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六、寄居的动机与结果

六、寄居的动机与结果
寄居现象的存在有其存在的原因,可以从学生和师姆两方面来分析。
学生方面:一方面,学生自身对于学习成绩提高的要求(答:想去,7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想去。问:为什么?答:想把成绩搞好!后面不想去了!),另一方面来自于家长的无奈(sk的妈妈:因为我们做生意没时间管孩子。)还有一些是因为家长常年在外经商或务工,只能把孩子寄居在老师家。
师姆方面:大部分寄居的学生(因在资料搜集过程中缺乏师姆这个被访群体,此处主要为学生的视角。)认为,老师带学生的目的主要在于盈利创收。[sk:年轻的(老师)带一般都是贪钱,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j:肯定是为了挣钱啊,靠那些基本工资,除了日常开支,剩下的就不是很多了。一中的女老师每个月的工资基本都拿来购物。常常穿新衣服,特别时髦!]
不能否认,创收是老师积极参与和造就寄居现象的主要动因之一,甚至可以说,在s县,寄居已经成为中学教育中的一项由教师自主开发的固定产业,并且有着源源不断的生机和活力,因为能够保证持续的需求和供应。或许我们纯粹地用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这种现象是有失偏颇的,但不能忽视其经济学意义。
学生成绩的提高是否是师姆追求的目标,或者师姆在界内是否将这个因素作为评价一个师姆教育成果的主要指标?答案无法肯定。从家长对师姆的评价标准来看,主要是看师姆对所带学生的学业是否严格负责,但严格负责并不等于孩子的成绩上升。那家长所寄予的希望怎样体现出来?这个过程中怎样体现寄居的成效?内在机理怎样?
主要有两种体现效应:
一是自我精神的警觉。(j:其实住老师家,老师给你补课的时间是很少的。比如说白天基本不可能,晚上我们下自习就是10点钟,基本就不可能补课了,因为学生要洗澡什么的,也不会弄到很晚。而且我们本来就是月假,一放假就回家。所以根本不指望老师可以在课后给我们补课。但是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我们住哪个任课老师家里,这个任课老师就会在课堂上额外关注我们,比如说上课回答些问题。而且不敢不听课,就会在这个老师上课的时候比较专心。主要是看这个老师平时管得严不严,负责不负责。像我有的同学住老师家,那些任课老师晚自习的时候就会来偷偷查看我们上自习有没有专心。所以找个负责的,自己也会抓紧的。)
二是成绩一定程度提高。(j:成绩稍微有点提高,但是老师教的那门课进步不是很大。但是会比以前稍微认真些。一方面是高考的压力确实比较大,另一方面在老师家没有什么电视、电脑看。晚自习回去还会做做题、看看书。如果在家里就会放松些。我觉得也要分人看,有的人本来就自觉,去老师家住就是图个方便,三餐吃好点儿,作息规律点儿。有的人本来不自觉,有个老师看着了,就会努力点儿。成绩还是稍微有点提高。)
可见寄居过程中,师姆的管教有正面的作用,但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的配合。学生本身需要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在老师的督促下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因此,寄居过程中的学生成绩是否有提高,要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即使家长没有发现孩子的成绩进步,也至少做到了心安理得,因为他们已经做了他们力所能及的努力。
寄居是否存在强制性成分?
从被访者提供的资料来看,s县的寄居现象多为自愿,基本不存在被强制的现象。实行寄居的学生都有自己的理由和期望,并且除了寄居师姆家这一种生活方式外,还有在校外租房子父母陪读的形式(这种情况较多发生在一中),或者在校外租房子请保姆照顾的形式。强制行为不具有可行性。但无可否认的是,整个s县寄居现象的普遍性已经营造了一种氛围,即认为这种现象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家长的参照效应为孩子居住在家的情况,在家疑惑不能得到解答,在家孩子不会自觉的学习看书。可以说,正是s县这种家长忙于经商、教育水平不足以为孩子解惑的现实处境构成了寄居现象的外部条件,使其形成一个产业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