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企业家子女教育状况的个案调查

企业家子女教育状况的个案调查
粱瓜
(北京大学2010级哲学系本科生)
一、案例访谈
案例一:a先生是1985年生人。已婚,夫妻育有一女,现年1岁。父亲的企业是当地最大的建设公司,也经营房地产项目,a是家中独子,现在已完全接班。a是县人大代表。1992年a入学,读过3个小学,第一个是居住所在村里的;后因父母工作搬迁,转学到县城的小学;五年级时,转学到省里有名的私立学校,转学的原因主要是父母工作太忙,私校是寄宿制,可以托管学生。1998年升初中时,父母为其选择了某镇重点中学,初中学校以a所毕业的私校风气差为由,对若干该私校毕业的学生,要求赞助费。2001年中考时,a成绩不理想,父亲找到某教育口领导,对某省重点高中交了赞助费,使a进入该高中上学。初高中期间,a的文化课成绩一直属于中下等,体育成绩优秀,是运动会和篮球场上的视线焦点。a因此有较高的人气和知名度,并长期担任班长、体育委员等职。a能够胜任班长,除了体育才能外,还因为其有较高的领导力和组织力,并在班内开销和捐献上有明显的付出,成为班内人际关系与凝聚力的核心。高中有实验班,但a与父母从未考虑过托关系进实验班,主要是因为a的文化课成绩。同学知道a家境好,但具体怎样不清楚,与a相处的过程中主要还是性格兴趣决定交际,不会因为a的家境刻意贴近或疏远。父母会跟a的班主任打招呼、递红包,但如此做的父母在该学校不在少数。而老师的表现主要是在学习上多督促,没有其他的优待,也与班内职务无关。父母对a的成绩从不要求,过得去就行,教育主要表现在为人处事和道德上,学校方面主要考虑校风是否正。2004年a高考时,父母的原则是考得上就上,考不上就算,从未想过用手段搞体育特长生的名额,或联系某高校领导走后门。a落榜,是班里少数几个没考上大学的,在同学的劝说下,去了省城某复习班,准备成人自考,同时也想到出国留学。半年后,在几次与父母的沟通中,a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开始到父亲的公司工作。沟通中,大体有三条道路给a选择,一是继续高考,上大学;二是出国留学;三是到公司工作。父亲的意思是,前两者的效用不明显,不如直接参加工作,在实践中学习和解决问题,来的实际。因为是家中独子,a很早就有了家族意识,关于接班和职业规划,即使父母没有明说,a也在高中时就确定了要担起接班的责任。所以,接受了父亲的建议,参加工作。a现在看来,当时的选择没有多大问题,后来通过与有海外留学经历和高学历的朋友的接触,也确信了当时继续上学不比上班更有用,不过a认为留学确实能拓宽视野。a工作4年多就已经完全接班了,并读了ba和eba,a觉得这些课程是能学到东西的,但主要还是花钱买文凭,a现在在读的某大学的在职博士也属于这种。a觉得这些文凭对他工作和交际并不是必要的,只是好过没有。a对子女的教育态度与父母相差不大,不要求成绩,主要在乎做人,出国一定会出,但是否留学不重要,要等他思想基本成熟后,才会让他出国。a计划至少生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对独子与非独子的利弊,a没有确定的认识,也不将此作为生育个数的原因。a是受访者中唯一一个没有移民倾向的。
案例二:b先生是1986年生人。未婚。父亲的企业是制造业,拥有自己的品牌,是同类产品中的领军者。b有3个姐姐,年龄相差不大,b目前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硕士。1993年b入学,选择小学与初中的学校都是因为离家近;初中升高中时,因为家庭与企业搬迁到上海,所以入学上找了领导,上了所在片区的区重点高中,一开始没有蓝印户口,没有学籍;2005年b高考成绩不理想,又在校外复读班复读了一年,2006年考入上海某大学就读本科;毕业后,到公司工作了1年多,又自考研究生,到北京某大学读硕士,至今。b所上的初中和高中都没有实验班或重点班的设置,小学倒是有,父母也考虑过,但b不想转班级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因此作罢。小学初中高中,父母都会跟班主任打招呼、送礼品,高中因为入学的事也与校长有走动。b家里的环境,同学都不知道,打过招呼的老师会客气一点。b的成绩属于中等,在其他方面也没有明显的过人之处。因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又是最小的,所以父母舍不得让b离开身边,小学初中的就近入学、不去私校寄宿、从未考虑过留学都是这个原因,包括b北上考研的决定也有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的原因。父母的教育是在b小初高每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时比较严,然后就趋于常态了。父母对成绩不要求,只要学习的态度正确就行,更多的是关心b的身体健康,也会担心学习压力太大。父母对学历的要求是,起码要本科。父母对三个姐姐和b的教育方式差不多,不会有刻意的偏爱,只是会尽量将b留在身边,二姐就上的是私校托管。在大学专业的选择上,父母支持个人的爱好,但也希望能为家里生意考虑,选择一些贴近商业和管理的。四姐弟的专业分别是新闻、企业管理、会计和物流管理,选择时都有为家里工作的职业规划。b的职业兴趣是电子商务,从大学开始尝试用电子商务销售家里公司的产品,到毕业时,已经在公司内部成立了电子商务部,管理十余人,每年可以为公司增加数千万元的销售额。从第一笔订单,到头一年100万的销售额,b的尝试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一点点建立起来了优于同行的新的销售突破口。毕业后1年多的时间里,电商部已经运营稳定,b也开始遥控管理。一方面因为父母的不撒手,另一方面觉得知识不够,所以b决定北上考研读研,独立生活几年,也弥补没能出国留学的遗憾。在生育计划上,因为从小家里人口就多,所以希望有较多子女,原则是两个以上,起码有一个男孩,b对独子与非独子有差异的感觉。对子女的教育偏重于为人处世,不要求成绩,努力了就行,一定会让他们出国留学,但是要先在国内打好文化基础,出国会是高中以后。有移民倾向但与教育关系不大。
案例三:c先生是1982年生人。已婚,夫妻育有一女,现年4岁。父母是知识分子,技术出身,公司是生产技术设备的。公司上市时,其家庭算得上是地方首富,属于典型的科研技术公司依靠上市的财富爆发,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c的家庭环境只能说是小康偏上。c是家中独子,已开始接班,是公司股东、助理总经理。1989年c入学,读了两个小学,转学原因是父母工作调动,找关系转到了另一所小学,基于当时的背景人脉普通,花了很大的工夫才转成功。初中高中都是正常流程,与一般学生无异。高中后半期,因为所在高中发生特殊事件,导致大量学生转学。c的父母找关系把c托进了某省重点高中。2001年c正常参加高考,进入某大学读本科,并结识了现在的妻子。本科毕业后,进入父母的公司参加工作,从基层的技术员做起。3年多后,2008年,c携妻女搬家到上海,在上海中欧商学院读ba,生活了1年半,课程结束后,搬回家乡。派到海外半年,视察分公司和拜访大客户,回来后开始接班。因为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所以很重视教育,但自己没时间管,对c的成绩没要求,但上大学是基本的。父母对c的职业规划是明说的,从小就告知要接班。但不同于一般企业与财富的传承,父母是要c继承技术和事业。c坦言从小受家庭环境的熏陶,使他不知不觉地就喜欢上了高科技和机械设备,不知道是自己的兴趣使然,还是被洗脑了。所以,c在选专业和职业规划上没有别的想法。问及留学意愿时,c说,一开始没条件,也就没考虑,后来有条件了,但都开始谈婚事了,也就错过了,后来有了孩子,就更不现实了。至于去中欧商学院读书,c说主要目的是离开家乡,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生活一段时间,学习是有收获的,无论是知识还是人脉,但也有买个文凭的想法。c认为学习是生活态度、生活习惯,人需要随时随地地从各种渠道用各种手段学习,接受新知识,不一定要局限在某种体制或氛围里进行。c的生育计划是起码一儿一女,对于子女教育,c极其重视,但不要求成绩,学习态度端正即可,但本科也是最低要求。会让子女出国,但高中前不考虑,c认为在孩子不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不要在没人监管的情况下,让孩子处于陌生的环境。有移民倾向和举措但与教育关系不大。
案例四:d先生是1983年生人。未婚。父亲的公司主要经营煤炭开采,即平常人们说的煤老板。d有个弟弟,相差两岁。d现在生活在北京,在某大型国营煤炭公司挂职学习。1990年d入学,小学上的一所离家近的小学;初中是县里最好的初中;高中在分数过线的情况下,父母找关系,进了某省重点高中,又在分班时,进了实验班;2002年高考后,上了某大学本科,读至大二,申请转学到了澳大利亚某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澳大利亚继续读硕士。回国后,一方面在家里公司工作,另一方面,父母找人让他在某国营煤炭公司挂职学习。d的父母文化较低,所以对教育很重视,但方法与大多普通家庭相似。主要是时间管理,尽可能地将d的时间都投入到对文化课的学习中,不理会也不通晓效率和方法,属于通常意义中填鸭子强迫式的学习。父母对成绩的要求是排名进步,尽可能上好大学。d小时候性格内向,所以学习上逆来顺受,不过压力很大。上某省重点高中是d提出的个人意愿,父母支持,帮忙找关系。初中时,因为地域小,同学都知道d的家庭背景,但这点在人际关系上,d觉得反映得不明显。父亲曾一并请初中包括校长在内的十几名老师吃饭、送礼等。而在初中分班时,d所在的班级的生源和师资都是最好的。也有老师借着家访的理由来要东西、蹭饭蹭酒等。高中时,也请过校领导和老师,使得高中分班时d进了实验班。父母对d的专业没有接班的考量,d与弟弟也都从没有考量,父母觉得差不多就行,只要不是让家里拿不出手去的专业就行。d反感国内的应试制度,压力大、没效果、摧残人性,但也指出可以磨炼人的毅力。出国留学是d的个人意愿,读研究生也是。d觉得国外的7年对他的性格改变最大,由内向变成了外向的人。视野的开阔和对不同生活方式的融入都是最有价值的收获,但澳大利亚始终不比英美,在新事物、信息量和人脉上收获一般。父母对于d和其弟弟的教育基本相同,d与其弟弟的关系也很好,能察觉出独子与非独子的区别,自己的生育计划也是3个以上。对子女的教育是凭兴趣,因材施教,国内打基础,高中后国外留学。有移民倾向和举措但教育不是主要原因。
案例五:e先生是1990年生人。未婚。父亲的公司是地方上最大的房地产商之一,兼有运营商场、酒店、码头等。e有一个姐姐,相差两岁。e现在在北京某大学本科在读,并同时运营着自己创立的小公司。1996年e入学,读过两个小学,都是私立学校,转学的原因是为移民做准备,在另一所私立小学学习了一年;2002年小学毕业后,随父母移民加拿大,父母两边跑,e与姐姐在当地最好的公立校上学。两年多后,e提出回国读书,通过与父母沟通,e回到国内,就读当地最好的初中,2006年中考考上某市重点中学,两个月后辍学,以家教的方式学习各文化课。2008年e以加拿大国籍参加北京某大学的留学生考试,进入该校就读本科。e就读的两个小学都有高昂的学费和赞助费,都是寄宿制,其中5年e在另一座城市寄宿。选择寄宿的原因,一是因为父母太忙,二是因为父母想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e在加拿大的公立校中,通过对比,第一次有了对教育的认识。在父母的意见下,e曾参加了某著名私校的考试,但因为英语水平落榜。e不适应加拿大的教育方式,通过数次深刻的沟通,父母同意e回国读书,并找关系进了当地最好的初中,在校长的建议下,e留级一年。中考e以前40名的身份考入当地最好的高中。在实验班考核中未被录取,父母找人安排进实验班,e对此不满。e觉得本来是名正言顺进的学校,现在却要被看成是贼偷鼠盗地办进来的,心有不忿。两个多月后,因为其他事情,e以用留学生身份很容易考上某高校为由,与父母沟通,辍学在家,家教备考。e的家庭是地方大户,高中时知道e家庭背景的同学不在少数。e平时行为和消费十分低调,同学不为注意,但到了高中,校门口恰好有家里公司的项目,进实验班时又找过校长,所以知道的老师同学不在少数。这并没有在同学的人际关系上有太明显的表现,不过有些老师的确咨询和要求过一些事。父母请过老师们吃饭、送过礼品,老师并没有明显优待的表现。父母对教育很看重,但都没时间管,主要考虑学校的氛围,成绩没要求,进步就行,上大学是基本的。e在国内的学习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的,并且没付出太大的努力,对教育中的重复做工很是讨厌,对这种作业一般采取抄的方式,有时候还可以在抄的同时给被抄者找出错来。父母对接班的态度是不强求、顺其自然,而e在中学时就已明确接班的责任。在大学的专业上e没有听父母的建议学金融、管理或经济,而是出于自己的爱好,选择了人文学科中较偏的一门。对于在国外生活的两年多,e觉得视野开阔了,接触了不同文化与体制,无论是在性格上,还是思辨方法和心胸眼界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这主要是不同文化环境下的成长,与不同的教育模式没有直接的关系。e与姐姐性格迥异,但关系很好,e对独子与非独子有认识,但还没有具体的差异感觉。e的生育计划是起码一儿一女,教育可能采取部分校园制,部分家庭教育、游学、自学等,主要是看时代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