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四、各相关主体的对于均衡生政策的定位选择

四、各相关主体的对于均衡生政策的定位选择
1
乡镇中学校长:治标与治本的争论
均衡生政策的策略主要是为了向薄弱中学进行招生指标的倾斜,实行均衡生政策的初衷有两个:第一,弱化初中阶段校与校之间应试竞争,推进初中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第二,引导初中学校生源流向,逐步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借读倾向。整个政策的执行状况可以从宣传、落实和监督三个环节进行讨论。
本文研究的乡镇是以农业为主且存在较多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乡镇。针对这样的现状,学校通过何种手段进行政策宣传?
校长说,在我们这里确实也不太会去宣传,政策到下面也不一定能够宣传,你宣传一定有个信任问题了,你跟别人宣传就好像你一定要他的小孩到我们学校读书似的,家长就会想你是不是为了招生故意用这种手段骗他们,这个信任度还是有点问题;还有家庭条件好的,在外面买了房子,还是很有可能去好的学校读书,就是愿意到好的学校读书;确实也没有这样的物质资金力量去宣传,所以不见得所有人都像制度设计的那样想,目前我们也只是在要均衡生报名的时候,让班主任在班上讲一下。
从校长的话中可以得知,学校本身没有很大的宣传动力或者宣传能力,最终导致了政策信息的不对称,所以政策执行过程中的第一步在乡镇中学便遭受到阻力。
均衡生政策考虑到在教育资源较好的高中择优录取的形势下,薄弱学校处于竞争劣势,形成所谓的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马太效应”,那么乡镇中学校长在政策执行当中遇到什么具体问题?
校长说,这个政策实质上是为了照顾我们这些条件薄弱、师资差的学校,但是重点高中就那么一个,学校之间的差异也还是存在,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水平都明摆在那,估计只有等所有学校的水平都差不多才不会有择校。事实上我们每个学校的均衡生基本上浪费了,都被好生占了。我们学校好生都报了均衡生,他们也上了重点线,那均衡生就没有了。
所谓的“好生占坑”指的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参与了均衡生的报名,由于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中考成绩往往都会超过统招的分数线,所以导致最后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满足均衡生录取的三个条件,因此优秀学生就占据了分配给中学的一个均衡生名额。
校长是以重点中学的升学率作为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只有解决“好生占坑”的问题才能够提高升学率,那么校长有多大的操作空间呢?从校方的角度上,看最大化利用均衡生指标来实现重点中学的升学率才是重要的,那么如何实现升学率最大化呢?
校长说,现在我们这些当校长的根本不敢动啊,你不知道现在的网络、媒体有多厉害,只要你一搞小动作就会被曝光。虽然说我们知道要是那些“好生”不占坑的话,我们的录取率肯定会上升,但是没有办法,制度就是这么规定的,现在的教育是很难办的。
从所谓的“好生占坑”的现象当中我们也可以理解学校在政策宣传时的无动力现象,因为这项政策至少在乡镇中学中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鉴于均衡生的实施状况和教育资源分配格局既定的前提下,均衡生政策旨在从招生指标入手协调目前的既有格局,那么均衡生政策对a县的教育资源的生态圈会产生何种影响?
校长说,虽然说有均衡指标,但是这种均衡毕竟是按照人数比例来的,又不是平均指标。好的中学有很好的条件让孩子们学好,别人可以上统招分数线,不用这个均衡指标也是可以的。关键还是我们现在的师资力量太差了,师资太老,新老师都不愿意来,即使来了过不了多久就要参加城里的招聘考试,其实他们没有心思在一个乡镇中学教书。
在与校长的访谈可以得知均衡生政策从整体上并没有改变乡镇中学所处的教育生态圈当中的位置,但均衡生政策的受益者是成绩优秀的学生。与市区的中学相比,乡镇中学的学生的升学机会是更为稀缺的资源,均衡生政策的存在使得薄弱学校的学生能够获得降低门槛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但是对于学校而言,均衡生政策还只是停留在招生方式的改革层面,乡镇中学并不能通过利用政策改善学校的整体运行状况。
2
中学老师:政策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谁会关心均衡生政策?初中老师在均衡生政策的角色主要是政策信息的基层传播者。
问:在均衡生落实过程中,哪一类群体是最关心政策执行呢?
答:当然是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了,成绩差的学生一般也不会关心这个事情。
问:为什么会是这些学生呢?
答:成绩差的学生一般都会上职业高中、中专之类的学校,他们自身的目标其实也是很明确的,估计他们也没有考虑过上好的高中。除了重点高中有均衡生指标之外,其实县城的一些普通高中也是有均衡生指标的,所以这个跟他们的升学有很重要的关系,他们自然会关心,有的时候也会有家长来询问我这个事情。
在普通的乡镇中学当中,关心政策的一般都是利益关联者,只有这一群体会在整个政策的宣传落实都比较欠缺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关心制度的运行。从目前均衡生政策的实施情况来看,薄弱的乡镇中学所受到的政策照顾不可能波及到整个学生群体。
均衡生政策对学生与老师的影响。升学率作为考核老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招生政策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工作。由于我访谈的老师是该乡镇中学重点班的老师,他所带的学生都是学校比较优秀的学生,在这个班上升学率是老师更为关心的数据,那么均衡生政策对老师有什么影响呢?
问:均衡生政策对于像您一样的老师会有什么影响吗?
答:整体上对于我们的工作来说影响是不大的,最多就是保证我班上的录取情况,作为老师当然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够考到。
问:均衡生政策对于学生来说有什么影响呢?
答:像我们中学呢,学校最好的学生是不用担心的,以他们本身的实力也是能够通过统招考到重点高中,他们报名均衡生就是图一个安心;成绩中上游的呢,很有可能通过均衡生政策到重点高中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当然他们要用到这个指标需要一些条件,不过他们的概率是增大了;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他们可以报考普通高中的均衡生。这样从总体上能够满足一部分的学生的要求。
从对老师的访谈可以得知,均衡生政策对于乡镇中学而言最重要的作用在于保障每年录取到重点高中的学生人数,学校不用担心由于某一年的招生质量不好而影响到升学率;但是由于制度设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均衡生政策不能成为一种普惠式的制度。均衡生制度对于优秀学生而言可能存在两个层面的好处,一种是作为安慰减压型的作用,另一种则是作为分数优惠型的作用,至于发挥何种作用则要取决于学生本身的成绩水平。
3
学生与家长的选择
政策设计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改变学生与家长的行动策略,即通过对薄弱学校的招生照顾使得学生与家长能够就近入学而非择校,那么学生与家长对于整个政策是如何反应的呢?李同学是我的亲属,所以笔者比较熟悉整个均衡生指标从报名、获取到使用的整个过程。李同学在小学三年级之前是在该乡镇小学上学,后来在上四年级之后就跟着父母在外地县城读小学、读初中。在对李同学的父母的访谈中了解到他们选择转学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由于自己常年在外打工,李同学由奶奶照料日常生活,这样的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可能存在负面影响;其次,乡镇小学和中学的管理是比较松散的,怕跟着不良少年染上恶习;最后,县城里面的教学质量确实比乡镇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要好。李同学是择校生,择校对于李同学最大的改变在于学习成绩方面,他由以前班上后30名上升到前10名,这样的结果也使家长非常满意。但是由于政策规定不允许异地参加中考,李同学只能在初三下学期回到家乡的乡镇中学参加中考,李同学在之后的中考的过程当中最终以均衡生的资格录取到该县的重点高中。
均衡生资格的获取。均衡生报名是在初三的下学期开始进行的,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均衡生报名。由于特殊的信息环境(网络信息比较闭塞)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工作性质(出外打工等)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家长对于政策的了解度。通过访谈得知,李同学的家长只是通过李同学的简单介绍而获得了均衡生政策的信息,而没有主动关心过均衡生政策。同时,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一个细节:
“其实,按道理说我家小孩是没有填报均衡生的资格,毕竟以前是择校生嘛。”
从县教育局的相关文件上可以了解到“只有家庭常居实际住址属于初中学校招生地段范围,且初一至初三年级均在该校就读的初中应届毕业生”才具有均衡生资格,而择校生返回户籍所在地就读是没有均衡生资格的。按照规定,李同学确实没有均衡生资格,那么李同学是如何获取均衡生资格的呢?访谈时了解到,李同学家长与校长的私人关系较好,资格的获得通过所谓的“关系”进行了一次合法化的处理——修改学籍,再加上这样的一次处理并没有得到任何人实质上的质疑与问责,所以到最后由于“制度外的灰色操作”使得李同学非常顺利地获得了均衡生报名资格。访谈时问他们为什么要急于争取获得这个指标,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有总比没有好。”对于家长来说,政府出台均衡生政策的宏观与长远目标其实并不影响个人决策,家长关心的是这样的政策落实下来对于子女升入重点高中的概率。正是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之下,所有人都会选择报名,实际上这是将竞争又重新分散到每个初中内部的竞争,还是分数的竞争;对于乡镇中学的优秀学生来说,均衡生指标对于他们而言是缓解中考压力的一大利器。
作为均衡生录取。资格的获取只是作为均衡生录取的第一步,而事实上所有学生都可以报名均衡生,在这个层面上政策是比较普惠的。为了保障重点高中的入学学生的质量,均衡生的录取有最低控制线,只有在这个最低控制线之上才有可能被录取。李同学由于之前有过择校的经历,享受过较好的教育资源,他的成绩之前在县城中学当中是属于中上游的,很难最终通过均衡生指标进入重点高中,但是进入乡镇中学后,成绩基本维持在全校前十名左右(这个名次在指标的数量之内),所以在获得均衡生资格之后,李同学表示:“没有什么压力了,肯定可以考上。”中考形势的明朗化使得即使由于考试失误而分数不理想也可以通过均衡生指标升入重点高中。最后李同学中考的实际分数达到了统招的分数线,但是由于均衡生是第一批录取的,所以也就相当于占了一个均衡生的指标,这也就是校长所说的“好生占坑”现象。根据政策规定“均衡生”就是统招生,李同学自己表示:“目前的高中班上根本没有谁会去注意谁是均衡生,基本上对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大家相当于又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了,到高中就要实打实地看成绩了。”重点高中存在的分重点班与普通班的现象还是以中考成绩而不是以何种手段进入高中进行划分的。
李同学是均衡生政策的受益者,无论从资格的获得到以均衡生的身份而被重点高中录取,但是李同学只是少数受益者之一。重点高中为了保障自身的竞争力,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最低限制,所以乡镇中学的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凭借着均衡生的政策进入到重点高中。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县城的普通高中的均衡生指标数量较多,因此会大幅度降低录取分数而录取乡镇中学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很大一部分乡镇中学的学生能够以均衡生的身份进入到普通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