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看书 > 玄幻小说 > 科场现形记 > 农村学生考上北大的因素分析

农村学生考上北大的因素分析
张琳
(北京大学2009级社会学系本科生)
底层农村学生通过高考考上北大,从乡间进入高等学府,可以说是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最完美的展示。通过高考实现的流动,使得农村高资质的人能够得到与天赋相配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也促进了精英的流动。
然而,近年来,来自农村的北大学生的比例日益下降。据北大教育学院教授刘云杉的统计,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至今,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总人数的一成左右。考虑到农村户口中的多样性,其中真正处于底层农村的比例只会更低。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北大农村学生比例下降,首先受到了下降的农村人口比例的影响。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减少。根据人口普查数据,1990年农村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377[41],20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6391[42],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023[43]。那么,除去农村人口比例下降给该比例带来的影响,剩下的减少比例就应该归咎于阶层的固化和流动渠道的堵塞。进入北大的途径除了高考以外,还有自主招生、各类特长生、政策性加分、保送等。这几类优惠资格,带来从20分到100多分不等的加分,无疑是巨大的优势,而这些优惠资格大多与农村学生无缘。农村学生进入北大,主要还是依靠高考。
也正是因为向上流动的渠道日益狭窄,从农村考上北大的学生才更显得珍贵,他们是经历了大浪淘沙之后的幸存者。他们身上究竟有什么特质?哪些力量支持他们考上了北大?本文选取了5个从农村底层通过高考考上北大的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并与其中两位学生的父母有了深入的接触。他们的共同点是,家庭都处于社会的底层,缺乏资源,是当地比较普通的农民。本文将从考上北大的底层农村学生入手,分析向上流动的渠道;从大浪淘沙剩下的“金”,来分析整个淘沙的过程。
吊诡之处在于,一方面,这些农村学生考上北大是千军万马之中拼杀而出,无比艰难;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自己考上北大是很自然的。考上北大的艰难为何不被当事人感知?这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他们对自己经历缺乏反思。事实上,有很多因素潜在地影响了他们。这些因素不是明晰的,而是含糊的;不是硬性的制度与方式,而是柔性的影响与渗透。而这些因素,正是我们分析向上流动渠道的关键所在,也是外界乃至于农村学生自己所忽视的。本文将从个人天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关系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底层农村学生考上北大的因素。
此处先对个案情况做个简要的叙述。a同学,女,户籍甘肃,父母都是种地的农民;b同学,男,户籍河南,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种地;c同学,男,户籍河南,父亲在外打工,母亲是一所小学的宿舍管理员;d同学,男,户籍贵州,父母在外做小生意;e同学,女,户籍上海农村,父亲出租车司机,母亲失业。
在选取个案时,笔者没有采用随机的方式,而是侧重从较了解的人中选。笔者对于个案对象已经有一些了解,与其中一些人的父母也有过深入的接触。如此选取个案,是考虑到深入分析的需要。唯有了解此人和家长,才能发掘出深层的东西,而不停留在表层的陈述。本研究只能说从他们的身上找到若干支持农村学生考上北大的因素,但不足以推论农村学生的普遍情况。下面将就这些因素展开分析。