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乡村学校迎检过程考察
杜津威
(北京大学2008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一、背景介绍
1
学校概况:学校与学区
这所学校位于河北省南部,所属县为一个农业小县,工业不发达,经济状况一般,县内共6个乡镇,9个学区,每个学区的现状基本相似,所以对一个学区的调查和研究基本可以代表该县的乡村中小学教育状况。
这里需要理清一个概念——“学区”。所谓的学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学校,而是负责一个地区教育的基层单位,一般以乡镇为单位,每个乡镇的人口规模在4~7万人,包括十几个行政村。每个学区中设有一所中学、一所中心小学、若干个教学点和一所成人学校。
学区中的每一部分都为一定的对象而设:中学针对7~9年级适龄学生,开展三年初级中学的教育;中心小学针对1~6年级的适龄儿童,其中3~6年级只有中心小学设有,中心小学的1~2年级只针对学区所在乡村及附近村落;教学点在适龄儿童较多且具备相关条件的乡村设立,针对1~2年级的适龄儿童和学前适龄儿童,其中适龄儿童相对较多的乡村设立幼儿园,较少的地区设立学前班,为适龄儿童提供启蒙教育;成人学校针对当地村民,主要教授农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每个教学单位都有一定的规模:中学现有3个年级,设4个教学班,共200人;中心小学,现有6个年级,设10个教学班,共500人;教学点共5个,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400人,幼儿园及学前班共450人;成人学校形同虚设,没有学员。合计共有在校学生1
550人,教职工共计100余人。
2
检查体系概况
检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督政:监督县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个是督学:监督学校的教学工作与基础设施。
具体而言,督政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层面上的督察,考察一个县内教育资源的布局是否合理,比如“中学是否合并且形成了规模教学,小学是否集中适应当地的适龄儿童”等问题;第二个方面则是微观层面上的督察,主要考察每一个学校内部的硬件与软件条件,包括“教师的资历、年龄结构、学校领导的经验能力、学校内部的仪器设备等的现代化程度”等方面。表面上检查县政府对基层教育的重视程度,实质上是考察县政府在教育上投入经费的多少。
此次检查过程中的主要负责机关叫作“省教育督导室”,级别为副厅级,也就相当于副市级,名义上是隶属于省政府,但实际上由省教育厅负责管理日常事务,主任为副厅长兼任,但是基本不负责实际工作。实际工作由常务副主任来负责,级别为正处级,与县里最高的领导级别一样,但是名义上则高半个级别,一方面因为督导室的级别是副厅级,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检查机关的缘故,所以县里对于此次检查十分重视,并且这一检查属于农村学校所迎接的最大级别的检查。
检查的时间和规则在2005年省政府出台的《全省教育检查督导实施办法》中都已经有了明确规定:全省共180个县级单位[65],意味着全省的高中、初中、小学都属于检查的范围,这些县分为四批,每一年检查45个,4年完成一次全面的检查。2006年省里对作者调查的县进行了检查,因此今年该县属于检查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