。
“学校规章”的考察,笔者将通过北京大学本科教务部网站公布的《北京大学大学生学籍管理细则》[85]、历年的各院系《转系转专业接收工作具体方案》[86]为文本进行分析。对院系规章的考察,笔者主要通过对24个院系的本科教务老师以及对10名有过转系经历的同学进行了访谈,从而对各院系的转系规章能够“管中窥豹”,虽然不能从一个整体性的视角全面的了解,但也能触及一二。对于教务访谈的难度在于,教务工作本身比较繁忙,而本研究所涉及的问题亦较为敏感,因而他们会不接受访谈。因此笔者才将访谈的范围扩大到近24个院系,以期获得更为翔实准确的信息。
对院系转换的实践,笔者也试图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去探讨。先说微观层面,院系转换实践的主体是申请转专业的学生。本文所关注的主体限于校本部24所院系本科生的转系情况。据笔者了解,2011年8月份教务部公布的《2010年转系转专业手续办理通知》中所公布的已成功转系的名单中有151人。因此,笔者基于转系人数较大、且现有条件无法进行按院系类别的概率抽样,并由于笔者本人也是转系生,通过相关同学关系,采访了10名有过转系经历的人。共计2008级2人、2009级3人,2010级5人,加上作者本人(2009级)共计11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5人;转系失败案例4个,成功案例7个;涉及转出的文史与社科院系7所,理工科院系4所。尽量使得样本的代表性在条件限制下能够做到最好。因此,本文将以这10名同学的转系经历和访谈资料作为分析转系实践的文本。在宏观层面,即转系结构,尽管面对着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最终通过对24个院系本科教务的访谈以及使用网络进行长期而全面的文献检索,最终获得了2007年、2009年、2011年三年的完整数据(转入、转出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